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崇祯绝不上吊 > 第1009章 文人多,不交税,可怕的税赋占比,明朝岂有不灭的道理

第1009章 文人多,不交税,可怕的税赋占比,明朝岂有不灭的道理(1 / 1)

袁枢失笑,忍俊不禁道:

“瑶草太过武断,总归还是有一二良人的。”

马士英眉眼一挑,抓住袁枢话语里的漏洞,反驳道:

“伯应也说了,数十万东林、复社,党羽遍天下,不过一二良人……”

“呃!”

袁枢失笑:

“貌似的确有些少了。”

“何止的确,那是相当之少!”

“哈哈哈哈!”

两人相顾大笑。

真不知这是可笑啊,还是悲哀。

咋咋呼呼满天下,嬉笑怒骂天下知……

不!

嫖了个婊子,也能名动历史的东林、复社——

竟然要靠着一二还肯为国干事之人,来撑了场面了……八壹中文網

这他们也不说了江南多才气了……

占了那么多朝廷大位……

到头来,肯为国尽忠者,竟然寥寥!

啧啧!

真不知彼等的脸,究竟陛下那新型火龙出水,能否轰掉了一根汗毛……

……

方正化在南京修建新城,而张国元,却去了江阴。

江阴虽然是个县城,然而,汉江商号在此地,却是有着分号的。

这自然是朱由检的手尾了。

凡是历史上曾抵抗清军的地方,朱由检都安排了汉江商号进驻。

所为的,就是今天!

江阴不过是县城,汉江商号却是不小。

甚至,经过这么久的发展,占地面积已经足足小半个城了!

江阴隶属南直隶常州府。

此地紧邻长江,头枕扬州,脚踏杭州,左侧是镇江,右侧是苏州。

那著名的太湖,翻过大运河,过了邻县无锡便是。

自从大运河开凿以来,这里就成了繁华之地。

明朝的苏州,可是天下新货之都,素有“苏州样”之称。

江阴地理环境如此优越,自然繁荣的很。

江阴有多富?

那游览天下群山,开旅游之河的徐霞客,便是江阴人。

徐家在江阴,只能算二流家族,有田产一万两千多亩。

这还不算店铺!

哦!

对了,这是分家后,徐霞客曾祖父分到的财产。

徐霞客多有钱呢?

其母过寿,徐霞客修建了一个园林,给母亲祝寿!

也就是江阴——晴山亭。

徐家的钱怎么来的?

自然是经商了。

早在朱祁镇的正统年间,徐家之祖徐忞就是巨富人家了。

正统六年,朱祁镇定都北京。(之前一直都是行在)

徐家上输粮草,当然用的是赈灾的名义。

这事,懂得自然懂。

拍皇帝马屁,洗白自身么。

毕竟,徐家的生意,与外贸脱不开关系。

赚到足以后辈十几代人花不完的钱,自然就要洗白了。

实际上在朱祁镇掌权时,就已经发现不对劲了——

怎么我曾祖永乐大帝,南征北战,挖运河,修皇宫,修武当,修皇陵……

大工程一件接一件,还特么能有钱给民夫发工资!

到了我这里,朝臣屡屡伸着手问我要内帑拨款了!

为啥国库日用不足?

是不是少了什么进项?

两下一对比——哦!原来是少了下西洋啊!

这就有了其后,朱祁镇在福建制造海船120艘,让马云下西洋的事情。

(这些船,在浙闽赣“大民变”的时候,被烧毁了十二艘福船,近百艘楼船、艨艟、斗舰、战座船、巡坐船等……)

徐家捐粮的时候,正巧遇到朱祁镇屡屡支出内帑。

明英宗一看:

嘿!

都在问我要钱,你一个小小百姓,还给咱捐钱。

(注:古代粮、布、铁,甚至比钱还值钱。)

你滴,大大的良民啊!

