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输官司的唐淼闷闷不乐的在姐夫家又住了几天,然后刘崎和唐婉就用驴车送唐淼回小镇岳父岳母家。鉴于唐淼身上发生的事太神奇了,刘崎决定去看看那棵树。刘崎、唐婉和唐淼走到唐淼被绑被雷劈的那个小山坡下,发现那树上被人绑了红布带,还挂了些什么道符,树下还插着烧完的香烛和香杆。刘崎对着树正在奇怪发呆时,有个穿着象是有钱人中年男子带了孩子和仆人走了过来,叫刘崎他们俩走开一下一点,说要上香给文曲星树。这时,刘崎才明白绑的红带和字符是什么回事。那人和孩子拜完,仆人跟那人嘀咕了几声,然后回看了刘崎和唐淼几眼。那人上前问:“这孩子是不是唐家那神童?”
刘崎愣了一下,道:“神童?他是姓唐,但不是神童吧。”
那人又道:“听说他给雷劈过后就认字了,而且算术很厉害,都是梦里学会的,根本不需要算盘是真的吗?”
刘崎回道:“好像是无师自通,确实不需要算盘。”
那人脸上露出羡慕的表情,道:“神童,神童啊。”
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个道士、一个读书人打扮的男子和一对中年男女,还跟着一个提着篮子的仆人。那对中年男女一眼就看到唐淼,并盯着唐淼看了一下,然后互相低语了一下。中年男人上前问道:“这小孩就是那个唐家的神童?”
刘崎代言回答:“是。”
那仆人正忙着在树前摆好了红布,从篮子取出几本书、笔墨砚台和一个算盘上在红布上,再摆上一个小香炉。那中年男人转头急呼那仆人:“快把文房四宝和那几本书,还有算盘拿过来。”
然后对唐淼说:“唐神童,可以摸一下这几本书、文房四宝和算盘吗?”
唐淼一脸不解的点了点头:可以。然后伸手摸了一下那几样东西。那中年男人一脸欢喜地让仆人把这几样东西又放回红布上,然后示意那读书人模样的男子上香。那中年男人同时从怀里取出一锭银子,然后拉起唐水的右手,把银子塞到唐淼手里。嘴里念叨:谢谢,谢谢!然后拱手作了个揖,叫仆人收拾好东西,就下山了。先前来的那有钱人和孩子在一旁看呆了,唐淼和刘崎唐婉也石化了好一会。然后先是那有钱人脸上展开笑容,问刘崎:可以让我孩子和唐神童握握手吗?刘崎不知道说啥好,就点了点头。待那人和那小孩走下山坡后,刘崎取过唐淼手上的银子掂量了一下,道:有2两啊。然后叫唐婉把银子收起来。回到小镇的主街,刘崎叫唐婉买点肉回家。到家后,唐淼妈道:“怎么上趟街又花钱买肉,给唐淼治伤病,都已经花了不少钱了。”
唐婉说:“这是别人送给唐淼的。”
唐淼妈说:“淼儿怪可怜的,还是好人多啊!”
,又问:“是哪位大善人给的?”
