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这卷的时候,我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回顾这一卷的写作,三十三章差不多十万字全是会战,为了思考这些东西,精神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这里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果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大概绝对不会写这本书。 这当然是气话,实际上这本书写到八十万字,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写到这里,我大概写完了三分之一的剧情,虽然有很多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落笔既成,也就无从更改了。前些日子我重看开头,也会觉得有相当多的东西显得稚嫩,对读者不够友好,所以前些日子我在前几卷的内容加了不少备注,希望能够借此降低一些阅读门槛,但有多大的用,也就只有上天才知道了。真正大的修订,或许只有等到我把这本书写完的时候,才能再重新修订一遍。但这对我目前来说,有一种亲眼看见自己笔力成长的体验,非常不错,这让我更有信心写作下去。 在这个时候我想说什么呢?首先是感谢,感谢在这里还能支持我的各位书友,我起初写这本书,是为了对得起我自己过去的岁月,写一本认真的书,过了许多年后我回头看的时候,我能自豪地对自己说,我努力过了,哪怕金钱和寂寞都没有战胜我。但我也知道,这样的写作方法,恐怕注定不受欢迎,因为你是你,大家是大家,一个人没有资格替另一个人做决定,决定他应该喜欢什么。所以现在还在看我书的朋友,我真的非常感谢,我相信各位书友都是真正的喜欢看这本书,也是我真正的朋友。 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一些朋友说我很残忍,说大家是来看英雄故事的,不是来看悲凉末世的,对此我表示虚心接受,并且屡教不改。我可以在现在对大家实话实说,真正的屠刀还没开始落下,毕竟这是一个时长过四十年的故事,结局会定格在陈冲七十岁死亡的那一刻,肯定会有很多人死在他前面,也有一些人死在他后面。仔细想一想,便是正常的生老病死,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也不能躲过,何况在迷惘与仇恨迸发的年代呢?所以死亡实在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死亡是有区别的,它的区别在哪里呢? 还是那句老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一直都是这么坚信,并这么去写作的。 这一卷结束在初平三年,对这本书来说,只是老一辈都陆续退场的时刻。接下来才是大家所熟知的,各个英雄登场闪耀光辉的时刻,不过我的写作手法,相信看了这么久的朋友都应该熟悉了,我喜欢人的缺点多过优点,喜欢人的不足多过长处,我相信曹刘孙和我们平常人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也相信每个平常人都能变成英雄,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能说后面的内容多少会有些争议,所以先给大家提个醒,大家自行估量吧。 话说了这么多,忽然感觉自己年轻了不少,其实现在让我回头看,成长最大的体验就是你读诗的时候感受已然不同了。我前些日子回看下面这首我们人人都读过的诗歌,发觉自己已经走在路上: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人们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我觉得我已经走上了这条路,不再有当初抉择的疑惑。大家呢?有走上这么一条路吗? 最后对大家说一句,虽然疫情严重,但春天也来了,如果有空,大家可以去找找春天的脚印。我从江陵过长江时,觉得两岸的油菜花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