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泡面(1 / 1)

邪气入里,阳气怫郁《素问·评热病论》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正气不足,无力抗邪,邪气可由表入里;又或表证初期失治误治,过早或过多使用苦寒清热药物,既可使邪气内陷于里,又会导致寒凝、冰伏、凉遏、湿阻,气机郁滞。《伤寒论》将这种表邪未散、邪气随经入里的状态称之为“太阳随经”。寒主收引,湿性黏滞,寒湿等阴邪入里化热,并非入里后转化为阳邪,而是因其特殊属性阻滞了气机运转,气机升降出入失常,阳气怫郁则化热化火,此即刘完素所言“阳气郁结,怫热内作”之理。

2寒包火辨治思路要点

2.1明晰火之虚实兼夹,脏腑病位寒包火的外因乃外受风寒,外寒表现相似,但随体质不同,里热表现有所差异。内蕴之火(热)常有虚实二端,实火多见于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患者,如气机郁滞,怫郁化热;痰饮久郁,化为痰热;湿热蕴蒸,更可弥漫三焦;虚火则多见于阴虚质者。但随火邪累及脏腑病位不同,具体临床表现有别。如肺司呼吸,为水之上源,火热迫之,炼津成痰,易见痰热壅肺,久之可成肺热阴伤;肝属风木,风火相煽,肝郁化火,易成郁火内炽;三焦为水火运行之通路,元气之别使,热蒸于上,湿动于下,易发湿热内蕴,临床应加以明辨。

2.2散寒清热并施,重在辛以散之,火郁发之寒包火的实质是表寒里热证,属表里同病,寒热错杂、难以割裂。若单以辛温散表寒,恐伤津液加重内火;若单以苦寒清里热,又虑寒邪入里,内陷脏腑。“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故寒包火的治疗应散寒清热并施,表里同治,和而调之。

“客邪贵乎早逐”(《温疫论》),五味中辛能行能散,可行气血、通经络、散邪气,故治疗时多选用辛味药,常用荆芥、防风、紫苏叶、麻黄等辛温药。“辛以散之”,温散寒邪,开启肺之郁闭;配伍薄荷、牛蒡子、桑叶、连翘等辛凉药,既能发越怫郁之阳气,即“火郁发之”之理,又能防止药物过于温燥耗气伤津,旨在透邪外达,给邪以出路,使气机得行,郁热得透,则寒热自调、咳逆自平。现代研究证实,辛味药中含有热敏通道激动剂,可抑制寒战,阻止产热,使腠理开泄,汗出热退且不易反弹。

3肺系疾病常见证型及方药

肺为娇脏,位居华盖,外邪易侵,寒热易见,虚实易成,“寒包火”征象在肺系疾病中尤为显著,其常见证型及治法方药阐述如下。

3.1表寒里热,肺气郁闭此为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初期最常见证型,与夏季贪凉、冬季郁热直接相关。临床除见恶寒发热、身痛、鼻塞流涕等表寒症状以外,同时可伴有口干、咽痛心烦、咳痰黄黏等里热表现,临证根据寒热之轻重缓急可分为以下两种证型。

3.1.1寒重热轻太阳经为六经之藩篱,主一身之表,为寒所束,阳气不得布散温煦,则恶寒、身痛、骨节酸痛明显,多见于常人感冒初期,常以大青龙汤发表开郁、兼清里热。此方麻黄用六两,为仲景用麻黄剂量之最,可使在表邪气随汗而泄,有“开鬼门”之效;配伍石膏,清宣并用、寒热同施、内外兼顾,既能开郁散寒,又可清热透邪;麻黄与杏仁同用,一升一降可复肺之宣降。此方发汗解表功效极强,如青龙兴云布雨而故名,非表实者不可予之,还需警惕邪气传变迅速,若化热之象渐著,应及时调整方药配比,如减少麻黄用量或配伍甘寒养阴透热之品,以防辛温发散过度使阴竭阳脱。

3.1.2寒轻热重肺气为寒所郁闭,里热不宣,蕃盛于内,则见大热汗出、痰多色黄、口渴烦躁;肺肠表里,升降相因,气机不畅,则便秘腹胀,多见于素有胃肠积热人群,常以防风通圣丸表里双解、通腑降气。此方用药配伍精妙,表里上下均顾,既有麻黄、荆芥辛温而“力强开冲”,又有薄荷、连翘辛凉以“开发郁结”;既有石膏、黄芩清气开郁,又有大黄、芒硝通腑涌泄;且有当归、白芍、川芎养血,白术、甘草健脾,攻补兼施,祛邪而不伤正。清代医家王旭高称赞其乃“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