唐婉就一五一十的把过程告诉了给唐淼妈。唐淼妈听完后,一面难以置信的表情,嘴里念叨:“怎么可能,怎么会这样。”
在北宋末年,象池州的普通人,一个月收入大概在2贯铜钱(而一两白银换三贯铜钱),当时一贯铜钱为770文铜钱。也就是唐淼刚才那一摸就收到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别说唐母,连刘崎都难以置信,比他布店一天赚到的钱还多啊。通常午饭都是很简单的,但唐婉买了羊肉回家,唐母自然不能简单,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饭。一家人饱餐一顿后不久,一个道士敲响了唐淼家的院门。唐淼妈走到院门,道人跟她作了辑道:“贫道贾若亭,此番前来是有合作的事宜与你家官人谈谈,恳请与您家官人一见。”
今天唐丰接了外面的木工活,一早就出去了。唐淼妈回到屋里跟刘崎唐婉低声交流了几句,决定让刘崎出面跟道人说说。聊了一会后,刘崎和道人互相作揖道别,然后关上院门,走到屋里,把道人的来意说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因为8月的大宋各州科举发解试(即秋斌)临近,就是2个月后进行。北宋末年,解发试参加人数已经达15万左右。刚好毁容案的审理震惊了县里,甚至传到了整个池州。刘崎是个生意人,虽然做生意不算成功,觉得道人的提议挺好的,可以给唐淼家增加收入,唐淼母亲和继父听了刘崎的建议后就同意了道人的商业合作。刘崎是个生意人,虽然做生意不算成功,觉得道人的提议挺好的,可以给唐淼家增加收入,唐淼母亲和继父听了刘崎的建议后就同意了道人的商业合作。第三天,唐丰没出外,直接就在家里等道人前来。唐淼妈和唐婉抱着刘珩和唐淼唐彪在在院里玩,道人就和刘崎唐丰就在屋里谈。谈了不到一个时辰,合作基本谈好了,合作是七三分成,道长七唐家三。一开始道长还要八二分,说是需要他们找客人,还要什么花费给官府钱之类,还有什么在外面回不来镇上时吃住也要他们会钱之类。还好刘崎也做过生意,也把唐淼作为神化文曲星化的稀缺性咬住,最终七三分成。即道士引入客源,让准备科举(乡试/省试/殿试)的学子去进行各种道家作法活动,不限于让唐淼摸学子的书籍/文房四宝/算盘,还可以有其他服务。可以让唐淼去要应试的学子家的床上躺一下/睡一宿/坐学子书房的椅子看一会书,或是让唐淼跟学子互相摸一下,或让唐淼摸一下学子的文房四宝,甚至让唐淼穿一下学子准备去应试时穿的衣服(不限于外衣/外裤,可以是内裤/内衣),甚至是让唐淼喝过的茶水让准备科举考试的学子喝下去。三天后,唐淼就有了第一单生意了。唐丰家因为唐淼和道人的合作,发生了巨变。先是每天能吃上鱼肉,然后半个月后按道人要求给唐淼添置了新衣服和鞋子,再然后就是唐丰唐淼妈唐彪都有了新衣服。而唐淼了,隔2、3天就有一单生意,这些学子人家,基本上家境都不差,大大开了眼界。以前只觉得镇上姐夫家是这世上最好的住所,现在才知道原来外面人家还有好得多的宅子。去到那些人家里作法,唐淼基本就是静静的听贾若亭在滔滔不绝和作法时的念念有词,自己一个人安静的在一旁听着,贾若亭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对于唐淼来说,这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让他比以往更渴望到外面看看。2个月过去了,唐淼胖了,新买的鞋子穿不下了。这年龄,本来脚就长得快,而且有钱就吃得好,营养一上来,长得更快了。不过,发解试日期也到了。唐淼穿那刚买不到1月的的鞋子感觉小了很难受,只好再买了一双便宜的新布鞋,那不合脚的鞋就留着给唐彪长大后穿。这样奢侈的事,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在这2个月,唐淼也了解到,道人其实不是一个人,他们其实是一个团队,贾若亭是师傅,下面还有师弟罗若浩,贾若亭老婆何金花,2个徒弟文博和伍前。罗若浩和何若姑、文博是负责各处去做宣传或托儿,而贾若亭和伍前去作法的。贾若亭选要作法的人家前,还让师弟罗若浩和何金花、文博私下去查一下那些人家的孩子到底爱不爱学习,学习好不好,因为他还有更远的目标,不仅是这次发解试。罗若浩本身就是一个落第的读书人,很适合去打听学子的学业状况。罗若浩平时也会提点一下唐淼有关儒家的知识。其实,唐淼不明白什么叫托儿,只是姐夫刘崎是这么说,唐淼也就这么记着。州发解试放榜在中秋前,而放榜前这段时间,道人一直没出现了,唐淼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而唐家因为断了这额外的收入,又只能节省开支回到以前那样,不能把赚到的钱都花掉,要积谷防饥。没几天,唐淼开始想念那道人了,而唐家也是如此。-------------放榜那天,唐淼在家做着木工活。因为前段时间赚了些钱,唐淼就要求买了多些木工工具,做起一些梦中看到的东西,特别是梦中老提示一个腰牌。中午正准备吃点馒头应付一下时,道人贾若亭推开了唐家的院门,闯了进来,再把院门关上扣好。贾若亭对着唐淼喊:“别弄那东西了,赶紧收起来,别让人看到!”
