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派宗主和于成飞冷冷的看着他们的反应,一句话都没说。
“呵呵,我道家无为而修,还是感悟天道,顺其自然吧!”道家宗主看了一眼东方石神情很是复杂,还在为先前的天眼天帝震惊,不过确实已经准备退出了。
“东方宗主,我道家原不该如此执着,却身在修界,身不由己,若真有冤枉得罪之处,还望原谅!”临了空玄道人传来一道意念,这才随宗主飘然而去。
悬空站立的东方石眼见几大宗依次退出,微微松了口气,面对霸道而又阴险狡诈和恬不知耻的剑派,能有这个结果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可下来,那就是死战了,因为剑派看上的可是己方的仙府,和那座金钟。
“撤!”东方石暗中一声大喝,瞬间捏碎了传送玉符,带领三人开始往仙府中飞去。
面对剑派已经没有再费口舌的必要了。
临近仙府,回头一望,却见高空处有一烈焰凤凰,是江素玄在那里,正在远远的观望。
顿时感觉有些心酸,一咬牙,进入仙府,顿时开启了空间法阵。八壹中文網
很快两个月时间过去了,在这两个月中东方石偷偷出来观察过几次。也发现了一些情况。
第一,江素玄时不时的会出现在空中向这里观望一番,却总没有音讯传来。
第二,青龙关上,剑派的人始终没有离去,而且越聚越多,好似在密谋着什么。
第三,妖魔一方起了内乱,铁血大军已经推出。无影魔和几个妖族也就此退出。
第四,祝无年却调集了更多的高手,决然没有死心。
第五,陆妖娆居然还在,看来已经反目成仇。
再说己方的情况,仙府有金钟拖住,悬空而立倒是非常稳定,而天道家何去何从,却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意。
内忧外患,外患还没解除,只能先一致对外了。
几人一番商议,却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好在有雪山毒虫可用。
倒也不甚害怕。
这一日,几人又在仙府大厅,一起商议如何对付外边的仙魔。
首先东方石将探知的外边的情况都讲了出来。
讲完后皆心情沉重。
“如此说来,咱们主要的对手是那剑派和蝎蛛一族了?”孙雨翰想了想,开口说道。
“照我的的意思,直接将毒虫放了出去!看谁还敢靠近仙府!”猴三马上就气势汹汹的站了起来,先前带领仙兵一番大战,仙修的厉害他也是领教过了,如今的他胆量没小,却谨慎了许多。
“这是最后的手段,因为这些毒虫也并不可靠,更重要的是不知那无影魔一族,何时又会反水过来帮祝无年,倒时候,咱们便彻底倒霉了!”
“宗主说的没错,咱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魔族身上吧?”诸葛淳风大表赞同。
“不行咱们再次移动仙府!”孙雨翰突然灵机一动,兴奋的说道。
“移动仙府?”东方石一愣,这个提议他倒是想过,可如今那里去找四大神兽?看来此举不可行。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要咱们找到足够多的高手,便能打退他们!”小胖皇毕竟有邪皇血脉,说话也是杀气腾腾,直接而干脆。
他的话说完,诸葛淳风等人都皱起了眉头,而东方石却大受启发,一下便站了起来:“对呀!确实是这么回事,看来我也钻了牛角尖,有些怕了!”
“可,可宗主,咱们哪里还有什么高手啊?”诸葛淳风担忧的说道。
“哈哈,小胖可以一战,我虽没了金钟却还有些手段,更重要的高手也近在眼前!”东方石受到启发,突然来了信心,一下便站了起来,在大厅中走个不停。
“近在眼前?是仙兵吗?他们对战高手还是不行的!一击两击还行,持续这战斗可就不行了!”孙雨翰急急的说道。
这话使得猴三有些不喜,可想想说的也没错,便没和他争吵。
“仙兵不可小视,前番大战,大家都紧逼仙府他们退却一步了吗?”东方石肃然说道,想到这事便有些心痛。
“咳咳!”猴三马上直了下腰,同时吐了口气。
诸葛淳风听到这话,却有一丝的尴尬。
当然东方石并没有说他什么,毕竟他便如仙修中的秀才,也确实没多少战力的。
“是,宗主!”孙雨翰却连忙起身,弯腰答道。
“没事,你坐下,我说的高手是那些地煞!他们其中也有涅盘高手,实力可不容小觑啊,而且下手又狠,相信妖魔一方也会有所忌惮。”东方石越说越是兴奋,再次看到了希望。
“可,可是他们可靠吗?要是出了独立世界,来到仙府中作乱又该怎么办?”
“无妨,大家忘了大仁高僧了吗?就是前些时日在天道山行度化之能的高僧?”说到天道山,东方石的心里便隐隐作痛。
不过很快又压制了下去。
“哦?宗主的意思是说将他们完全度化?”
