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公府。
长安城内,关于罗宣的议论,已经热火朝天。
身为当事人,当罗宣听到这些谈论后,也只是不置可否的一笑。
八卦这个东西,永远没有办法避免。
有的人气不过,会站出来理论,而高明的人,往往会选择置之不理,然后用自己的方式,粉碎一切。
一日的时间,悄然飞逝。
转眼就到了大比开始的这一天。
每年一次的大比,能为大唐选拔出不少后备人才,不论是唐王李世民,还是朝堂众臣,都非常的重视。
天光刚亮,李靖早早的去了宫中。
罗宣在府中吃过早饭,回到屋中,继续看起书来。
巳时大比才开始,他并不着急过去。
李冰盈也回到了屋子里,她坐在软榻上,一双美眸落在那不骄不躁的俊朗背影上,心里头有些矛盾。
通过这些日子的观察,她看的出来,这个男人不但行事稳重,而且非常自律。
可为何,这般自律的人,会因为管不住自己的身子,跑去寻花问柳呢。
想到那日看到罗宣从潇湘阁出来,她就忍不住的心烦意乱。
而此时。
她的心里,还在纠结着,要不要陪同罗宣一同去校场。
不管怎么说,两人终究还是夫妻,那怕只是名义上的夫妻,若是这等大事都不陪同的话,在外人看来,实在凉薄。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
某一刻里,罗宣放下手中的书籍,正准备离开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
这几日来,关于大比的事倒是了解了不少,可是好像没有人说过这大比在什么地方举行。
“快到时间了,一起过去吧!”看到罗宣起身,李冰盈走出来,淡淡的说道。
罗宣愣了一下,点头应道。
自从那日,他就感觉这个女人突然有些奇怪。
这两日来,两人也没有什么交流,他不知道这个女人要去做什么,不过倒是省下找人问了。
......
校场内。
这一日,早早便挤满了人影。
大唐以武定天下,但凡将门子弟,大多都是从小就早早习武,而那些名门望族,书香门第的子弟,多少也懂些武艺。
作为长安城内一件盛事,便是不参与之人,也会来亲眼目睹。
而在这人群中,李思文正在左顾右盼,寻找罗宣的身影,然而,寻找了许久,始终没有看到罗宣出现。
“你过来的时候,看见那个乡野赘婿了吗?”李思文扭头看向身旁的段清文问道。
“没看见,虽然不知道那家伙的名字怎么出现在名单上的,估计这时候早躲到哪里当缩头乌龟去了吧!”段清文嗤笑一声,目光中满是轻蔑和怨恨。
太子府斗诗,两人输的一败涂地,并且立下赌约,输的一方再也不能作诗。
当然了,他也可以不理会那场赌约,继续吟诗作赋,不过那样的话,必定为人所不耻,从而声名扫地。
段清文作为长安城内有名的才子,本来就是靠着诗文上的才气,混些名头出来,如今却再也不能作诗,心里头对罗宣的怨恨可想而知。
“不一定吧,那罗宣虽说出身乡野,可从诗文之间看得出来,并非欺软怕硬之辈,也许只是还没有过来吧。”旁边一名锦袍男子听到段清文的话,皱了皱眉头说道。
不论罗宣出身如何,品性如何,至少那首诗还是不错的。
反倒是段清文,虽有些才子之名,却不过是趋炎附势之辈,让人心厌。
“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今日有李震兄在此,那赘婿躲起来当个缩头乌龟,至少不用被揍的满地找牙,我敢说,他今日绝对不敢来这里。”
看到旁边的锦袍男子眼中不屑的眼神,段清文似乎被刺痛了神经,再次大声说道:“他若今日敢来,以后我段清文三个字倒过来写。”
李思文听着旁边的声音,皱了皱眉。
他从心里看不起罗宣,却是想要罗宣能来参加大比的。
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单纯的报复。
不论是在申国公府,还是太子府,连续两次大庭广众之下颜面扫地,他的心里对罗宣充满了怨恨,若是罗宣真的避战不敢来,怎能出了心中那口恶气。
远处的高台上。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程咬金、李绩等人落座在这里。
大唐重武,这等盛事,朝廷的大佬们,除了镇守边陲的,但凡留在长安城内的,几乎全部来到了这里。
“老李,我知道你对罗宣那小子很是看重,可你这次也太心急了些,这小子的确不错,可是拳脚比试不同诗文,你这般费功夫让他参加这次大比,只怕会适得其反。”程咬金靠近李靖,压低嗓门说道。
“是啊,那首《出塞》一出,他如今可是名满长安,其实完全可以走仕途的。”秦琼在旁边附和的点点头。
两人并不知道内情,还以为罗宣参加大比是李靖的杰作。
毕竟李靖就是军中出身,更是大唐的军方支柱,让自家女婿从军,从军方路线,是在情理之中的。
高士廉在一旁听到两人的话,无奈的笑了笑。
高士廉知道这不是李靖所为,他甚至有些怀疑,这是不是有人故意的。
还有陛下也真是的。
这大比的名单肯定是经过陛下过目的,陛下怎么会同意,让罗宣这小子参加大比的呢。
高士廉对罗宣的印象是极好的,虽说出身乡野,却行事坦荡,而且对人不卑不亢,更难得的是还有出色的文采以及一手绝佳的书法。
这样的年轻人,即便是放在权贵林立的长安城里,也是不可多得的。
可问题是,这大比考验的是弓马武力,兵法谋略。
这人将罗宣的名字报上去,这不是故意让人出丑,让李靖难堪么。
高士廉暗自决定,待这件事了了,一定要找陛下问个清楚,这究竟是何人所为,这人到底是何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