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带人猛冲,所过之处的辽军,要么被揍的趴地不起,要么被燕军亲卫挤向了两旁。
刘真见此再次派出传令兵挥舞令旗,辽军再次变阵,原本阻挡朱能,丘福的大队辽军,立马分成两路。
一路继续阻挡燕军,一路回身冲杀,反围住朱高燧带着的二百燕王亲卫。
四百对二百,还是围歼,刘真顿时觉得这场燕,辽之争,自己稳赢了。
但他的笑脸很快就不见了,围歼之阵,辽军两个打一个,竟勉强打了个平手。
更有朱高燧如同利剑一般,不要命的冲杀,此刻他那身蟒袍已是不知沾染了多少鲜血,披头散发,手上的木刀也已砍成了两半。
不少辽军士卒看着疯魔一般的燕军,此刻已是胆寒,不断后退,只是一场校场比试,这些人却如真的战场杀神一般。
此时想要再变换阵营已是来不及了,刘真身前的辽军士卒,越来越少,朱高燧却越来越近。
终于朱高燧手持断刀来到刘真两步外,用尽全力的高喝了一声:“燕军最强,服也不服?”
刘真手中的木刀终是无力的落下,即使他奋力一搏,也改变不了此战的结果。
随着刘真身后的辽字大旗被冲上来的燕军士卒放倒,裁判官鸣金收兵,此战燕军胜!
朱棣也起身来到朱植身旁,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宽慰道:“军阵再稳,兵戈再利,也敌不过军魂二字,辽地诸军,这几年太安逸了。”
看着朱棣远去的背影,朱植心中冷笑,老子又不像你,总想着建功立业,辽王三卫足够镇压阿哈出和猛哥帖木儿,这两个建州女真首领就够用了。
随着燕,辽之争的结束,这次为期三天的宁藩夏操也要结束了,无论是辽西各卫精锐,还是朵颜三卫的人马,都在准备营帐和车辆,午时一过就会返回驻地。
辽王朱植心情不好,和朱权道别之后,就带着自己那三千兵马,准备返回辽阳城,在刘真的苦苦哀求之下,他才勉强答应让刘真领着三百伤兵,先留在大宁城养伤。
不过辽王的队伍比来时反而大了几分,傅山组织了傅家商行近五年来最大的一支商队,准备借辽王的虎皮,好好吓唬吓唬铁岭,沈阳等卫所的丘八。
准备好好游览一番辽东,白山黑水的吴道人也带着几名自己的心腹混在其中。
燕王父子三人也是准备返回,北平离大宁不远,纵是大队人马,二日也可到达。
朱高燧那厮除了右侧脸颊还有几分臃肿,此刻已是恢复的活蹦乱跳,临别时还和朱高煦一起吵着,过一个月来喝张献喜酒。
看着燕王一行远去,朱权的脸色阴沉了下来,这几天四哥可是没闲着,除了和那朵颜卫勤加走动,还看望了不少辽西诸卫的指挥使。
“王爷,刘真和朱能如今各自带着伤兵在大宁城,咱们是不是利用这次机会拉拢一番。”
许安通过几日的接触,已是和刘真成了好友,朱能这边则差上不少。
张献建言道:“老师,刘真倒是可以拉拢,朱能就算了吧,他可是燕王的死忠,万一被察觉反而得不偿失。”
朱权看着行事越发沉稳的张献,满意的点了点头,自卫准备,宜缓不宜急。
正在宁藩夏操结束,三王归藩之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京应天府,文华殿内的气氛颇为压抑。
殿内的三名臣子分别是户部尚书郁新,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左侍郎齐泰,俱是朱允炆的心腹之臣。
方孝孺,则由于上次卫所归公之事被朱元璋迁怒,再次被贬到蜀地教书去了。
此时殿内三人连呼气都小心了几分,监国太孙的龙威日盛。
三王齐聚大宁这等大事,都司使李瑛自然不敢耽搁,所以他的密信是八百里加急的方式送到老师郁新的手中。
郁新收到密信的第一时间就赶紧入宫,如此才有了之前的一幕。
“密信诸位都看了,三王相会这等大事,李瑛竟是等到燕,辽二王到了大宁才发现,真是一等一的蠢材。”
郁新连忙拉了一下身旁黄子澄的衣角一下,求情之事还得黄子澄出马才行,虽只是太常寺卿,但架不住皇孙圣眷。
黄子澄上前一步道:“殿下,李瑛此事虽是反应慢了些,但终归是心向殿下之人,而且收回辽西诸卫的统兵之权,也算有功。”
黄子澄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朱允炆打断道:“若不是宁王主动放权,就凭他那几分能耐能成事,不过他心向朝廷却是不假,这次就算了,咱们还是说说这三王之事。”
郁新这时才敢插嘴道:“殿下,李瑛密信中说三王相会,并不是宁王本意,邀请辽王是为了谈生意,而燕王是不请自来。”
“宁王自从交出统兵权后,翻修宫殿,大肆敛财,甚至连陵寝都提前修上了,听说还做上了和鞑靼人的走私生意。”
朱允炆的脸色这才好了几分,这十七叔虽是不省心,但从他近期的作为上可以看出,还是心向朝廷的,既然他这么喜欢敛财,以后将他移藩到江南繁华之地就是,至于走私嘛,以后削藩反而是个好借口。
齐泰这时上前道:“殿下,辽地偏僻,自保尚可,大宁虽强,却粮饷不济,唯有燕王久镇河北,经济充裕,威望甚高,北平周边诸多卫所由其统帅多年,加上其胞弟周王坐镇开封,真要是生了异心只怕河南,河北不复朝廷所有。”
黄子澄上前补刀道:“所以燕王才多次拉拢宁王,以期解决后顾之忧。”
真要如黄子澄所说,那秦王,晋王,齐王的实力都和燕王差不多,加上其他藩王和世镇云南的沐家,只怕自己这皇太孙只剩下东南半壁江山了。
朱允炆摇了摇头道:“诸位爱卿多虑了,燕王拉拢宁王不假,不过要说他敢造反却是过了,而且我看这天下如宁王一般心向中枢的藩王要更多一些。”
担心打消几位能臣的削藩积极性,他又补充道:“不过这削藩之事,还是要继续准备的,但是要分别对待,缓缓图之。”
黄子澄等人连忙称是,改官制,削藩国,是大明未来新皇的国策,只是此时还不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