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大宋士大夫(1 / 1)

赵顼再问欧阳修时,欧阳修对王安石的人品和才华很是认可。

那时,王安石虽未在京师,却已经很有声望。

且变法还未实行,王安石也没有遭到那么多人的口诛笔伐,所以欧阳修的说法是客观中立的。

询问了一帮老臣,赵顼又拿出了当年王安石写给祖父“仁宗”的万言书。

在这份奏疏里,王安石痛陈帝国弊端,说到了不得不改之时。

里面还详细阐明了他对于国家财政、整顿吏治、发展军事等构想。

赵顼还记得,当年他第一次看到这份奏疏时,他就格外激动。

时隔多年,他再看依旧会感到心潮澎湃。

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和这位年轻的帝王不谋而合。

再拿出王安石的新作《桂枝香·金陵怀古》,赵顼完全能体会到王安石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帝国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赵顼再也不想等待。

可就在他下诏请王安石进京之前,朝廷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事情的起因本是一件小事,可是由于多方的暗自博弈,让一件小事变成了一场无法收拾的大事。

按照礼仪传统,皇帝上朝时,需要领头人带领文武百官向皇帝行大礼,山呼万岁,叫押班。

百官的领头人自然是宰相和副宰相。

但宰相、副宰相政务繁忙,有些典礼性的朝会便无法出席,也自然就不能押班。

这本来在朝廷中形成的不文成的规矩,却让人小题大做。

站出来弹劾的人叫王陶。

他的职位可不一般,叫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副长官。

在宋代,御史台和谏院合成台谏官。

台谏官又被称为言官。

他们能参与朝廷决策,批评政事,约束宰相的权力,也约束着皇帝的举动。

台谏官的言论十分自由,而且力量也非常大。

王陶作为副长官,他的弹劾自然不能忽视。

他先是质问中书省,但中书省不予回应,紧接着他直接诘问宰相韩琦,但对方依旧漠视。

这让王陶更加恼怒,于是他上奏皇帝,痛陈首相韩琦和次相曾公亮傲慢无礼,藐视国法,弄权误国。

其言辞十分激烈,要求罢黜两位宰相。

台谏官的奏折,皇帝不过问都不行。

可是刚一询问,宰相和曾公亮就上表待罪,并且说宰相不押班也是朝廷惯例,就算老臣有罪,但弄权误国的罪名甚大,如何担当得起?

赵顼看了奏折觉得有理,便没再理会。

王陶见此,气愤非常,干脆宣布罢工,绝不进御史台。

台谏官们因此震动。

如果他们的言论不受皇帝重视,那么还要台谏作甚?

事情闹大之后,韩琦和曾公亮也不再上朝。

年轻的帝王没办法,只好把王陶调往翰林院。

可王陶铁了心要皇帝处理宰相押班之事,抵死不去翰林院。

另一位副宰相吴奎见皇帝居然给王陶美差,上书道:“御史中丞颠倒黑白,陛下居然给予美差,让谁以后还敢做宰相?臣子和百姓又该如何看待陛下?”

赵顼不知该如何回答。

结果吴奎也称病不朝,直接罢工了。

宰相、副宰相、御史中丞一起罢工,就连皇帝从中调和都不行。

宋朝的士大夫就是有那么任性。

皇帝的任命他们不满意可以不接受,皇帝的诏书要是他们不赞同,甚至不予下发。

赵宋皇帝因为皇位来路不正,所以只能选择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不管皇帝们是真心还是假意,他们在表面都必须做出一副敬重士大夫的模样,以免江山动荡。

而大宋的士大夫们之所以任性,还因为他们身上的气节。

他们不畏皇权,关于直言劝诫,他们以“天下为己任”。

如果说赵家是大宋的根,那么士大夫就是大宋的土壤。

是士大夫浇灌赵家的根,让大宋枝繁叶茂。

也正是因为士大夫的气节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才能让军事弱国的大宋支撑了三百年之久。

这不得不说是王朝时代的一个奇迹。

可是士大夫的任性也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他们随时和皇帝唱反调,让皇帝指挥不动。

一会儿这个称病不朝,一会儿那个罢工,一会儿干脆不满朝廷,直接辞职不干,扔下一堆烂摊子。

面对这种情况,赵顼不得不杀杀这股“歪风邪气”,否则他这个皇帝还怎么当?

******

宰相府邸。

韩琦正在书房写辞表。

这时,他的儿子韩忠彦端着热茶走了进来。

看见父亲的辞表,吃了一惊:“父亲大人,官家已经惩处了王陶,为何您还要辞职?”

韩琦叹气:“但是官家也一并贬了副宰相吴奎。”

韩忠彦道:“王陶毕竟是御史中丞,他弹劾您的罪名虽然莫名其妙,但是台谏官职权范围之内。官家贬谪吴奎大人也是为了堵住台谏官的悠悠众口。”

韩琦道:“儿啊,你还年轻,看不透这朝政局势。”

韩忠彦不解道:“爹,您是三朝元老。当今圣上即位也有您的功劳。为了您,官家不惜得罪台谏官,这便是极大的荣宠。”

韩琦不住叹气:“就因为我是三朝元老,所以官家要我走。”

韩忠彦吃惊:“父亲,这是为何?”

“新帝年轻气盛,他有心改变大宋的困局。而我老了,却占着宰相的位置。”

韩忠彦想起最近士大夫中间传得沸沸扬扬的问题,惊愕道:“父亲的意思是,官家要让司马光或者王安石来接替您的位置?”

韩琦点头:“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便是此理。上次官家问我王安石如何,我大力反对。我想也就是从那时起,官家动了让我离开的心思。”

韩忠彦还是没明白:“可是父亲,就算官家要放您走,但太皇太后那里就通不过。”

韩琦道:“儿啊!官家已经有了别的人选,我自该退位让贤,何苦霸占宰相之位?否则我就真的成为了王陶口中弄权误国的大奸臣!”

名声对士大夫来说,远比官职和权势更加重要。

韩琦如此爱惜羽毛之人,怎肯让自己老年失节?

与其最后和皇帝闹得不欢而散,还不如自己急流勇退,至少能落得个好名声,也落得皇上的赞许。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那些年我在大赵当二皇帝的日子 姐夫,造反需谨慎啊 亮剑晋西北,我有战争系统 兴明:我竟然穿越到了明朝 血色民国,血不冷 我在南宋当大将 硬核接盘唐末 凰吟天下:王爷不好当 都市:全能加点系统 斗战神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