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之人,多数都没有见过李盛的字,李盛的字是什么水平,他们不知道。
但是金陵第一才子江枫的话,还是有信誉的。既然江枫说李盛的字,不如他,那就多半不如他。
而且,李盛说是自创了一门书法,能独步天下。
老实说,读书人们是有点不信的。
柳如是也是。
你李盛已经很牛逼了好不好?大楚国的文宗,诗词大家,多少人穷极一生,甚至做不出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样一首词。
好吧。诗词也算是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毕竟每一个人的脑子是不一样的。
但是画作呢?文章呢?字呢?
李盛的画作,还是极少有人看过。但李盛久负盛名,那应该就是画的蛮好的。
字不用说,江枫担保李盛写的蛮好的,只比江枫差一点点。
文章大家是真的看过,考个举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你李盛已经如此多才多艺了,还自创了一门书法?
他们真的是不敢相信。
每一个能自创书法的人,都是人到中年,甚至是老年之后,吸取百家之长,然后渐渐融合,有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就像是传闻李盛的字。传闻“深得鲁文公真传。”
鲁文公的书法,也是中老年才成熟的。
你李盛才几岁?二十岁?
尽管李盛已经带来了太多的奇迹,但是自创一门书法,还是让众人疑窦丛生。
“莫非是喝醉了,胡说八道?”
不过,众人虽然疑惑,但也不责怪。这喝醉酒了,吹个牛皮怎么了?
待会儿李盛写出来了,我们嗯嗯啊啊几句,称赞一下也就过去了。
呵呵。
李盛当然看出众人的不信,却也不解释。事实胜于雄辩。
写出来他们就知道了。
宋徽宗的瘦金体,虽然不是大众书法,但是艺术水平极高。是能流传千古的一种书法。
宋徽宗虽然治国无能,但真是多才多艺啊。
不久后,侍女搬来了书桌,取来了文房四宝。一名侍女将文房四宝摆放整齐,正打算滴水磨墨。李盛却是制止了他。趁着酒性,李盛目视柳如是。笑着说道:“如是。还不来红袖添香?”
读书人们顿时笑了起来,却没有一个妒忌的。柳如是也笑了起来,一点也不扭捏,很给李盛面子,莲步轻移,摇曳生姿的来到了李盛的旁边,捏起袖子,滴水为李盛磨墨。
待墨水化开之后,柳如是后退了一步,却没有离开多远,而是站在旁边好奇观看。
尽管是不相信的,但是还有那么一点相信的。这位李大才子到底能写出什么样的字体呢?
读书人们也呼啦啦一声,围拢了过来,恰到好处的把李盛包围在了中间。
李盛深呼吸了一口气,气沉丹田,脚下马步,以内力使出千斤坠的功夫,双腿仿佛扎根一般,立在船上。
虽然水波拍打船身,使得花船微微摇摆。下半身也随之晃动,但是他上半身,一点不动。
李盛拿起笔来,眸光陡然锐利了起来。
李盛似醉酒,其实内心清醒的很,他早就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了。
这是一首五言长诗。
李盛吐出胸中浊气,捏笔沾染上墨水。右手书写,笔走龙蛇,左手拉住右手袖子,避免出错。
众人屏住呼吸,凝神看去。
一行字已落下。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庭裁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等李盛写尽,胸中豪气盈满。笑看了一眼四周,大笑道:“我有笔如刀,诸位以为,我这字如何?”
“哈哈哈哈哈。”李盛大笑了一声,然后推搡了一番众人,走出被包围的圈子,笑着往那地上一趟,便开始呼呼大睡了。
今夜已经尽兴。早已经蠢蠢欲动的瘦金体,也终于祭出。杀机已起,龙蛇起陆。
只等翻江倒海,兴风作浪,扑向黄光玉、陈亭训二人。
尽兴,尽兴。此刻该去会周公了。
李盛自己去睡觉了,而在场的读书人、柳如是却已经是目瞪口呆。读书人们没了矜持,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仿佛是乡下人到了大观园,只有震撼。
便是柳如是也没了淑女之风,虽下意识的伸出右臂,以小手遮掩檀口,维持淑女形态,但是瞪大了的眼睛,却也是圆滚滚的。
侍女们也不敢出声。
此刻只有风声,只有水声,楼船内落针可闻。
但是读书人、柳如是脑袋之中,却仿佛有电闪雷鸣,却仿佛有金戈铁马,却仿佛有......他们简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有人还下意识的转头看了一眼李盛。
李大才子,已经睡下,呼呼大睡。
这还是个人吗?
这字,他们见所未见。这一首长诗,他们也没有听过。这诗当然也是好诗,但是与这字一比,却有些配不上字的身份。
这字,真的是他们生平未见。
这简直是奇迹啊。
众人先是屏息凝神,后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言不发。直到最后,江枫才露出了佩服之色,他整理了一下衣衫,郑重的对躺在地板上呼呼大睡的李盛,拱手一礼。
“真是大宗师也。”
宗师,绝对是大宗师。
李盛诗词惊才绝艳,又能自创一门书法,丹青妙笔,也是一流水平。
这不是大宗师,谁还敢自称是大宗师呢?
随着江枫话音出口,静音状态瞬间被打破,读书人们议论纷纷起来,尘嚣甚上。
与江枫一样,读书人们对李盛这诗,这字,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