朱祁镇大手一挥,让王振给徐家颁了一个义民的旌旗。

并且还让徐忞的儿子徐颐,做了中书舍人。

(前文讲过,明朝皇帝通过恩赐富家、勋贵子弟进入中书,来限制内阁权力。)

朱祁镇失败,被“送出国留学”之后,景泰帝朱祁钰继位。

景泰其间,那是文人彻底掌权的时期。

徐家赶紧又送上马匹,以边关凶危的名义,自愿捐输战马。

经此一事,徐颐不但在朝中站稳,徐家更是又和李东阳拉上了关系。

李东阳当时年纪虽小,但是,这是一个能够给朱祁钰讲解《尚书》的牛人。

李东阳的老师,是永乐时期的进士展毓,并且拜为外傅。

换句话说,李东阳是被重点培养出来的。

李东阳三岁就见到了朱祁钰,五岁,就给朱祁钰讲解尚书。

说的再直白点——这是早就内定了的阁臣大佬!

徐家是有眼光的,徐颐与李东阳关系好到了什么程度——

徐颐死后,李东阳给徐颐做了墓志铭!

那徐家也不是白花钱的啊!

其后,徐颐的孙子,就是那个很出名的人了——

跟唐伯虎一起的科举舞弊案主角——徐经!

实际上,唐伯虎是真冤。

这场科举舞弊案不爆发,人徐经会通吃。

结果——唐伯虎却做了陪罪羊……

而徐经,是徐霞客的高祖。

徐经死后,徐家分家,徐霞客这一脉,单单田产,就分到了一万两千多亩!

徐霞客考取童子试时,不中。

于是,徐霞客就学了父祖,拿着银子满天下旅游去了。

毕竟,对于富家子弟来说——不怕你败家,就怕你创业!

创业未遂身死族消的事情,太常见了!

而败家……

徐霞客满世界的跑,才能花几个钱呢?

单单徐母开办的作坊,都雇工数千人呢!

……

莫看徐家这么多地……

徐家在江阴真不是什么头等人物!

明代江阴县,出了75名进士!

最高只有个举人出身的徐家,充其量也就是二流家族。

因为这时代的官员人家,那才是真正的巨富。

实际上从明代山东、北直隶、河南、山西、山西,这五省人口占比、田赋占比、科举占比,就已经足以说明大明灭亡的真相了。

因为这五省人口浮动大,按照非末期,人口占比一直约为30%来计算。

五省占据全国只有30%的人口,出了29.3%的进士——这是不计军户的数据。

五省籍军户,不说外省驻扎军户,进士比例,占据全国军户进士比例的58.6%。

那要是算上驻扎在北方防线上的军户科举人数,数量自然更多!

(我记得占比详细数字,前文有过考证,忘记三十几了。)

而这约合30%的人口,却——承担了大明王朝田赋总数的56.6%!

这个数据,还不是实缴到北京的田赋总数。

如果算上实缴,北方五省承担的份额更重。

比如,南直隶纸面上承担了全国20.4%的田赋,实则送达北京的田赋,不及总数的三成。

也就是说,实际完缴率,不足6%。(此消彼长,实际占比是不到20.4%的三分之一的。)

有人说北方五省承担的赋税,在80%左右。

这个数据太夸张,虽然的确也差不到哪里去,但是,我就不做考证了。

北方五省实缴田赋,占全国实缴田赋的总数,该在60%——70%左右!

30%的人,缴纳60%以上的税,恐怖不?

就这,江南还在一直叫屈税自己赋重!

如下图:

图中省份上标注田赋占比,是规定田赋数的占比。

在实际执行中,地方出的文官多,就会在原有基础上,标定一个数字,然后缴纳这个数字的一部分。

比如浙江的7.09%,通常会标定完成70%、80%,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征收80%,上缴京师三分之一。

这么一换算,浙江税赋就算不考虑此消彼长的因素,也只有1.5%左右。

换句话说,明朝朝廷,几乎全赖河南、山东、北直隶、山西、陕西五省支撑!

这就是为什么李自成、张献忠一造反,大明就没救了。

ps:我简单一点,只说结果。

上面一段,有人质疑的话,我可以将所有数据罗列出来。

我翻了十几篇论文,如果不嫌啰嗦的话,单单这个税赋,就不是几十章能讲清楚的。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三国之问鼎天下 大国军舰全文免费 大国军舰免费阅读全文 一品王爷 大国军舰全文免费阅读 大国军舰免费阅读无弹窗 大国军舰免费阅读 我,穿成武大郎,开局吊打西门庆 我,大明头号反贼 一屁股坐死日军少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