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我靠自学中医来修仙 > 第255章 痰多咳嗽的调理

第255章 痰多咳嗽的调理(1 / 1)

阿银听得心驰神往,她也逐渐明白为什么阿金老想着拜丁一宁为师,因为总能从他身上学到各种各样、闻所未闻的知识,而这一类知识往往颠覆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听起来不像是真的,但是直觉告诉她这才是世界的真相。

她还想要继续询问,这时突然来了病人,她只好先把满腹的疑惑压下,等有时间再问。

进来的病人是个常客了,之前就有风湿病,平时总是缓解疼痛,手指都变了形。

这次来看病是因为咳嗽得厉害,尤其在早晨的时候,痰很粘稠,有时候是黄色,有时候是黑色。

因为痰太多,甚至让他呼吸不畅。吃饭都得吃几口歇一会,他一开始嫌到医院看病麻烦,就到家附近的小诊所看过,没有效果,只得又来找丁一宁。

丁一宁看了诊所医生开的药方,都是一些瓜蒌、天竺黄之类的药物。

这一类药治疗痰多一般效果都不错,这次用在这老人身上却没什么效果。

丁一宁通过询问,知道这位病人大便不好。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除了呼吸的作用,还有往下降气的功能。

所以大肠得气后才能正常运转,清除糟粕,反之如果肺气不宣,是会影响到大便的正常排泄。

考虑到老人年纪大,身体虚弱,各项机能都有所退化,丁一宁想到了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汤是明代韩懋《韩氏医通》中的一则药方,由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三味中药组成。

这三味药就像三名孝顺的儿子,端着热腾腾的汤药侍奉在父母跟前一样。

做法也是很简单,把各药微炒香后,研为粗末,加水适量,煎成汤剂服用,一日服三次。

也可以炒后打粉用开水冲服。

该方主要用于老年人咳嗽气喘、痰多、胸部满闷、少食胀满(食滞)、舌淡苔腻、脉滑者。

中草药中,凡是子类药都是实心的(浮小麦除外,利用上浮之气),所以质地比较结实,这和其它花草叶类中药有区别,花草叶质轻,可以上行治疗上焦之病,而种子类中药它的走势是向下行的,如果痰堵住胸口了,需要把它降下来,就可以用到子类的中药。

三味药用量,可以根据主证而定。

什么样的证候多,则以那个药为君药,这样的效果才会好。

苏子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就是紫苏的种子,《本草汇》记载,苏子,散气甚捷,最能清利上下诸气,定喘痰有功,并能通二便,除风寒湿痹。

因此如果主气喘咳嗽,咳喘尤甚者以之为主药。

白芥子和芥末的性质一样,都比较辛辣。

白芥子归肺经,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的功效,它可以将胸中的痰湿化开,宽胸快膈,令胸膈得到畅快。

所以主痰,除皮里膜外胁旁寒痰积聚,若痰涎盛者以之为主药。

莱菔子就是萝卜子,主食痞兼痰,若食滞胃胀甚者以之为主药,以助消食导滞。

关于莱菔子还有个故事,清朝的慈禧太后某年做寿时大摆筵席,她一高兴,吃多了。

当时是夏天,她出现了胃胀、大便不通畅等症状,精力也日渐衰弱。

御医一看老佛爷病了,肯定是操劳过度累的。

于是就用人参汤进补,补了以后发现慈禧太后更加胀满,而且爱发脾气,发完脾气还流鼻血。

这下大家都吓坏了,只能张榜求贤,承诺谁要是能治好太后的病,必有重赏。

这时候,苏州有个叫曹沧洲的医生,天天在皇榜这儿看,连看三天后自己琢磨,慈禧估计没什么大病,可能就是过寿吃多了。

于是、他就揭榜上京了。

在对太后进行仔细诊脉后,他从药箱取出3钱(约9克)萝ト籽,炒了之后活研面,加了点白面做成小九子。

之后,用锦布着,装进一个精致的盒子里,命名“小罗汉丸”。

慈禧当天吃了第一丸,鼻血不流了;第二丸,肚子通气了;第三丸,不烦躁了。

慈禧很高兴,赐了他一个红顶子。

“三钱萝卜籽,换个红顶子”还成了当时流行的歌谣。

若痰、气滞、食积同时并重,可三药等量。

若痰、气滞、食积同时并重,可三药等量。

值得注意的是,三子养亲汤为豁痰利气、祛邪之剂,易耗气伤正,故各药用量均不可太过。

其主药用量可用9一12g,余药用量次之,三药等量时,则以8一12g为宜。

当然,三子养亲汤也不是只有老人才能用,对于消化不好又有痰的人,都比较有效。

中医辩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讲究望闻问切四诊,不过对于一般的咳痰还是可以通过痰液的情况,作出基本的寒热判断。

