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自学中医的人,大多数退休的老年人,而一心求道的人反而是那些年轻人。”黄燕说道。
“是的,因为中老年人忙活了一辈子,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付出了大半生,现在好不容易可以停下来喘一口气歇一歇,却发现身体大不如前了。
身体再也不想奋斗的年纪,吃喝玩乐已经撑不起,而年轻人的世界他们又看不懂。
这个时候才想起老祖宗有个宝贵遗产叫做中医。
这时候翻开中医书籍,看第二页就忘记第一页讲什么,再看多几页打哈欠,摘下老花镜擦一擦,发现脑袋一片空白,啥也没记住。
最后只能按图索骥,自己腿脚不便的,看别人吃什么药,自己也去照着方子捡几副;高血压的也照着别人方子捡几副……
要说有疗效,也有一点,比如含有茯苓的,睡眠肯定有所改善,可是一天不吃,第三天就失效了。
最后只能跟着专家们走,一下向左一下向右,一下吃这个滋补,一下吃那个泻火……
总之就像这大半辈子,随波逐流,无处安放。”
“哈,你说得好形象,现在去看中医的那些中老年人,感觉他们自己都成了半个中医,看起来什么都懂,实际上啥也不懂,还不愿意承认。”
“而想着修道的年轻人,都是网络小说看多了,或者游戏玩多了,忽然发现原来这个世界真的有修炼这个玩意,我要是学会了,那不得像主角一样,香车美女、金钱权力挥手就来!
再不济,成为一名医道高手,针下去死人复活,活人变死人。
很多人学习,都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因为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只有晚上那点时间属于自己。
却老觉得心里空洞洞的,没地方着落。
那就看会书吧!
可是正经的书看不进去,一看就瞌睡,当把书一扔想睡觉却又精神了,没办法,只得看小说。
实际上看小说哪能学得到知识,作者要是有这个水平,还需要写小说混日子吗?
小说多是幻想,幻想出来的东西就是脱离实际的东西,脱离实际的东西,就是对一个人的精气神都是一种消耗,长期以往不但学不到任何知识,眼睛近视,脑袋浑浑噩噩,内心空荡荡就会愈发严重。
比如任督二脉,就是被当年电影的误导,让几代人对它都曲解了。
打通任督二脉,修炼绝世神功,成为了几代人的理想和信念,他们对此坚信不疑。
小说作者都是心理大师,知道读者想看什么,你不是想打通任督二脉吗?
普通的打通已经不行了,要换着花样来,什么先天没有任督二脉的、有好几条任督二脉的、任督二脉断的、任督二脉被别人抢走的……
读者们看得乐此不疲,却没想到去翻一翻经典,查询一下这任督二脉究竟是个什么玩意,都是人云亦云。”
“你还说别人!你自己还不是看修仙小说,最后走上这条路的!”
“这……”
“好了好了,你和别人不一样,你虽然也是看小说,但是你喜欢思考,那对于那些怎么学都学不会的人,他们该怎么办?”
“凉拌。
南怀瑾先生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剑仙。
因为他最喜欢看小说,而且大多数小说里都是描写那些剑仙侠客,实际上我们现在传统武术都是被那时候的小说害了,很多人那些以前的小说改现在的武功。
后来一天,南怀瑾听说西湖城隍山有一个道人是剑仙,就万分决心得去求道学剑。
经过多次拜访,终于见到这位仙风道骨的长者。
但是他不承认有道,更不承认自己是剑仙,被纠缠得烦了就对南怀瑾说:欲要学剑,先回家练手腕劈刺一百天,练好后再在一间黑屋中,点燃一支香,用手执剑用腕力将香劈成两半,香头不熄,然后再……
南怀瑾听道人这样一说,南怀瑾顿时失了兴趣,心想劈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学会剑,至于剑仙更加当不成了,只好放弃不学。
道人这时反而问他,你会看花吗?
看花谁不会看!
道人说,不是这样的,普通人看花聚精会神,将自己的精气神都倾泻到花上面去了,会看花的人,只是半虚着眼,反将花的精气神,吸收到自己身上了。”
“所以你是说,现在的人学东西,就像看花,把自己的精气神全部倾泻进去,是不对的,而是应该似看非看,让知识自己跑进来?这怎么能做到!”
“这实际上是修炼的秘诀。
精气神的问题与奇经八脉有关,而普通人十二正经都有问题,奇经八脉就更用不上了。
只有十二正经气足了,才会流向奇经百脉,所以你看那些人一身病说要打通奇经百脉,就好比一个乞丐在烦恼住哪一间五星级酒店。
张三丰写过一首《无根树》,就是涉及返老还童的修炼功法。
无根树,花正微,树老重新接嫩枝。
梅寄柳,桑接梨,传与修真做样儿。
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来有药医。
很多人把这个理解成旁门左道的男女双修,是错误的。
人老了就像一棵树老了,所谓的栽接法,是借着宇宙其它力量来培养衰微的活力,而达到充实自己生命力的目的。
这就是所谓精气神的利用。
一个人在看花的时候,将眼里的花往脑袋里面收,这种力量可以刺激大脑,让大脑均衡的休息,这时候呼吸会由粗渐细,最后趋向静止。
这也是庄子所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这就是道家活子时的运用。”
“那我以后看书,也试试让书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