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扶柩返乡(1 / 1)

王安石吼道:“为了一个女子就把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你看看他,哪里还有半点士子之风,文人的骨气?”

吴琼道:“元泽少不更事,一切都得慢慢来。难道你真的要把他逼死才甘心吗!”

说着,吴琼吩咐下人把丈夫请了出去。

赶走所有人,吴琼关上房门,抱住儿子:“元泽,娘知道你心里苦,想哭就哭出来,千万别把自己闷坏了!”

母亲的怀抱永远是孩子最安心和温暖的港湾,无论孩子是否已经长大。

王雱心力交瘁,他伏在母亲怀中嚎啕大哭。

王雱毕竟考了功名,不久之后,朝廷的任命下达,任职旌德县尉。

他第一次离开父母,也离开父亲的高压控制。

去外地做官,王雱心中还有一丝轻松。

上任之后,他把所有心事都投入了治理管辖之中,一来想发挥自己的才干,二来也想用忙碌麻痹自己,忘却莫愁。

京城里,苏家也传出了噩耗,老爷子苏洵驾鹤西去。

他生前的许多大文豪朋友统统都来吊唁,富弼、文彦博、韩琦、欧阳修等等。

为他撰写墓志铭的名人学者更是数不胜数。

大家都为苏老泉的离去而伤感落泪。

苏洵这一生,年少轻狂徜徉于名山大川之间。中年后始发奋读书,十年如一日带着两个儿子苦读。

他不仅成就了自己,也培养出了两个伟大的儿子。

一个因文学流芳百世,一个则会因为缔造大宋繁荣而沉淀在历史长河之中。

苏洵的散文雄辩有力,恢弘大气,《六国论》是其代表作。

还有文集《权书》、《衡论》为京师士大夫所称颂。

他还致力研究谱学,改良了家谱编写方法,为后世效仿,成为谱学的开创者。

在父亲去世之前,苏轼和苏辙一起整理了父亲的手稿,编撰成册,刊印发表。

早在六年前苏家迁居京师之时,苏辙就在现下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基础之上,带领着墨家的能工巧匠对两项技术进行了改良和革新。

得益于赵宋重文轻武的政策,让许多寒门学子有了考取功名的机会。

所以书店在全国各大城市之中铺展开来,几乎是一条街必有一家书店。

百姓们能以便宜的价格买到书,有书看,这更推进了大宋的文化繁荣。

苏辙把父亲的作品和哥哥的作品都收集整理起来,然后送到了蜀商会旗下的印刷厂里刊印。

他不仅想把父亲和哥哥的文章、文字呈现给当时的人们,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流传后世。

因为他们值得!

接受了京城朋友的吊唁之后,苏轼和苏轼再一次辞官,告别京城,带着父亲和王弗的灵柩返回故土眉州。

苏轼在做官方面真是时运不济,因为给父母守丧,就耽误了六年最好的奋斗年华。

可那时,孝顺父母大过天,若是有不为父母守孝之人,定会被世人唾弃。

厚葬风俗是儒家倡导的。

《论语》里有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因此儒家对丧葬之事极为推崇,仿佛葬礼越隆重,礼节越周到,才能显示出儿孙的伤心和孝道。

在儒家并不显的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大名士阮籍,就在母亲死后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王戎也居丧不守礼。

那时的人们很宽容,认为礼节只是束缚俗人,而阮籍和王戎等高洁之士不必守礼。

事实上,阮籍和王戎并不是不悲伤,而是父母已逝,再多眼泪也无用,还不如生前厚待。

至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俨然成了国家的正统思想。

厚葬也蔚然成风。

厚葬甚至成了各个阶层攀比的一种方式。

皇帝有皇帝的下葬规格,诸侯有诸侯的墓葬等级,甚至高官和小官不同,官员和百姓亦不同。

渐渐的,厚葬竟成了等级制度的一个代表。

这也是为何盗墓长盛不衰的原因。

身份尊贵的人随葬品一定是价值连城,只要有利益,就有人敢铤而走险,哪怕是亵渎死人。

为父母守孝三年的规定实在是太过。

对亲人的纪念永远应该出自内心,而非表面。

生前对父母好,胜过死后墓室精美,陪葬品相随。

儒家厚葬的风俗也是墨子最反对的地方。

墨子就曾经公然批评厚葬只是劳民伤财,形成互相攀比之风。

他倡导丧事从简,悼念只在人心而非繁文缛节。

关于大宋守丧三年的风俗,苏辙和祖师爷墨子持相同态度。

孝顺父母在生前做不是最好的吗?死后不过是做给别人看而已。

守丧三年,做官尚且不论,若是现代的高精技术研究呢?

难道也要停止三年再去?

这不是一种迂腐吗?

当然,苏辙只是反对这种不成文的风俗,而并非不想替父亲守丧三年。

对于他来说,在眉州守丧的三年,绝不代表他什么都不做。

相反,他要在这三年里运筹帷幄,为下一步计划打下基础。

至于他人在京师或是老家都不重要。

若说起来,他更喜欢待在老家。

至少这里是他成长的地方,有着无数回忆的地方。

苏洵和王弗皆入了苏家祖茔。

而早在多年前,苏洵就在妻子程夫人旁边给自己留了位置。

如今他的心愿实现,真真正正和妻子长眠于此,永不分开。

苏轼心中的悲痛难以言表,他就每日拿着松树苗,一棵一棵种在祖茔周围。

他固执地不肯让下人去做,只是默默重复着这个举动。

苏辙什么也没说,陪着哥哥一起种树。

一个月的时间里,兄弟俩竟种下了几千棵松树,直到把祖茔的山坡矮地全部种满。

直到那一天,苏辙对哥哥说:“老哥,我饿了。你能不能给我做烤鱼吃?”

苏轼终于停了下来,去到河里给弟弟抓了鱼,就在河岸边烤了吃。

苏辙也不客气,一点都没给哥哥留,自己一个人吃了个干干净净。

苏轼不仅不生气,反而笑了。

他还有弟弟陪在身边呢!

不久之后。

一日,苏辙正在田庄里看棉花长势,忽然一辆马车停在了不远处小道上。

一个人匆匆从车上下来,直奔苏辙:“小苏学士,可算找着您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姐夫,造反需谨慎啊 亮剑晋西北,我有战争系统 兴明:我竟然穿越到了明朝 血色民国,血不冷 我在南宋当大将 硬核接盘唐末 凰吟天下:王爷不好当 都市:全能加点系统 斗战神婿 商女倾城:摄政王不好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