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梦谷笔谈 > 第十六章 太学

第十六章 太学(1 / 1)

太学位于蔡河与汴京南城墙之间,御道的左侧。从周杰出来走到御道再往南,出了老城南门即朱雀门继续南行,过了横跨蔡河的龙津桥后往东,就是太学,再往东就是国子监。太学与国子监之间为孔庙,门列二十四戟,中建大成殿,祀奉孔子,十哲配享,两旁彩绘孔子七十二弟子(贤)像,前代贤哲从祀。殿后有光尧石经阁,内陈宋神宗《易》《尚书》《诗》《左氏春秋》《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学记》《儒行》《经解》等刻石。宋朝的太学学生分为三舍制,外舍、内舍、上舍。宋徽宗崇宁年间,太学规模再次扩充,朝廷在京城南门外营建了新校舍,“为屋千八百七十二楹”,建筑形制外圆内方,徽宗皇帝赐名“辟雍”,专为外舍生之用。外舍生共3000人,分为一百斋,每斋三十人。每斋设斋长一名,由该斋太学生担任。(斋,就如今天学校的教学班)宋朝太学的主要课程是经义、策论、诗赋,学生可兼修法学(律学),并“早晚习射”。教学方式则采用分斋授课。外舍生每月有一次“私试”,“孟月经义,仲月论,季月策”,按10%的合格率评分,其中合格的成绩分为三等,第一等一般空缺,第二等的第一名给3个学分,第二名给2.5个学分;第三等的第一名给2个学分,第二、三名各给1.5个学分,第四、五名各给1.3个学分,其余的各得1个学分。每个季度,积分最多且没有违纪记录的若干名学生,将获得一次季度校定。到了年终,获得三次以上季度校定且积分最多的若干名学生,可以得到一次年度校定。每年二月下旬,太学外舍还要举行一次由礼部派员主持的考试,叫“公试”,“初场以经义,次场以论、策”。公试合格的成绩分为五等,第一等通常空缺,第二等“约四十人取其一”,即录取率只有2.5%,入等的学生各给3个学分;第三等“约二十人取一”,录取率5%,入等的学生各给2个学分;第四、五等“约七人取一”,录取率大约14%,入等者各给1个学分。凡入读时间不少于一年、上一年获得年度校定、本年度公试得3个学分以上的外舍生,可以升入内舍;入读时间不少于一年、上一年获得年度校定且私试积分名列前三(积分不得少于8分)的三位外舍生,可以免公试,直接升入内舍;入读时间不少于一年、上一年获得年度校定、本年度公试得2分的外舍生,暂时不能升级,但次年公试如果能再得2个学分,便可升为内舍生;入读时间不少于一年、上一年未获年度校定但本年度公试3分以上的外舍生,不能升舍,但只要他在今年的两次私试中各得3个学分,也可以升入内舍。内舍生每个月也要进行一次私试,考题类型与评分标准如同外舍的私试。每个季度,积分最多的若干名学生可得到一次季度校定,获得三次以上季度校定的前十名学生可获得年终校定,其中前三名(一年积分不得少于10分)的年终校定为“优”,另外七人的年终校定为“平”。每年的九月,太学还要举行一次“上舍试”,考试对象是上舍生与内舍生。按“每三人取一人”的合格率进行评分,合格的成绩分为“优”“平”二等,优等的第一名给10个学分,第二、三名各给9个学分,第四至第十名各给8个学分;平等的学生各给6个学分。获得上舍试8个学分以上且在内舍读满二年、年度校定为优的内舍生,可以马上毕业,赐进士出身,授予官职。在内舍读满二年、上舍试8个学分以上但年度校定为平的内舍生,可以升入上舍读书,或者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殿试;上舍试只得6个学分、年度校定为平、在内舍读满二年的内舍生,也可以升舍,或参加科考的省试;年度校定为优但上舍试不合格,或者上舍试为优,但未获得年度校定(但须有三次以上季度校定)的内舍生,也可升舍进修。在内舍未读满两年的学生也是可以参加上舍试的,如果考试成绩为优等,虽然不能马上升入上舍,但可以积下至少8个学分。而在上舍读书的学生,将不再参加私试、公试,只每年进行一次上舍试。那些积不到足够学分升舍的学生怎么办呢?按元符元年(1098)的教育立法,“三试不升舍,遣还其州”,即外舍生三年未能升舍、内舍生六年未能升舍,将被勒令退学,遣回籍贯地。当然,他们还可以参加本州的科举考试。太学的入学年龄要求是最小14岁以上,满足年龄要求的周杰参加了二月初的太学入学考试“补试”并通过后,就迎来了太学的入学典礼。而刚考入太学的周杰,自然就是外舍生了。中国古代最注重“礼”,“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并根据《礼记》和《弟子规》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历经千年未改,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一、正衣冠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学生们穿着正式长袍、黑缎子马褂和戴圆形黑缎帽站立,寓意表里一致,提醒做人的行为要正派。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老师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学堂。既相当于理清了思路,同样也是对先贤、老师的尊敬。正衣冠二、行拜师礼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步入学堂后,先要行拜师礼。而在对老师行礼之前,学生要先对一位更重要的老师行礼,那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不仅学生拜,老师也同样跟着拜,要行“三跪九叩”大礼。拜完了孔子,学生们再拜老师,只需“一跪三叩”就可。行拜师礼行完大礼,学生向老师赠送礼物——“束脩”。束脩最早就是咸肉,《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说明早在孔子的时候,就有送“束脩”投师的礼俗了。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束脩”就不一定是咸肉了,也可以是丝绸等,再后来基本上就是指拜师费了。《二刻拍案惊奇》中写道:“黄公道:‘今日这边所得束脩之仪多少?’郭信道:‘能有多少?每月千钱,不勾充身,图得个朝夕糊口,不去寻柴米就好了。’”《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二回:“你既然有志学洋话,为什么不去拜一个先生,好好地学上两年?一个月只消花上一两块洋钱的束脩。”