若为表寒里热之感冒轻症,可予同仁堂感冒清热颗粒,此方集荆芥、防风、白芷等温药与薄荷、柴胡、芦根等凉药同用,寒温并进,共奏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之功,适合恶寒发热不重,以流涕、鼻塞、头昏、乏力、咽痛等为主要表现者。

3.2外感风寒,饮郁化热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慢性气道疾病急性加重期常见证型。肺为水之上源,病程日久,通调水道失司,水气不利,聚则生痰成饮,故水饮伏肺是慢性气道病的核心病机。这与西医之气道黏液高分泌极为相似,均有咳痰增加、胸闷气短等表现,可相互参证。这种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病程日久,当发生外感时极易诱发原有气道疾病急性加重,与常人外感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发作。外邪侵扰除导致肺之宣降失常、肺气上逆而发喘咳外,还易加重已有郁闭之气机,使阳气闭阻,内伏之水饮郁而化热。尤在泾所言“痞坚之处,必有伏阳”(《金匮要略心典》)即是对此最好的概括。

临床表现为咳嗽气喘加重,常伴有咯痰色白或黄白相兼、质稀量多,心烦急躁,胸闷气短等,常以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此方乃小青龙汤加石膏而成,方中麻黄、桂枝辛温散寒,兼有麻黄平喘、桂枝化气之用;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使内饮自消;石膏清透郁热于外,芍药、五味子敛阴养营,兼防药性过于燥烈。其中“干姜、细辛、五味子”配伍极为重要,外可散寒、内可化饮、兼有收涩敛肺之效,为仲景治咳喘病常用组合,且暗合“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之治法。此方有解表化饮、清热除烦之效。尤在泾称之“温寒并进,水热俱捐”。因内郁之火热乃水饮郁滞而生,故治疗仍需以“温药而和之”,辅之以辛凉透邪,不可见热用寒,反会使寒饮冰伏难消。

若以咳喘胸满、烦躁脉浮、表证不著为主要表现者,可予厚朴麻黄汤宣肺平喘、行气除满,此方为小青龙汤去桂枝加厚朴、杏仁加减化裁而成,减发表散寒之效,而增行气除满、内散饮邪之功。

3.3风寒外束,痰热郁肺此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常见证型。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外合皮毛,通过口鼻与外界相通,易受风寒邪气侵扰;邪客于人,失治误治可内传脏腑,与体内郁热相合,火性炎上,痰随热升,易形成外寒客表、痰热郁肺。

临床表现为咳声重浊,喘息气粗,身热汗出,恶寒较轻,咯痰色黄量多、或质黏难咯,胸闷胸痛,咽痛口干,喉间漉漉有声,溲赤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常以麻杏甘石汤解表清里、化痰平喘。方中麻黄辛温散寒,发汗解表;配杏仁以宣肺平喘,恢复气机升降;与石膏寒热并用,清宣同施,相反相成,既能清泻里热,又能透邪外达。全方组方严谨,为寒热并用之代表。

若为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者,其“痰热蕴肺”表现更加突出,临床常以麻杏甘石汤合千金苇茎汤加金荞麦、天竺黄、黛蛤散等清化痰热之品。方中芦根清透郁热于上,薏苡仁渗湿于下,冬瓜子排脓消痈,桃仁化痰通络、祛瘀生新,给邪以出路兼可通达气机,使痰出而气畅、气调而热消。

3.4外寒内热,湿热内蕴此为感染性疾病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后常见证型。中医多视抗生素为寒凉清热之品,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后寒凉伤脾阳,使湿浊内生,易形成外邪未尽、湿热内蕴之势。另一方面,若起病时值酷夏或地处南方,本有外界环境潮湿,再兼过度使用空调,则形成外寒侵表、湿热内蕴之态。湿性黏滞,热为湿裹,湿热胶结,弥漫三焦,病情缠绵不愈,热势反复不退,临床表现多端,患者痛苦不堪。临证根据湿热之轻重又有如下二证之区别。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我在娱乐圈跳大神 拒绝宫斗,全皇朝爆宠锦鲤小公主 神算狂妻:偏执墨爷,放肆宠! 杨柳依依惜文才 邱老师的小萌妹 种田小天师:这个夫人不一般 今日宜逃生 我把直播间开到了古代 凌千玥萧启尊 流浪者的星际冒险指南[哨兵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