屋里面唐淼妈听到院子的动静,就走出来看到,看到贾若亭后道:“道长请屋里坐,我去煮些茶水。”
贾若亭道:“不用忙不用忙,准备茶水就好了!”
前段时间跟着贾若亭走南闯北,知道贾若亭这语气就是命令。唐淼赶紧把木工工具和木料收起来,还没收完之时,就听到院外有吵杂之声。唐淼没管外面的声音,就三下两下把剩下的收好。这时有人敲起了唐家的院门。贾若亭忙问:“请问是哪家朱老爷?”
贾若亭忙问:“请问是哪家朱老爷?”
那年轻人道:“是刚出山谷口那朱备镇的胡老爷,宅前有个大池塘那家。”
贾若亭道:“哦,是朱老爷啊,是朱公子上榜了吗?”
那年轻人点头称是,然后离开了。唐淼妈跟道长说:“那太好了!”
贾若亭点头:“当然”,“看来今天和这几天应该还会有其他人前来道谢!”
果然,下午陆续来了几家仆人送来了谢礼。傍晚饭前,道人才离开,虽然唐淼妈再次挽留道长吃饭,但还是被谢绝了,道人急急脚地出门骑驴离去了。第2天,道人又过来了,交代了一下说要帮唐淼妈给唐淼请个老师,因为后面还有更多合作,需要唐淼学些知识才能应付。随后几天,陆续有人前来送谢礼,有的还是应试学子的家长带着学子前来。又过了几天,道人贾若亭找了个庐州的老学究过来,在镇上租了个房子给他住,让他教唐淼儒学。当然,每月5贯钱学费是唐淼家出的。过了一段日子,老学究对唐淼这个学生还是很满意的,唯一不满意就是道人贾若亭又开始带唐淼外出应酬,导致教学断断续续的。------注:宋朝科举三关第一关“发解试”:经义十道(考得就是对儒家经典的熟悉情况),策问一道(时政议论文),200~300人录取一人第二关“省试”,也叫“礼部试”:贴经墨义三十条(27条正确,算及格)、策问一道(主观题)第三关“殿试”,策问一道。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考试一般在各州府举行。元、明、清时期改为“乡试”。乡试(解试)一般都在当年的秋季八月举行,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各地名额多少,并不一致。解试合格被称为“得解举人”,即后来乡试合格的“举人”,第一名都称为“解元”。唐宋时期,针对解试合格举人进行的复试,在中央政府的尚书省举行,因而称为“省试”。唐代省试合格后,即赐予进士及第。宋朝创立殿试制度之后,省试成为取得殿试资格的一种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会试”。省试或会试都是由礼部主持,在当年春季的一二月份举行,一般也有大致的录取名额。省试第一名称“省元”,即后来会试第一名所称的“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对省试或会试合格举人的复试,是科举考试三级考试中最高的一级考试,一般都在皇宫禁苑的大殿内举行。如宋朝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清代的殿试在保和殿举行。宋、元、明时期的殿试,一般在三月份举行。清朝乾隆年间,殿试改为在四月二十一日举行,以后遂成为清朝的定制。北宋中期以后,参加殿试者一般都被恩赐及第,不再黜落,只是根据殿试的成绩,重新排列名次而已。宋代殿试,一般分为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明、清时期的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名次排定后,要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