一般而言,热痰颜色发黄,比较黏稠,舌苔偏黄腻,多发于气管炎、急性肺炎等急性病症;寒痰颜色发白,呈水状、泡沫状,舌苔偏白腻,多发于慢性疾病且身体阳虚怕冷之人。

热痰要清化,寒痰要温化。

相较三子养亲汤,还有个药性平和的祛痰方:二子二仁汤。

材料苏子、莱菔子各1份,薏苡仁、冬瓜仁各3份。

将所有材料洗净后,一起熬煮。

每天煮服,代茶慢饮。

可以理气化痰。

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中老年人的脏腑功能下降,气血虚衰,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当遇到气温下降的秋冬季节时,容易犯病咳嗽。

比如俗话说的“老慢支"“老支气管炎"等,在北方地区尤其常见。

如果天气变冷了,中老年人未能及时防寒保暖,咳嗽就会加重,而到了夏天,天暖和了,病也会好转。

这种痰一般为寒痰,可在二子二仁汤的基础上加6克干姜。

干姜到底是什么,这个最近在网络上吵疯了,这一届网友都是理论家却没有实践人才。

就像照海穴是斜刺还是直刺问题,把“倪海厦说照海穴是斜刺的”奉为金科玉律,是不可侵犯的铁律。

这种人其实脑子很笨,根本不适合学中医。

照海穴在脚那里,怎么刺自己拿针给自己扎几下不就会了吗,这有什么好争的!

关于干姜也是,“张至顺老爷子说,晒干了的生姜不是干姜”,就这个也能引起一大群人那里吵。

干姜和平时咱们吃的生姜采摘季节不一样,生姜一般在夏天和初秋采摘,而干姜则在深秋甚至是冬天采摘。

干姜也叫作姜母,有温阳化饮的功效,上可温心肺,下能温脾胃。

如果患者大便不成形,除了干姜,还可加10克荧实,这样可以补益脾肾,化解浊湿。

如果干姜不是拿生姜晒成的,那是怎么干的呢?

那开一副药如果找不到张至顺道长所说姜种,只有一块晒干的,要不要用?还是继续病着,先把生姜种下去等来年收获了再治?

说到咳嗽,很多人就会想到熬点梨汤或者做个川贝雪梨。

梨确实有止咳的作用,只是它针对的是燥咳。

比如,到了秋天,天气变得干燥,咽喉如果失去津液的滋润就变得沙哑,这时候的咳嗽非常清脆,基本上属于干咳少痰或是痰中带血的状态,舌苔比较少。

像这种情况就可以用川贝雪梨滋润一下,把5克左右的川贝粉加到雪梨里隔水炖,家里没有川贝的也可以用香油代替,这样肺部得到滋润,咳嗽的症状就会得到改善。

不过,有一种咳嗽用了反而不好,那就是湿痰咳嗽。

因为不管是川贝还是雪梨都是偏凉性的,湿为阴邪,用了寒凉药就会雪上加霜。

中医讲,湿非温不化,这时适宜用点温药。

很多老年朋友胃肠功能下降,吃了东西不容易消化,嘴里发黏,常有痰,舌苔也偏腻,这种情况就可以用陈皮薏仁饮调理一下。

材料最好用新会皮10克(假货很多),薏苡仁30克。

将两味药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煎沸20分钟,滤渣取汁。

代茶饮可以和胃祛痰。

新会皮是广东新会县产的橘子的外皮,这种橘子虽然吃起来很酸,不好吃,但橘皮却特别好。

新鲜的橘皮,性质燥烈,一掰开橘子,辛香的味道就四散走窜。

但如果放一段时间,辛辣味就比较缓和,温而不燥,行而不峻。

所以,橘皮只要不发霉,越陈药力越佳,可以行气顺气而不耗气。

陈皮薏仁饮里主要用到了陈皮的开胃去痰、理气燥湿的作用。

其实,不光是橘皮,整个橘子都可以入药。

橘叶:从药物归经上来看,它归肝胃经,可以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当体内因为气机郁滞出现了结节时就可以用橘叶来理气消郁、散结,

