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有半刻钟的功夫,谢杏儿才跟着周掌柜停下脚步,先是听他介绍了一番这巷子,接着才继续往前走。
春花巷离谢杏儿如今住的石榴巷不远,中间只隔了一街两巷。
谢杏儿听了暗自点头,这位置不错,再看大小如何,若合适就可以买下了。
又走了一段距离,周掌柜才在一户院前停下,接着上前敲门。
片刻后,里面传来了一道问话声:“谁呀!”
周掌柜回道:“是我!牙行的老周!”
“哟!周中人来了!”接着便见眼前的门从里面打开来。
迎出来的是一对夫妻,瞧着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
两人先和周掌柜问了好,这才注意到跟在周掌柜侧后方的谢杏儿。
于是又问:“这位小娘子是跟着周中人来看宅子的吧?”
周掌柜点头应是,接着给两方介绍了起来。
那两夫妻闻言一边问好,一边迎了二人进屋。
谢杏儿脸上带笑,进门后便忍不住打量了院子里的环境,见收拾妥当,院子里也没什么杂物堆积,暗中点点头觉得不错。
跟着进了堂屋,先坐下后那两夫妻又介绍了一番自家的情况,然后便带着谢杏儿细看宅院了。
这套宅院占地比谢杏儿家略大些,不过屋子都是一样的,两间正屋两间厢房,再加上堂屋厨房什么的,只是院子要更宽敞些。
不过因着时长是自家住,这户人家在院子里垒了一小片做菜园子,这会儿正长得郁郁葱葱的。
谢杏儿感受到周掌柜看来的眼神,稍思索了片刻点了点头。
接下来就是谈价了,原先在牙行时周掌柜说过一次价格,是要八十两。因为巷子外边就是一条街,位置不算差。
虽比不得石榴巷挨着芙蓉街又邻着府城学院,但春花巷离府城学院也只有一刻钟的功夫。
最后两方你来我往,价钱便宜了三文钱,到了七十七两。
谢杏儿虽觉得价钱还是有些高,不过比她如今住的那套也便宜许多,再加上这宅子保存得当,看起来干净宽敞。
最后说了声回去筹银子,等明日再来拜访,谢杏儿就跟着周掌柜离开去南街那边了。
南街的那套宅子就小得多,房间倒是差不多,只是院子只有春花巷那家的一半大,但价钱却贵了许多,要价一百两,且态度强硬还不许讲价。
谢杏儿对周掌柜摇摇头,周掌柜领会了她的意思,客气了一番两人就离开了。
“谢娘子可是觉得这户不合适?”离开后周掌柜问。
谢杏儿点点头回道:“宅子倒是还成,只是价钱稍贵了些,且这户人家不是很好相处……”
周掌柜听了她的话也不多说什么,只道:“成,那我再带你去看看那铺子,就在前面!”
这间铺子也是在南街,但是在街尾,旁边进去的巷道就是方才谢杏儿他们看宅子的那个巷子。
铺子原先是经营着一个宅杂货铺的,这会儿店铺门半敞开,一眼就能看到里面不太整齐的货架。
据周掌柜说,因为经营不善,这铺子的主家想着卖了铺子回村里去。
铺面不大,不过后面还带着个小院子,有厨房并两间屋子,若是在这开铺子做生意,倒是省的再租宅子住了。
前面铺子和后面的宅院加起来,总的也就不到两分地大小。
不过价钱不便宜,要一百二十两。
谢杏儿有些意动,又谈了谈价,最后便宜了五两,价钱谈到了一百一十五两。
谢杏儿原先是准备先买一套的,手里留个几十两应急,等再攒个一年半年的银钱手里富裕了再买。
不过这会儿她有了新打算,春花巷那套宅子和南街街尾的铺面,她都觉得挺合适的,正好银钱也够,便想着一起拿下。
跟着周掌柜回牙行后,她就大概说了一番自己的想法,最后说了回去凑银子,就先告辞离开了。
周掌柜原以为她就打算买一套的,没想到能一下吃下两套,心里有几分意外,不过也连声应好。
管她哪儿来的银钱,反正自己能赚到中人钱就是了。
这加起来要价得近二百两,光是中人钱自己就能得近八两,周掌柜自然是开心不已的。
谢杏儿离开牙行又去街上买了些东西,接着就回家了。
先是仔细数了数自己的存银,有二百三十多两,买了春花巷的宅子和南街那铺子,也还能有三十多两余钱。
确定此番买了宅子铺面后手里也还有盈余,这才打定了主意。
于是第二日一大早忙活完包子摊,就去牙行那边回话了。
周掌柜得了她的准信,便去通知那两家人,又约着下午一道去衙门签契书。
用二百两银钱换了四张契书,正是春花巷那套宅子和南街那间铺面的房契和地契,如今都是谢杏儿一个人的了。
便是办理红契的那官老爷,见她一日内办了两次契书都忍不住多看谢杏儿一眼。
谢杏儿倒是不在意,渝州郡的官老爷大多是勤政爱民的,知道也不会怎样。
不过石榴巷附近的邻居,却不好让他们知道,毕竟都是左右挨着住的,先时就许多人惦记她的婚事了,若再让他们知道了这个。
只怕有的人会更疯魔了,毕竟银子的吸引力,还是非常恐怖的。
因此谢杏儿又拜托了周掌柜,帮着把新落入自己名下的宅子铺面挂出去出租,又商量了一番合适的价位,谢杏儿就告辞离开了。
把手里的私房钱,换成了经官府登记备案的产业,谢杏儿近来因猛然暴富带来的慌张顿时就消散了。
接下来的日子,她依旧每日经营着自己的包子摊,日常再卖些库存的青梅,日子平淡又闲适。
时间不知不觉就进了七月下旬,青梅的库存也去了一大半,至于山楂糕,后面有一次在集市上遇见了卖山楂的,谢杏儿便又买了些回来做。
只是也不多,只有个一百来斤,但因为山楂不宜多吃,倒也很撑了一阵子。
再过半个多月就是中秋了,谢杏儿又忍不住动了心思,想着琢磨点新花样。
这日,又到了给京城送信的日子。
谢杏儿早早打包好要寄给干娘的包袱,和密封好的信纸一起送去李府给张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