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胡惟庸的话,我不禁伸出了大拇指啊。
人才啊,这是个人才。
如果是在我那个年代,也这样做的话,那什么桥啊、路啊,就不会有豆腐渣工程了吧。
谁敢把工程做成豆腐渣,直接顺藤摸瓜,没有二话,直接砍脑袋。
我对胡惟庸大加赞赏了一番,跟他说这种办法以后要大力推行。
为了跟张士诚这位邻居搞好关系,我派遣杨宪向张士诚送去了表达友好意思的信件。
在给张士诚的信中,我写道:“东汉初年,隗嚣称雄,现在足下也在姑苏(苏州)称王,事势相等,咱十分为足下高兴。与邻邦保持友好,各自安守辖境,这是古人崇尚的美德,咱心里十分仰慕。希望今后咱能够互通信使,不要被谗言所迷惑,致使产生边界纠纷。”
(知识点来了,冷知识啊。罗贯中曾在张士诚手下做过幕僚。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张士诚这瘪犊子玩意,收到我的信后,扣住杨宪,也不回信。
这操作真是让正常跟不正常的人看了后都沉默,也许张士诚觉得他比我能耐吧。
而令人更加愤怒的是,这张士诚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亦或是吃了假药,竟然要对我的镇江城下手了。
这镇江,我可是派徐达刚打下来没多久,还没在手中捂热乎呢。
这张士诚真是小看了徐达,他派的人是他的弟弟张士信。
要说这张士信,可是个妙人,他生平很喜欢一个运动---蹴鞠,也就是现在的足球。
这张士信啊,无论到哪里,都会带着足球。当然了,美女什么的也少不了。
如果说,我那个年代的足球给张士信来发展的话,一定会进入世界前三。
结果显而易见,徐达在龙潭就击败了张士诚派来的军队。
还未等我去找张士诚事,他又开始犯病了,真是记吃不记打的败家玩意。
这就好比人呐,他打又打不过你,还时不时的挑衅你。
真是癞蛤蟆跳脚背,不咬人膈应人。
好好的安稳日子不过,非要找不痛快。
这次张士诚对我下手的是,嘉兴。
嘉兴城,是一处重要的战略要地。我安排镇守嘉兴城的,是胡大海。
张士信之前在镇江被徐达打的气都喘不明白,这次听闻他哥要打兵力只有一万的嘉兴,那是摩拳擦掌啊。
“大哥,攻打嘉兴,你能给我多少人马啊?”张士信吊儿郎当的问着张士诚。
“士信啊,你要亲自领兵?”
“那必须的啊大哥,输了一次,这次我得找补回来啊。”
“行吧,那就拨给你十万大军如何?”
“十万大军?太好了。”张士信一听带着十万打一万,那是美的不行。这是手到擒来的活计啊。
坐着大船,带着足球,张士信胸有成竹的向着嘉兴而来。
到了嘉兴城的岸边之后,张士信立刻命令手下俞通海派大军登岸作战。
结果,让张士信不敢置信的事情发生了,俞通海竟然下令向着张士信所乘的大船开炮。
“俞通海,你特么疯了?!你中邪了?”张士信此刻有些懵逼。
俞通海根本没有理会张士信的疯叫,结果,一炮接着一炮的轰在了张士信的将船之上。
直到这一刻,张士信才明白,这俞通海叛变了,或者说是俞通海可能一直都是我的人。
嗯,这俞通海,确实是我的人,是我很早之前就安排进张士诚队伍中的一颗钉子。
“史文炳!向俞通海开炮!”张士信跳着脚的喊道。
谁曾想,在俞通海的第一炮打在张士信船上的时候,史文炳这个怕死的家伙,就躲进了船舱之中。
张士信怎么也想不到,他带着十万大军,信誓旦旦的要攻下只有一万人的镇江,结果战斗还没开始,就这么快被自己人给搞结束了。
见到大势已去,心怀保命要紧的张士信,直接跳到了水中,凭借自己良好的水性,逃命去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
我随即派徐达和汤和攻常州。张士诚派兵来援救,大败。
被我干败了三次,张士诚再也不敢小觑我了,他决定来个缓兵之计,于是,他派人给我送来信件,主动求和。
信的大致意思是,他错了,他再也不犯贱了。愿意每年给我粮食二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金三百斤。
我则是回信,限令他放回杨宪,每年只要送五十万石粮食就行了。
张士诚这小逼崽子,一听让他放回杨宪,又不搭理我了。
那时的我一度在想,这张士诚是不是有龙阳之好断袖之癖,喜欢上这杨宪了。
至正十七年,宋龙凤三年(1357年)半年间,我将长兴、常州、江阴、泰兴、常熟也归入囊中。
紧接着,我把目光放在了宁国。
宁国地势险要,而且驻守元军有二十万之众。
宁国的统帅是别不花,名字真够随心所欲的。
此外还有大将杨仲英、朱亮祖。
我派遣徐达、常遇春分东西两路,各率五万大军,进攻宁国。
战斗异常的激烈,连续三天,在发动数十次进攻,死伤数千人之后,还是未能攻克这宁国。
得知这块骨头如此难啃,我又让胡大海、廖永安分别带领两万人马,从南北方向攻打。
为了给士兵们打气,我脱掉上衣,亲自擂鼓助威。一时间,我方的士气高涨。
终于,城门在敢死队扛着炸药包拼死冲击之下,终于被炸成了碎片。
我的部下犹如潮水一般涌进了宁国城。
仅一个照面的功夫,元将别不花就被徐达一枪挑落马下。三五个呼吸之间,元军这名大将便被兵士们踏成了肉酱。
胡大海则是生擒了朱亮祖。
杨仲英一看事已不可为,便率领剩余的残兵投降了。
这一战,我不仅拿下了宁国,而且增加了将近二十万的兵力。
随后,我将目前手中三十万的兵力,打散后重新整合,分配到了各个将军名下。
根据我的军令,士兵们对这宁国城的百姓那是秋毫未犯。
我那仁义之军的名头,开始在百姓中慢慢流传。
此时徐寿辉天完国的都城汉阳,是一副平静繁华的景象。
该说不说的,当年我听闻徐寿辉将其国号定位天完的时候,直接就傻眼了。
天完天完,老天让你玩完。但凡有个脑子的人,也不会定这么个国号吧。
徐寿辉,卖布出身。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与邹普胜等在蕲州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也以红巾军为号。
当年十月,攻占蕲水,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
第二年,所部以“摧富益贫”等口号发动群众先后攻占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等大片地区,众至百万。但因兵力分散,次年被元军打败,蕲水失陷,退入黄海梅山中。
而我,压根就没有把这徐寿辉当成自己的对手。
不是我小瞧这徐寿辉,而是我压根就没把他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