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发生的快,结束的也快。
一路上要不是扶苏为重,贼人何敢如此嚣张,在大秦军队面前皆是虚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谁敢乱来。
当晚,秦军警戒了一晚上,更是清空了方圆十里,一直再没有敌人出现。
而除去扶苏安排的心腹,就连蒙毅都不知其中的原委,甚至不知山林中的战斗。
马锆露出了马脚,一切等到证据确凿,就是清算之时。
迎着明媚的阳光,大军踏上了回归咸阳的道路,一路上再也没有遭遇袭击。
这一路上扶苏思考了进京之后的种种可能,更是提前防范了敌人的嘴舌。
扶苏可以不要底下的先锋军,但是他们的功劳谁也不能夺走,特别是死去的将士们,他们必须得到应有的对待。
尤其是他们的家人必须善待,而且要好好的生活,他们是英雄的后代,只要先锋军还在,就无人敢欺负他们。
扶苏多么希望天下太平,没有战事,国泰民安,天下大同,多好。
可惜这个世界总会有人贪婪,止不住欲望,所以每个人才有存在的意义。
大军缓慢的前行,咸阳也在这一日得到了扶苏的消息。
原本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斜阳,又再次被扶苏点燃,激起熊熊烈焰。
没有多少新花样的殿堂之上,也被一封边疆加急的密令所打破。
当秦始皇嬴政看到其中内容后,当即龙颜大悦并让赵高宣读。
“蒙毅奉上。”
“陛下万福,扶苏皇子大胜匈奴归来,于三万先锋军收服三万义渠人,举兵深入匈奴腹地,破匈奴王庭,灭匈奴王室。”
“分离黄金部落贤王与单于,引两者混战,于背后火烧汗弹山,一举解决贤王,大败单于,匈奴隐患已除。”
“并清空匈奴百里,为义渠人缓冲之地,受边疆管理,此后匈奴十年内,边疆绝无战事。”
“臣等与扶苏皇子即日启程,不日返回咸阳。”
寂静的大殿上回荡着赵高的声音,刺激着每一位大臣的内心。
原本众人认为扶苏被救回来,已经是最好的结果,那样的扶苏也是大秦的英雄。
根本没有人敢去想扶苏仅靠三万人,能在匈奴折腾出什么花样,但事实证明,扶苏总是能给人带来惊喜。
在赵高念密信的时候,就有人有些按耐不住,身体在激动的颤抖。
等赵高念完密信,所有人当即欢呼跳跃。
“恭贺陛下,扶苏皇子大胜匈奴,扬我大秦军威,大秦万年。”
“大秦万年!”
出乎意料的结果,大殿上的文武百官无不对扶苏令也相看,甚至在心中已经盘算如何与扶苏搞好关系。
大秦自从修养生息以来,还从未有过如此大的胜仗,这个时候他们自然懂得怎么做。
这份详细的重量足以让整个大秦为之震动,就连秦始皇嬴政都罕见的开怀大笑,心情非常不错。
“众爱卿平身,孤要普天同庆,让着天下看看,大秦依然是寰宇八方的大秦。”
此刻的嬴政就像一头雄狮,缓缓睁开了他的眼睛,不论这头雄狮是否已到暮年,气势依旧。
这一刻,所有人都发现嬴政不一样了,整个人的气势不再是深沉的无法琢磨,而是深如渊,强如海。
所有人被这股气势惊到了,以至于有的人吓得腿脚发软,一部分文臣更是压力山大。
不过好在秦始皇的气势很快收回,那些原本摇摇欲坠的人恢复过来。
呼。
朝堂中有不少人在大口呼吸,刚刚一瞬间就像一座山压在身上,根本喘不过气来。
这一切都被嬴政看在眼里,也是他有意而为,小小的震慑一下群臣。
“传旨,将扶苏大胜匈奴的消息张榜天下,普天同庆。”
嬴政对扶苏早已认可,这件事足以让天下人震惊,而嬴政要的就是这份结果。
有些事情也该提上日程了。
“诺!”
群臣附和,光是关于扶苏,加上这次就已经张贴了两次皇榜,可见扶苏的影响力。
“陛下,扶苏皇子拿下如此胜仗,是天命所归,我等这就安排迎接事宜。”
丞相李斯明白这次大胜的影响力,也知道在嬴政和百姓的心中有多重要,所以必须要做好。
有些事情不需要嬴政来说,底下的大臣自然就明白,这就是李斯能做到丞相之位的一个小小方面。
“善,这件事就交由李丞相去做,到时孤要亲自去城门看一看孤的好皇子。”
“另,外其他人辅助丞相,不得出现任何马虎。”
嬴政很高兴,在作为皇帝的同时也是一名父亲,哪个父母不高兴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
也正是扶苏,让嬴政看到了大秦下一代的希望。
“诺!”
群臣全部弯腰附和,对于嬴政要亲自去城门口的事情,所有人不得不提起十二分精神。
这一次不单单是出城那么简单,扶苏归来的消息定然会引起百姓的迎接。
到时候百姓激动,加上人数众多,防止有敌人暗中作乱,所以难度很大。
这一变动立马让所有人重视起来,并且时间紧急,绝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接下来的整个早朝,全部都在围绕扶苏回京一事,到时候整个天下都在观望,所以这件事必须万无一失。
下朝的时间足足又拖了两刻钟才下朝,出来的每个人又高兴又紧张,都各自有有要完成的事情,很快离开。
到时候如果是谁出了差错,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而且这一次也是文武百官办事最快的一次,很快咸阳城内的皇榜全部被更换,大街上更是出现了一队又一队的将士在巡查。
任何有可疑的人全都被抓走审问,办事干净利落。
“大家快来看又发生什么大事了,竟然连皇榜都出现了。”
来往的人群全部被更换的皇榜所吸引,有识字的人立马念了出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皇长子扶苏大胜匈奴,攻破王庭,灭匈奴十余万人,割据百里之地,收服义渠人驻扎,抵御匈奴再犯。”
“大秦儿郎当如此,自强不息,勤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天佑大秦,大秦万年,现普天同庆,顺应天意,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