“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诸葛淳风等人也开始兴奋了起来。
“度化怕是做不到了,况且他们也都是可怜之人,如此做,有违天道,我只是想祛除他们的贪婪,摒弃他们的恶念,却不减弱他们的杀意,再通过大仁高僧宣讲一些天道家的大义而已。如此我相信他们会有所改变。”东方石一边思索。
“时间来得及吗?”诸葛淳风问道。
“没错!得赶紧去了,有事前去喊我!”东方石留下一句话便匆匆离去。
意念调出大仁高僧一同来到了地煞们居住的世界。
其中也有高手,东方石悄然隐藏行踪,来到大山的顶峰,偷偷望去,见这帮地煞们果然不安分,将这个世界弄了个乌烟瘴气,鸟兽都不得安宁。
叹了口气,将大仁高声祭了出来,意念相通,开始研究度化之法。
先论善恶。
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其善恶之分际,在顺益与违损之差别。且善恶二者皆须贯串此世与他世,否则即为无记。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则不为顺益,故非为善,而为无记性。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则不为违损,故亦非恶,而为无记性。仙者云:“余虽不敢致怨吾友,窃以为春秋善恶并纪,梼杌专以治恶。”
人的天性无善恶。善,膳也。具太牢以为善。恶,从心从亚。亚者不通,口亚不通言,心亚不通情。人在大同修界共同劳动,善也,膳食充裕而人情相通。人在富足社会为膳食而争,不善也,各自利益不通情。恶不通情,乃违背常理制度,善为反义,即通情达理。
佛教慧远高僧于大乘义章卷十二中,就人、天、二乘、菩萨、佛等五乘,以阐释善恶之名。即:(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即以五乘所修之善法为善,能招感三途果报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别报业等,称为恶。(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指无相空性。佛、菩萨及二乘所修之善法为善,人、天所修之善法是为有相行,故为恶。(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体,为己之自体,即指法界之真性。依此义,五乘所缘修之一切善行皆为恶。
经下曰: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为善,违名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
恶以乖理为义。唯识论以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法为善,于此世他世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若夫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不为顺益,故非是善,无记性也。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不为违损,故非是恶,亦无记性也。论五曰:能为此世它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违顺,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于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
净影约五乘而判三种之善恶:
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若依此义,则上通佛菩萨,下极人天,其所修之行,名为善。招三途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别报业,名为恶。
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者无相空性也,例如行布施,所施者能施者施物之三轮物存于意中,是违于无相空性之理之有相行也,若不存三轮之相,是顺于理之无相行也。因之顺理为善,违理为恶。若依此义则上从佛菩萨下极二乘,其所修之善法名善,人天众生所修之善法,总为有相行,名之为恶。
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法界之真性,为己自体,体性缘起而成行德,所行自体无如心不缘理,所谓随心之欲而不超轨之境界也,是名为善。
若依此义则凡夫二乘无论,即上至三乘,总其缘修之善行,齐为恶也。见大乘义章十二。天台立六种,一人天之善。五戒十善之事善也,然人天之果报尽,则还堕于三途,故亦为恶。二二乘之善。二乘能离三界之苦故名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为恶。
故大论谓宁起恶癞野干心,不生声闻辟支佛意。当生死涅盘俱为恶也。三小乘菩萨之善。慈悲兼济故是善,然彼身中未断一毫之烦恼,如贮于毒器之食物,食者乃死,故亦为恶。
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断见忍之烦恼,是善也,然堕于二边不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故亦为恶。
五别教菩萨之善。见中道之理是善,然犹为隔历之中道,不能见圆教圆融之妙中,所行带方便不称于理,亦是恶。故涅盘经自白由此以前我等皆为邪见人,邪岂非恶耶?六圆教菩萨之善。
圆妙之理,是至极之善,然此有二义。
一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为恶。
二达此圆理为善,着之为恶,圆之着尚为恶,况复其余?止观二之三曰:唯圆法名为善,善顺实相名为道,背实相名非道。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名非道,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即行非道。通达佛道,若于佛道生着不消甘露,道成非道。同辅行曰:唯圆为善,复有二意:一者以顺为善,以背为恶。
次以着为恶,以达为善。又曰:以着为恶,以达为善,圆着尚恶,况复余耶?以上诸说中净影第一顺益之义同于唯识论之说,第二顺理与第三体顺相兼,同于璎珞经之说。
天台别教之义与净影第二顺理之义同,圆教中之第一义与净影体顺之义及璎珞经之说同。其第二义以达着断善恶之性,为独特之发挥。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于是释然也。
都是一些佛家的学说,不过东方石确认真的思索了起来,感觉这等言说必然对自己寻求大公至正之法有很大的帮助。
大仁高僧的意念中有无数教化世人的佛法,而且在人性方面,也对善恶做出了定义:万古以来,对于人,许多仙修所接受的认识是,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抽象的人性论,都是错误的,应该予以否定。说人性论都是抽象人性论,是对的,但仅仅这样说也是不够的。这里我们可以比较详细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性本善论和性本恶论在人性问题上的分歧,不只是在性善还是性恶问题上。它们的另一个重要分歧,在于对何谓人性的不同认识上。这是一个比人性是善是恶更为重要的问题。
