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宋卒 > 第333章 包拯的期盼

第333章 包拯的期盼(1 / 1)

赵尚自诩是历史的见证者,但当他真正面对历史的时候,他发现,历史对每一个人都不那么友好。

西夏人如今过得凄苦不堪,他这个罪魁祸首的日子也不好过,外有辽国在虎视眈眈的盯着大宋,内部也有一堆问题,曹太后之事便是那些不满分子的一个反扑,也是赵尚被人诟病的一个缩影。

此事发生之后,就连范仲淹也曾经委婉的劝过赵尚,让赵尚加强对宗室、将门的管理,但是赵尚却不想这么做。

赵尚不想学明朝那样把宗室当猪养,赵尚其实更欣赏唐朝的前中期,虽然那个时候,唐朝总是有层出不穷的叛乱,但无可否认,那时候的大唐是强盛的。

这些内部叛乱丝毫没有影响到大唐的伟大与强盛。

所以发生这件事后,赵尚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剥夺宗室的军权,而是准备继续扩大其军权,只有这样,才能去除赵氏皇族身上的那种小家子气。

一个个只会躲在黑暗里搞一些阴谋诡计,连光明正大起来反抗的勇气都没有,这样的皇室最擅长出宋徽宗、宋钦宗这样的懦夫了。

赵尚可不希望自己的后代有这样的皇帝,半壁江山、上百万百姓其中还有自己的妻妾儿女,说丢就丢了,这堪称是华夏历史上最屈辱的一页。

这时九陵突然闯了进来打断了赵尚的思路道:“官家,那个投毒的内侍已经找到了,您可以回宫了。”

赵尚冷笑一声问道:“是不是早就死了?”

九陵笑道:“官家英明,那个内侍的尸体被发现时,已经腐烂了,据京兆府的仵作推测死了有半个多月了。”

想起自己刚刚吃完的红烧肉,赵尚有些恶心,赵尚狠狠的踢了九陵一脚骂道:“以后这种事少在朕面前说,走吧,你去告诉皇后他们,今晚跟着朕一起回宫。”

九陵委屈的应道:“诺,官家。”

西夏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平定了,狄青留下驻军后,各方大军也要陆陆续续回国了。

将士们的封赏、对于银夏路未来的规划都是迫在眉睫之事,所以这个时候赵尚还真不能在巩县多待。

当晚赵尚等人与赵曙依依不舍的告别后,便快马赶回了京城。

送走父皇母后的赵曙擦干眼泪,也带着人回别宫了,为长辈守孝,古人都是别庐而居,不能见火,只能吃寒食,条件很苦。

但现在赵曙还小,赵尚自然舍不得让他受这个苦,所以便安排赵曙住进了巩县的别宫,衣食住行与宫内一般无二。

对于赵尚的这个做法,包拯是持反对意见的,以包拯老夫子的脾性,少年人就该苦其心志、劳其体肤,这样才能成大器。

但赵尚却觉着,其实少年人首先要保障身体康健,其它的以后都可以慢慢学,要是把身子弄坏了,那可就真完了。

尤其是干皇帝这个工作,没有一个好身体还真不行,古往今来,有多少明君壮志未酬便英年早逝了,赵尚可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

最后包拯还是没有犟过赵尚,别别扭扭的住进了别宫。

赵曙回宫后,见包拯的书房还有灯光,便带着内侍过去了。

赵曙的贴身内侍是曹艾与赵尚为其精心挑选的,今年虽只有十五岁,但却文武双全,名叫郑其,后来赵尚将他的名字改成了郑和,这其中的恶趣味估计也只有赵尚自己才懂。

来到近前,赵曙小声的吩咐道:“郑和,都这么晚了,先生估计也饿了,你去御膳房那里去拿点先生平常爱吃的东西来。”

“诺,殿下。”

等郑和离开后,赵曙才悄悄的来到门前问道:“先生,学生可以进来么?”

“请进,殿下。”

赵曙走进屋子,先是恭恭敬敬的给包拯行了一礼,然后便笑着问道:“先生,您这是忙什么呢?父皇离开,您也不去送送?”

包拯笑道:“殿下这是来兴师问罪了?”

赵曙连忙摇了摇手道:“先生不要误会,学生不敢。”

包拯笑着将桌案上的纸递给赵曙道:“殿下请看,这是老臣为殿下准备的课程,不知殿下可否满意?”

赵曙看着这密密麻麻的课程,强颜欢笑道:“先生的安排学生自然是满意的。”

包拯大笑道:“殿下不必违心,这其中有许多课程其实现在还不适合殿下来学,比如《韩非子》这本书,想当初官家也是十三岁的时候才接触这本书的。”

“哦,那在这其中有什么特殊含义么?”赵曙好奇的问道。

包拯叹了口气道:“也没什么其它含义,就是老臣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陪殿下多少年,老臣就想着趁现在还没到老眼昏花的年纪,多教殿下几本书,这样也就没有多少遗憾了。”

赵曙听完后感动的行礼道:“赵曙何德何能?令先生如此替赵曙奔走?”

包拯笑着扶起赵曙叹道:“殿下,你记住,三代之治便是老臣的理想,老臣的一生经历过真宗、先帝还有官家三位皇帝,明白大宋立国之艰难,就像官家所说,若我们不努力,那么下一代人便会更加被动,所以这些年官家与老臣等人兢兢业业,丝毫不敢马虎,现在马上就见到了一丝太平盛世的曙光,老臣不敢怠慢啊。”

“先生所言,赵曙铭记在心,只是赵曙还不明白,什么样的帝国才配叫太平盛世啊?”

包拯摸着胡须缓缓说道:“在老臣看来,太平盛世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外无强国;二是外无敌国,其三便是百姓可以吃饱喝足,从炎黄至今,真正做到了太平盛世的恐怕只有前唐开元盛世那十几年,可惜玄宗皇帝没有保持住,一场安史之乱毁了这大好河山,也葬送了这太平盛世。”

听了包拯的回答,赵曙也在旁附和道:“都怨杨贵妃这妖妃,迷惑了玄宗皇帝,才至如此。”

包拯摇了摇头辩驳道:“殿下,此事与杨贵妃没有太多关系,您要永远记住,这天下是皇帝的天下,天下不宁,就在皇帝身上,把所有的责任推到一个女人身上,那是无能的表现。”

“学生记下了,学生日后绝不辜负先生的期望。”

“甚好,甚好……”包拯看着赵曙慈祥的说道。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烽火刀侠 大明从怒怼朱元璋开始崛起 三国超级大军阀 我的父亲是嘉靖 重生之军火寡头 汉末昂魏 废皇子逆袭为王 明廷 大唐:开局获得霸王之力 东汉秦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