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唐朝好驸马 > 第663章 痴、吃情的人

第663章 痴、吃情的人(1 / 1)

第一眼,也许会认为这两个人是什么知己,大晚上在研讨音律、诗文之类的。但是他们看向彼此的眼神有些奇怪。如果非要找一个比较恰当的词汇来描述的话,那就是含情脉脉。罗信甚至认为,如果这两个人再这么看下去,没准会“旱”起来。堂堂的新罗王子,竟然好男风?罗信在树杈里又盯了几眼,发现两人并没有多大的动作,只是用罗信听不同的语言交谈着,尽管此时金春秋是一个阶下囚,但它无论如何也是一国王子,看起来这段时间他并没有受什么苦,看来这小日子过得还挺滋润。等了几分钟,罗信发现四周并没有藏匿高手,同时这些士兵的守卫也比较松懈,一个个都在打呵气,有的甚至已经抱着武器缩到角落里偷偷打盹。这时候,罗信动了,他从树梢上落下,就在他右脚踏地的瞬间,整个人化成一道残影迅速冲向金春秋。那金春秋,甚至还没有反应过来,人就已经被罗信夹在了腋下,直接破窗而出,朝着另外一个方向,飞速疾奔。而金春秋被罗信夹在腋下的时候,似乎认出了罗信,对着他问:“罗兄,你怎么会在这里?”

金春秋能够第一时间认出罗信,说明他就是真货,为此,罗信更是加快了速度。“金兄,现在可不是叙旧的时候,是女王陛下派我来的,我这就带着你回新罗。”

秦春秋的脸色变换了一下,随后说:“如此,就拜托罗兄了!”

“客气了。”

眼下可是生死攸关的时候,罗信和金春秋并没有过多交流。罗信带着金春秋掠过大同江之后,没有第一次时间南下,反而朝着东北面的山林飞奔。这个决策,是罗信事先就与众人说好的,一旦进入山林,他们就比较安全了,接下来只要顺着山林一路南下,就能够抵达高句丽与新罗的边境。金春秋虽然是王子,却不娇气,罗信与他在山林里行走了三天时间,期间二人一直风餐露宿,吃的基本都是干粮和溪水,直到抵达金庾信的营地,从一开始到最后,金春秋都没叫过一句苦。也难怪新罗女王的家族有好几个同样年龄的王位继承人,但她唯独选择了金春秋。金庾信与金春秋见面之后一番会话撇过不说,当天下午大部队就启程返回金城。尽管高句丽这边似乎已经接到了金春秋被救走的信息,但他们并没有追击,而是就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一样。不过,这也只是明面上的掩饰而已,至于这件事背后,高句丽的统治阶层内部又发生了什么,那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从边境回到金城的时候,罗信就已经将金春秋见到辛第一时间的表情考虑在内。之前三天时间,罗信与金春秋相处得还算不错,同时也正面地了解了他的为人和个性,只是他没有想到,在见到辛的那一刻,金春秋的反应完全出乎了罗信的预料。以前在长安的时候,罗信与金春秋也见过几次面,同时通过太子李治的一些说辞,他多少对金春秋有一些了解。按照李治的说法,金春秋是一个值得结交的人。可是,此时此刻,就在金城北门的大门之外,当辛以女王堂妹的身份替代女王出城迎接罗信三人凯旋的时候,那金春秋一看到辛,竟策马冲到了她的面前,丝毫不顾身为王子所需要注重的礼仪,直接跳下马,快步走到辛面前,伸手就想抱住她。不过,金春秋无法接近辛,有四把泛着寒光的刀刃,同时架在了他的脖子上!而辛仍旧站着不动,面无表情地看着金春秋。辛身上的衣着显然有些与众不同,她结合了大唐人、波斯和新罗服饰特点,自创了一种十分合适她穿戴的服装和饰品。将她身上的那份气质完美衬托了出来,仅仅只要看过一眼,就会深深的烙印在脑海之中,挥之不去。尽管罗信已经见惯了美人,无论是她家里拿四位娇妻,还是长安太极宫里的公主贵妃;但是在看到辛的那一瞬间,他的确被惊艳到了。与之前相比,辛身上的确多了一份不具备的高贵气息。而这一份高贵气息,并不是通过身上的衣着以及饰品的衬托出来,她仿佛是辛骨子里就带着的东西,相比起来,就连现任的新罗女王都会黯然失色。“胜曼,你醒了,你终于醒了。”

此时的金春秋显得很激动,他说话的时候,声音都带着颤抖。但有始至终,辛的表情却没有产生丝毫的变化,她面色冷淡地看着金春秋,对着他说:“你在平壤城的监牢里想必吃了不少苦头,女王陛下已经在王宫里外面开了宴席,先回家打扮一下,晚上觐见女王陛下。”

说完这些,辛又缓缓地走到罗信面前,虽然同样也是用比较淡然的口吻,但是她的眼眸之中,却是透露了一丝关怀之意,对着罗信说:“辛苦罗将军,如果不是罗将军,王子恐怕还要在平壤城的监牢里再待上一段时间。”

现在的辛说话可谓是一语双关,她一方面表扬罗信,称赞他的英勇与睿智;但同时也贬低了金春秋,顺道嘲讽一下他的无能与白痴。尽管金春秋并没有辛所说的那么无能,但是在辛看来,一个男人在这样的场合下,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别说是王子,就算是国王,他也办不成什么大事。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寒门首辅 最强狂兵 大秦开局忽悠秦始皇造反秦王驾到 大秦开局忽悠秦始皇造反 三国:开局忽悠刘备,军师真神人也汉子雲 三国:开局忽悠刘备,军师真神人也 太子反了,后宫佳丽全傻眼无名小石头 重生:我在大明当皇子 太子反了,后宫佳丽全傻眼 帝国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