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顺天下 > 第五十八章 还是不劝的好

第五十八章 还是不劝的好(1 / 1)

小多子和王斌站在屋门口,一个抓耳挠腮,一个头上逮跳蚤,都站不住。

本来以为今天皇帝可以早日歇息,养精蓄锐,又或者出来一个,看谁造化大谁侍寝。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今天竟然一个都没出来,并且屋内已经传来了声响,皇帝那响亮的笑声伴随着醉熏的状态令人深思。

王斌砸吧了一下嘴巴:“小多子……问你个事儿,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里,陛下一直都是这么荒唐吗?”

小多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其实……陛下今天这也是第一次这么干。”

“哦……那你以后可要多劝劝陛下,陛下虽年轻,却不能太沉迷此事,以后万一有了什么妲己,那可是祸国殃民的。”王斌提醒道。

小多子点了点头:“我尽力吧。”

“嗯。”王斌拍了拍小多子的肩膀,随后回去自己的房子里睡觉。

小多子看着自己干爹远去,更是烦闷,这事儿他可怎么劝呀……还是不劝的好。

……

李弘熙早上醒来,睡在床的最中间,肩膀处稍有些疼痛,但脖颈却享受着暖风,乌黑柔顺的头发在他周围环绕,那光滑又细腻的肌肤更是让人爱不释手。

“昨天我竟然如此勇猛……”

李弘熙回想着自己用出的一招一式,还有她们两人不服输的强势还击,简直这一波儿赚麻了。

他早有这个打算,只不过难以实施,昨日有此机会,怎么还能放过。

以后,必将由偶然性变为常态化!

“灵韵……嘶……她不适合。”

李弘熙认真的点了点头,郑灵韵在他心里是高冷女神,绝对不能这么干。

一旁的陈善洁迷迷糊糊的从睡梦中醒来,看见李弘熙眼睛瞪的大大的往天花板上看,将小嘴巴凑了过去,轻轻的亲在了李弘熙的脸上。

“陛下怎么醒来的这么早?”

李弘熙转过头去,看见自己的小宝贝已经醒了,一只胳膊将韦晴松开,转过了身子,搂上了陈善洁。

“睡不着了,就醒来的早,你昨天累,怎么不多睡会儿?”李弘熙轻声问道。

陈善洁憋笑着摇了摇:“我不累,韦晴她才是真的累。”

“呵,那朕让你多睡会儿。”李弘熙说完,便将被子蒙上了头,又是一阵打闹。

……

临近中午,几人才终于穿好了衣服吃了所谓的“早膳”。

然后去了吴亦连所住的驿馆,再见一见他未来的媳妇儿。

“今天你就要走了,以后可千万不要想朕。”李弘熙坐在吴丽菡的床上,调侃着说道。

吴丽菡也是配合:“臣女定当想陛下想的茶不思饭不安。”

“那就别走了。”李弘熙站了起身,走到了吴丽菡身旁,捏了捏她的下巴,凑到耳边轻声说着:“其实朕也有些舍不得你,毕竟你是实在长得太好看了。”

吴丽菡微笑的看着李弘熙:“哪天陛下八抬大轿过来娶我,再说这些也不迟。”

“哈哈……好。”李弘熙知道,他们两人不过是逢场作戏,互相为了各自的利益罢了:“两年之后,朕定当派人过去用八抬大轿接你。”

“那小女子就恭候陛下。”

“时候不早了,你哥哥应该也等得急了,走吧,朕送你们出城,给你们天大的面子。”

“多谢陛下。”

李弘熙的仪仗从驿馆驶出,可谓是给足了吴家面子,作为开国二十四国公之中还仅存的几个国公之一,在大顺举足轻重,也是唯一一个一直掌握兵权的家族。

李弘熙对于吴家,防备很深,历史的发展虽然有所改变,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吴三桂的子孙后代,不得不防。

只要自己活的久,把吴宣虎熬死,到了吴亦连手里,必须要有所动作,边境的军权,绝不能掌握在异姓手里。

“今日与爱卿一别,不知何时再能相见,多保重。”李弘熙拉着吴亦连的手,深情的说着。

吴亦连为了配合,脸上也出现了落寂的表情:“臣此次来到长安,承蒙陛下恩典,多有照顾,吴家定当尽心竭力忠于陛下,护我大顺边境周全。”

“辛苦爱卿了。”李弘熙说道:“若有难处,一定要跟朕说。”

“是。”

吴亦连跪在了地上,对着李弘熙磕了三个响头:“陛下保重。”

随后上了马车,转身而去。

李弘熙看着马车越走越远,对旁边的陈国忠说道:“以后吴家要是无战事之时再要火器,就回绝了,说没有。”

“遵旨。”陈国忠答道。

陈国忠以前对于吴家照顾颇深,基本上有什么好处都行紧着吴家,可现在皇帝发话,他也只能照办,再等机会。

……

礼部官员两天时间放下了所有的事情,专心致志的批阅试卷,现如今,基本已经完成了所有事情,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总共挑选出了一百余优秀的卷子,和原来预计的数额相差甚远。

“陈侍郎,这……差的太多,其余的又不好滥竽充数,给陛下呈上去,不会出现什么差错吧。”刘继增坐在主考官的位置上皱着眉头问道。

这次恩科和上一次殿试距离时间太近,新一轮的府试还没有开始,所以,这次参加恩科的都是上一轮殿试里淘汰下来的学子,实力稍微差了些。

陈前序也很烦,试卷出现了两极分化,好的很好,平庸的很平庸,实在是再找不出来了。

“先呈上去吧,陛下若是觉得人太少,再复议。”陈前序给建议道。

“嗯……那行吧,带着这一百多份考卷,先去芙蓉园。”刘继增站起了身说道。

陈前序点头:“那便这样。”

“唉……大顺的读书人不容易啊,十八个举人才出一人进士。明朝殿试三百人,我朝殿试一千八百人,进士人数却差不多,真是轻儒重实啊。”刘继增说着,回想起自己当年也是这样冲了上来,一路披荆斩棘,现在成了一部之尚书,也是非常感慨。

“太祖皇帝当年被孔家坑惨了,在我看来,重实务才是王道。”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平安县城之战,我无敌了 绝品特战兵王 盛唐纨绔 吃货唐朝 重生之辰时携手天下锦绣繁华 从珍珠港开始崛起 女权世界之不做膝下君 三国风云异录 神话红楼之贾家赘婿 大汉王朝第三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