有的仙修是以人生而有之的自然本性为人性。强调性伪之分,说:“性者,天之就也。”“生而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者谓之性”,“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都是说,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这一思想代表了一种思潮。却有他人认为“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告子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都是以人天赋的自然本性为人性。
想反的观点。“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是不满意于生之谓性或生而自然者为性的认识,认为应该从人与禽兽之区别处来认识人性,以人之所以为人之本性为人性。所以提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而人也正是因为有这四心而区别于禽兽。所以人性是善的。同时他又说:“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认为这四心是天赋的,生而有之的。可见,他同样认为人性是生而有之的,他也承认告子所说的食色和人们在声、色、味、臭等方面的欲求是人生而有之的,不过他不把人生而有之的所有本性看作人性,不把食色和人们在声、色、味、臭等方面的欲求看作人性,而只把人有别于禽兽,决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天赋本性看作人性。虽然他还没有摆脱从自然本性来看人性的思维模式,但他却提出了一个重要而深刻的问题,这就是要从人禽之别来认识人性,这就把对人性的认识推进了一步。
以后关于人性的讨论,集中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何谓人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讨论。曾提出人性日生日成的思想。认为人性不是在人一降生时就完成的,而是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形成的。人初生时所禀赋的本性是纯粹的,全善而无恶的,生以后,人“能自取自用”,由于人主观取用的情况不同就有了善恶之分。所以也有仙修说,人性的形成,有天赋的因素,也有后天人为的因素。后天的习行对于性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性是“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在后天不断变化的。把这叫做“习与性成”,就是说人们后天的习行影响着人性的形成。他强调了后天习行对人性形成的影响,是一种新的思想。但对于后天的习行,他还是归之于天命自然。人性的日生日成,最后归结为“天日命与人,人日受命于天”,却依然是从自然本性来看人性的思维模式。
后来又有德高望众者提出了要从人的仙修看人的本质和人性的思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仙修关系的总和。”强调不能把人性看作人所固有的东西,即不能从人的自然本性来认识人,而要从人的大众性来认识人的本质和人性。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同时强调了阶级社会下人的阶级性。有德高者说: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对立就是只有带着卑劣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凡的人性。
这样,就看到了对何谓人性的几种不同的理解:以生而自然者为性,以人之所以为人者为性,人性日生而日成,既有先天所生,又有后天所习成,以人的本质为各种关系的总和,强调指出在团团体里人的阶级性。
对何谓人性的几种理解,反映了对人性认识的逐步深入。
以生而自然为人性,代表了人对自身认识的初始阶段。以对声、色、味、臭、食、色、饱、暖的追求为人性,只是基于生活经验的表层的认识,还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本质,把人和禽兽相区别。
人,首先是一种高等动物。作为高等动物,它也就具有与其它动物相同的本性。人的这种本性是生而自然的。荀子一派所说的饥而欲饱,寒而欲暖,以及声色味臭等的欲求,都是属于人性中的这一部分。只是不把它看作人性而已。然而只看到这一点还不能说明人作为人的本性。作为一个类,人还有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唯此,人才有别于禽兽。
因此妖魔才会化形,追求与人一样的修炼方式,自然的也会出现善恶。
魔狱地煞们多年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他们已经将人的善性磨灭,恶的东西暴露无遗。
已经到了无法改变的地步。
大仁高僧的这些认识,东方石虽然一时间理解不透,却也感觉很有道理,对他也自然的多了一些尊敬。
好在大仁高僧又非一般的佛徒,所创导人向善的经便不下百种。
人有七情六欲,妖魔同样也有,仙法或妖法大成者同样也有,所以才有了这无数的纷争。
贪欲便是最大的一个。
佛家所说六欲者,皆是贪:欲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着,是名欲。形貌欲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着,是名形貌欲。威仪恣态欲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恣态欲。言语音声欲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音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着,是名言语音声欲。细滑欲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人相欲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六欲在佛家看来都属于是烦恼,比如贪、嗔、痴、慢、见、疑,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等的外在表现,比如喜,六欲是因为贪欲,怒是因为嗔……都是属于无明导致的错误的错误的表现。
众生做事情大多是因为六欲,而佛家的真修行人不是因为七情六欲,虽然他们也做事情,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小乘佛教中心在于除苦,除苦就要断除一念无明,断除一念无明才能够解脱,而七情六欲显然是障碍这个目的达成的,所以必要断除,算不算无情的人?也不是无情的人,没有这些烦恼,比如那些阿罗汉他们还是会为众生考虑,不怕劳苦的为众生说法,但是这个不是建立在七情六欲上的,他们对于众生已经没有任何贪恋,完全是悲悯,是从解脱智上讲,众生因果轮回曾经互相为父母兄弟,他们已证解脱,而这些人没有,所以不怕劳苦的为众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