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现在为什么中医治病的效果越来差了?”
“有很多原因吧,感觉我们学的现代知识和古代的那套知识不是一个体系的,像我明明读了大学,语文也学得不错,但是一看你给那本《伤寒杂病论》,根本就看不懂,最后还需要你翻译才行,我真佩服你,你也是自学,怎么学得会这些东西的?”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或者我根本就什么也不会,都是瞎说的,仅供参考。
我觉得吧,除了你说的知识体系,还有其它原因,比如药材太假了,前段时间我不是给李冰买黄连解毒吗,走了几个药店都买不到川黄连,听说川黄连都被倭国的人垄断了!我华夏国自己用的黄连都只能异地种植,每个地方的气候条件不一样,种植出来的药材药效不一样。
还有就是假药太多,网上几乎买不到真的茯苓,茯苓是菌类不含淀粉的,用碘酒滴上去不会变色。
现在的假茯苓都是用木薯块或者玉米淀粉压成的。
当然这些我们都没办法,毕竟我们又不去种药材,我们治病还可以用针灸。
问题是现在针灸治病效果也不见得好,可能就是数术出了问题!”
“术数?和于术数那个术数?”
“是啊,我们刚才不是聊到节律吗,节律本身就是数术的一种体现,治病如果不能和于术数,肯定治不好。
你看《伤寒杂病论》里面的方子,经常说大枣十二枚,为什么是十二,不是十三?如果这次枣子太大,我放少点行不行?或者枣子太小,我抓一大把放进去行不行。”
“这个应该也行吧!”
“嗯,大家都和你这样想,结果开方子治病,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你想药材就算不假,哪怕不是野生的,哪怕是异地种植的,打完折上折起码还有点效果吧。
数量上再出问题,这病怎么能治疗好呢?”
“那这十二有讲究?”
“肯定啊!
大枣十二枚是天人合一的体现。
一年十二个月对应人体十二经脉,营血行脉中,卫氣行脉外,营卫之氣的运行离不开经脉,大枣十二枚有调和十二经脉营卫不和之意。
另外,十是土之数,二是火之数,土味为甘,火性为温,大枣的性味正是甘温,得五气之正,俱土德之全,味甘宜胃,气香宜脾,长于补血而短于补氣,大枣归经为脾、心,十为脾之成数,二是心之生数,所以其数又与归经相符,由此可见,用大枣十二枚,就是借心火生脾土之势,可以调和营卫,温中健脾。”
“这里面居然还暗含数理,还有五行相生相克!”
“是啊,所以现在一些中医给病人看病,自己不清不楚又自以为是,拿到方子根据个人喜好乱加乱减,能治好病也是蒙对的。”
“那我学中医还得学数术咯?”
“肯定要学的,数术在我们华夏文明是贯彻始终的。”
“那你刚才说二为火之数,十为土之数又是根据什么来的?”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里自己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大自然敷布了五行之气,才有了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人体禀受了五种常规的气的运动方式,才化生了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经络系统,这是《伤寒杂病论》中对五行的认识。
在《黄帝内经》里,常常把五行又叫做五运,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所以它把五行又叫五运,五行和五运、阴阳并列起来,认为这是化生大自然万紫千红生命世界的本源。
上次讲五运六气我和你说过木火土金水指的是五种能量,你还记得吗?
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中有这么一段话,这段话实际上它的主要核心内容来自《易经》中的意思,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从从无到有,从有到小,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而来的。
孔颖达说‘五行之体’就是五行落实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落实到在地上能够看得见形状的这就叫体,
‘五行之体’让人眼睛看得见的‘水最微为一’,它是最微细的,所以它是一,也就是说,大自然要化育生命的话,最先必须有水,因此它的生数是一,就是最先有了它。
‘火渐着为二’,熊熊的火焰,你能看得到它的形状,它代表着热能、它代表着热量,如果大自然只有水,而没有热能的话,是不能够化育生命的,所以火的生数就是二。
‘木形实为三’,到了树木,它就有了一定的形状了,就有了具体的形状了,所以它就是三。
有了水,有了阳气,有了热能,就有了树木。
‘金体固为四’,金属比木器更加坚固,所以它是四。
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广博的大地上所化生的,所以说‘土质大为五’,这就是五行的生数。
在《易经》里,天代表阳,地代表阴,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所以说‘天一生水’,是说阳数一,是水的生数;地二生火,是说阴数二是火的生数,以此类推,三是木的生数,四是金的生数,五是土的生数,所以说‘此其生数也’。八壹中文網
这就是五行作为五体的话,它的生数分别是一、二、三、四、五,水、火、木、金、土的生数分别是一、二、三、四、五,但是有了生数之后,物质并不是稳定的,‘如此则阳无匹阴无偶’,它没有阴阳的匹配,由气化成形是不稳定的,那怎么办呢?必须要有阴阳相配合,所以‘地六成水’,也就是一加五,加上土的生数合起来就是六,六是阴数,‘天一生水’是阳数,‘地六成水’是阴数,这样阴阳相匹配,水就形成了固定的、看得到摸得着的、形而下的物质,以此类推,‘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于是阴阳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焉’,由气就化成了具体的形状,‘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而下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材料就算化成了,所以‘故谓之成数’。
因此得出两个结论,一个是七是火的成数,六是水的成数,《黄帝内经》有一句话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以水和火最能代表阴阳的特性,因此《伤寒杂病论》就以水的成数六来代表阴数,火的成数七来代表阳数,这就是书中所说的‘阳数七,阴数六’的来源。
现在再来探讨一下中风病大体七天好,病发于阳,阳数足了,病就好了,伤寒病发于阴,阴数六,阴数足了,够六天了,病就好了。
这是古人对外感病自然病程为什么是六天、七天可以自愈的一个理论的认识。
原文‘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里所说的太阳病,或者是中风,或者是伤寒,它有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这里是以头痛代表太阳表证的所有的症状,没有经过治疗,也没有发生合并证和并发证,到第七天的时候,太阳病自己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以行其经尽故也’,就是说这个病的自然病程结束了,有许多疾病,它属于自限性疾病,比如说病毒感染,它就属于自限性疾病,你不用去治疗,只要没有发生合并证和并发证,而机体的康复和抗邪能力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到了一定的时间,它可以自己好。
据说病毒性肝炎就是这样,特别是甲肝,你不用去治疗,你就是喝凉开水,只要护理好,没有发生严重的合并证和并发证,一定的时间它自己会好。
病毒性感冒也是这样,所以在汉代,在自然界没有人类污染的情况下,许多(疾病)的病程有明显的自然节律,张仲景这一条就是记载的太阳病的七日节律。”
“我又听到困了,你还是给我再讲个小故事提提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