还有巴金的《春》:“人家每个月拿八块钱的束脩,教你们这样的学生,也不好意思。”

等等,这里的“束脩”就是酬金、工资的意思了。束脩没有定额,只要礼数尽到,根据家庭条件适当奉送即可。若家中实在穷没钱交,物也可代。据《学记》记载,古代寒门学子,入学若出不起银两,可用“茶”和“炭”代替。很快,辟雍的外舍新生开学已经有一个月了,周杰对太学学生的住校生活很不习惯。以往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只有初一和十五才能回家享受。太学在冬至、元日(春节)、清明,这三个节日会有三天小长假,然后一直到九月十五,有一个月的授衣假,让学生回家取保暖的衣服和来年的新衣服。为照顾家远学生,距离汴京较远的的学生,假期可以扣除赶路所需时间。假期结束后要及时返回销假,如无故逾期三十日、因故逾期百日不回太学继续学业,“皆罢归”,开除学籍。周杰在一张纸上记下了这些节日,天天都在数日子。别的同学每天上课吃饭洗澡洗衣,周杰的衣服从来不洗,都是积到回家那天带回家里让家仆去洗。那也就是每次回学校,周杰都要带足十四天穿的衣服,因为周杰根本不会洗衣服。当然,这样做的太学学生也不止周杰一个,凡家在京城的有钱人家或官府人家的公子都差不多这样,或是即使家不在京城但家里有钱的公子,也会在节假日把旧的衣物拿去专门做浣洗的小铺洗衣服和烘干衣服。毕竟去太学上学,目的是长学问、学圣贤之道,而不是做这些粗鄙之事。在这条件下,周杰的学习勉强跟上。周杰的年龄是班上最小的,班上的同学都比他大,有的甚至大5岁,周杰已经几次跟父母提出不想去太学院上学了,因为没朋友。这次回家,周杰又跟父母诉苦了。国子监的学生和太学院的学生成分很不一样,国子监的学生基本是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吃穿不愁。而太学院的学生,有个别真的很穷,外面穿的是太学发的学生服,但里面穿来穿去就两件供更换的内衣,春天天阴潮湿,洗了的衣服不容易干,时间一久,体臭味浓郁,让周杰很是受不了。三月中,离春分节还有五天。周杰又在饭桌跟他娘诉苦道:“娘,真的不想去太学院了,有些同学比我大好多,有些人穿得破破旧旧的,身上还有点臭味,怎么让我去这样的地方上学呢?都快两个月了,还没认识一个朋友”周彦国道:“你是去学圣贤之道的,不是去交朋友的。”

周夫人一脸愁容的看着儿子,杨轩则低头吃饭不语。周杰继续诉苦:“娘,我真的不想去了,等爹爹升官到七品时,我再去国子监上学吧。我听别人说,国子监的都是官家的公子,不会有这样乱七八糟的人同一个班。”

周夫人道:“你们班那么穷的学生也就那两三个吧,你不跟他们玩不就行了?”

周杰佯哭道:“也有些有钱人家的公子,但比我大好多啊,胡子都有了。”

周彦国说道:“你怎么这么挑呢,你要不喜欢那样,你给我好好学,一年就升为内舍生,那就可以不与那样的人同一班了!”

周杰见状,突然灵机一动,说道:“表哥不是明年可以考太学了吗,我明年再考一次,跟表哥一起进太学学习不是正好吗?”

周彦国怒道:“你表哥要是六月武考过关了,就不去考太学了,你是不是也跟表哥一起参加武举考试?”

周杰听罢,欲哭无泪。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魔教圣女非要嫁给我 宫墙柳 风流三国:开局迎娶大乔 我在三国练强军 为了不插秧,努力考科举三层肚腩 为了不插秧,努力考科举 李治你别怂贼眉鼠眼 攻略大清 黜龙榴弹怕水 只想当亡国之君的我昏成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