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这是何意?”
桓景阴沉着脸,不经意间拨弄了一下腰间的佩刀,威胁之意溢于言表。 陶旭明白他的意思。 在桓景的眼中,义阳三关是必守之地。 无论赵军此行目的在哪里,这三关都不能有任何的闪失。一旦失守,赵军随时都能南下,不仅在军事上会给足晋军压迫,在经济上也将摧毁荆州。 晋军诸将没有听过石虎的面授机宜,他们都不知道赵军此行的真正目的在哪里。可一旦赵军只要拿下义阳三关,这次南征就不能算失败。 桓景的职责就是固守三关。至于其他地方,就只能期盼庾亮的智慧了。 在战场上谁都不喜欢动脑筋的部下。有些自以为聪明的操作到头来却是害人害己,甚至拉崩整个战局。 陶旭在不明赵军意图的情况下原本也不想做那个“聪明人”。可赵军攻下义阳两天后却没有出现在三关正面,这让陶旭实在无法安心。 “桓公!”
陶旭起身道,“三关之险毋庸置疑。可你我若全军前往,安陆又会成为空城。三关补给俱靠安陆维持,倘若安陆有失,三关兵虽众,亦无法久持矣。”
义阳三关之险也只是相对于南北两个方向而言,如果凭借南端的关隘防守,也只能防住由北而来的敌军。对于关隘南方的敌军就毫无意义了。 桓景沉下脸来,“那以卿之意,是不愿意随我前往了?”
陶旭正色答道:“正是!”
“陶子初!”
桓景怒斥道,“你这是要战场抗命吗?”
庾亮给他二人的命令很明确,桓景前往守关,陶旭前往义阳。 现在义阳失守,桓景自然而然的就认为陶旭应该随自己前往关隘增援。 可陶旭是朝廷封的龙骧将军,职阶和品级都不比桓景低。 陶旭刚要请罪,只见蔡琦又慌里慌张的跑了进来。 “不好了不好了!”
蔡琦大声嚷嚷道,“沔阴失守了!”
“什么?”
桓景呵斥道。 “哪里?”
陶旭反问道。 太守黄衡却是连连摇头叹息。 蔡琦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道,“就在今天清晨,沔阴戍突然被虏寇包围。不到一个时辰就被攻破!”
他回头一招手,一个年轻的士兵畏畏缩缩的走了进来。 “这是末将的侄子,正好就在沔阴戍守。”
蔡琦介绍道,“前日沔阴戍的屯长派他去随县交差,今天清晨他正好回去,远远的就听到喊杀之声,吓得他赶紧跑回了随县。”
“末将蔡正,在沔阴当差!”
年轻的蔡正看起来还不到二十岁,看起来还有些惊魂未定。 “仔细说来!”
桓景也顾不得和陶旭接着争辩,连忙问起了详情。 原来蔡正是沔阴戍的信差,每隔三日就要回随县报告一次。可就在今天他回去的路上遇到了围城的赵军,漫山遍野的士兵把小小的沔阴戍淹没在其中。蔡正吓得没敢细看就赶紧溜之大吉了。 “那随县令也知道了吗?”
桓景接着问道。 “这个自然!”
蔡正连忙点头答应,“末将正是从随县而来,事出突然,张县令让末将带来这个!”
他从怀中掏出一张绢布,上面盖着一个随县的官印,但估计是仓促的原因,绢布上除了官印外别无其它的字迹。 “现在随县全城紧闭,把四周能联络到的戍守已经全部收缩进城了!”
蔡正补充道,“张县令派末将来,正是想向叔父和黄府君求援!”
蔡琦听了惭愧的摸了摸鼻子。按照侄子所说的赵军“漫山遍野”,以自己的区区两千人估计连塞牙缝都不够,哪还敢出兵啊。 “蔡将军!三关那里没有新的战报吗?”
陶旭却问出了一个不太相关的问题。 “回驸马,没有!”
蔡琦老实答道。 陶旭点点头。听完了蔡正的报告,他已经在地图上做出了新的标识。 “桓公请看!”
陶旭指着地图上的随县道,“三关地处险要,虏军绝无可能偷过。即便失守,亦会有溃兵来报,现在毫无动静,说明应该没有虏军进攻。”
桓景皱眉道:“那便如何?”
“虏军突然出现在沔阴,难道桓公不觉得奇怪吗?”
桓景这才意识到了问题。 正常从义阳南下进入荆州都是直接走三关的隘口,这是最节约时间的路。可既然三关没有被赵军突破,那赵军是怎么在荆州地面上现身的呢? 只有绕路。 桓景这次终于也正经了起来,他也学着陶旭趴在地下研究起了地图。陶旭手指沿着义阳绕了山区一大圈,最后落在了沔阴。 “原来如此!”
桓景恍然大悟,可又惊呼道,“可如果是这样的话,襄阳岂能没有战报?难道说?”
陶旭摇了摇头,“襄阳附近军民足有十万之多。桓平北兵锋正利,虏寇又怎么会朝着锋利的刀尖冲过去呢?旭愚意以为桓平北多半是被虏军的偏师给羁绊住了,但一时片刻却没有危险。”
“那驸马的意思是迅速增援随县,克复沔阴?”
桓景终于虚心求教起来。 陶旭又摇了摇头。 这下连旁边的蔡琦和黄衡都看不懂了。 “桓公请想一想,”陶旭指着沔阴提出了一个反问,“如果按照蔡郎所言,虏寇大军漫山遍野,不可胜数。那为什么要去攻打一个小小的戍守堡垒,而不是直接攻击随县呢?虏兵就不怕打草惊蛇吗?”
桓景一愣,陶旭又接着问道:“如果虏寇先打沔阴,再取随县,那为什么蔡郎能从容回到随县,见过了县令得了命令,再从容出城呢?”
蔡琦连忙反身问侄子道:“从随县出来,这一路上有没有遇到虏兵?”
蔡正连连摇头。 “这就对了!”
陶旭也看到了蔡正的反应,他把手里的笔一扔,“虏军所图者,绝非随县!倘若桓公提大兵前往,必中虏军之计矣!”
桓景听了陶旭的一番分析,无言以对。随县兵马和安陆差不多,也是一个校部的兵力,而且也没多少粮草。江夏郡的辎重粮草全都聚积在安陆城,各地的兵马支用,全从安陆调拨。 “那我就固守此城!”
桓景下定决心,决心不再前往三关。 “不!”
陶旭又一次发表了反对意见,“桓公最好还是按照庾公的军令,率本部军前往三关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