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时候,有医生喜用橘叶,因为这种结节或是肿块跟气机郁滞有关。

橘络:橘子有个特点,就是越往里越偏向于走肝经和肾经,越向外越偏向于走肺经和脾经。

橘络在橘皮里面,正好处于半表半里的位置,归肝脾经,另外也有通经络的作用。橘络理气的作用不那么强,偏温和。

中医上讲,理气药物以辛燥者居多,化湿的时候容易损伤人体的正常津液,但是橘络这方面的弊端就少多了。

橘核:橘核归肝经和肾经,有理气散结、止的作用,常用在男性寒疝引起的腹痛,也可以治疗肾虚腰痛。

它还有消除肿块的作用,如果身上长了包,可以把橘核捣烂后,拿醋和ー下敷到患处。

小孩子咳嗽,又不想吃药,可以做一款小零食给他吃。

首先将柚子清洗干净,在柚子的表皮上涂上适量的盐揉搓干净。

然后将柚子皮取下来,尽量全都是黄色的皮,不要带白色的部分,因为白色的部分是比较苦的。

准备好的柚子皮切成丝放入到盆中,加入适量的盐浸泡一个晚上取出沥干水分。

柚子皮放入到锅内,加入适量的清水和冰糖,大火煮开以后转小火慢煮入味。

炒干就可以装入瓶子里慢慢食用。

……

病人离开后,阿银嘴巴张了张,都忘记刚才想问丁一宁什么问题了。

“想说什么?”丁一宁瞥了一眼。

阿银眼睛落到桌面上的《黄帝内经》上,灵机一动问道“一宁哥,《黄帝内经》全篇好像都没有‘痰’这个字,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

“不错。

痰也是湿的一种,黏稠了的湿就是痰,清稀的叫做饮或者湿。

那时候一般用‘饮’字来表达,比如‘水饮’、‘积饮’等。

到了汉代,张仲景才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出‘痰饮’这一概念,这个‘痰’就是‘淡’,同‘澹’,指水波动荡的一种样子。

为了形象地行形容人体的病理形状,加了病字头,称为痰。”

“一宁哥,你这么年轻为什么你懂得这么多,我很好奇你平日里是怎么学习的?”

“学习任何东西都要讲究学习方法,比如学习中医,很多人毕生经历都在搜集各种药方偏方,看各种各样的医案。

当身边有人病了,喜欢推荐他们吃他们收集过来的药方,有时候碰巧有效,就把这个成功案例当成终身成就,逢人就吹,说那谁谁谁得了什么病就是被我治好的……

对于病理却一无所知,人之所以会生病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总的来说就是长年累月的生活习惯造成的。

以前多是积累成疾,如今的病却是吃出来的、闲出来的居多。

就说颈槯病,有了智能机之后就成了人人必病了,只要不舍得丢开手机,那有什么医生能把颈椎病治好?

所以学习要懂得溯源而上,中医的源头是什么?

是这个世界的时间空间的变化,是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是人自身的习惯、情绪。

当懂得了这些,后面学习起来就简单了,无非就是模块化治病了。

阴阳失衡那就调和阴阳,外邪入侵就扶正祛邪……

不过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作为医生,也只能治疗那些不死人的病。

人真要该死的时候,医生没什么用了。”

“嗯嗯,扁鹊都说了,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应该坦然面对。”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豪横留学生,败家炫富被曝光了 邪神复苏:开局建立三大教会! 曾孙女直播考古,挖出了千年的朕 旅行青蛙,开局校花斩龙上热搜! 我!秘密打造了sss级情报组织 我不是救世主 四合院:纵横四合院 灵境之我没进去啊 遇人不淑,私房钱被老婆闺蜜曝光 绝世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