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明显就是在战场上见过血的兵。
“余大人,诸位同僚,赵某此次北上,昌国就拜托各位了。”赵阳也懒得说那么多冠冕堂皇多话。
“有赵大人亲自带兵,有我昌国如此优秀的儿郎,我昌国军定能旗开得胜,余某和昌国所有同僚就在此等赵大人的捷报就是。”
余景辉看着那些威风凛凛的蓝头巾士兵,心中也有些热血沸腾的感觉,好像他就是那些士兵中的一员,就连说话也有些激动。
一干官员再次寒暄了几句后,随着部队登船完毕后,战船拔锚起帆,船队缓缓的驶出了昌国港口,朝长江口方向驶去。
此时张世杰已经被朝廷加封为保康军承宣使,按理说昌国军队也在他调度之列。
张世杰被朝廷重用后,他马上集结各府兵力,趁伯颜立足未稳之际,命令谢洪水进兵平江,李山进军常州,李存、阎顺进军广德,林兴庆进攻粟阳,而他自己也亲自到了常州一线指挥作战,一时间竟然势如破竹,相继收复了广德、平江、常州、安吉、粟阳等地,一时间士气大振。
伯颜大军被逼退到了建康、芜湖、马鞍山、镇江一带的沿江城市,并且以建康为大本营,策应沿江各镇。
随后伯颜命阿术指挥刘国杰带骑兵反攻常州,携李庭的水师沿长江口进攻宋军水师,罗欢在马鞍山集结了数万大军正准备反攻栗阳。
赵阳的船队三十多艘运输船,在十艘战船的掩护下,一路北行,经长将口进入长江水道,沿江逆流而上。
在广阔的江面上,不时有挂着宋军旗号的船队上下穿梭于江面上,此行赵阳也是挂着宋军战旗,双方相遇时也会以宋军旗语示意,一路上相安无事。
到了第二天下午时已经快接近常州的地界了,此时长江上游却不时的有一些烧毁战船的残骸飘下来,有时候甚至还能看到江面上漂浮着宋军将士的尸体,同时还有部分元军士兵的尸体,想必是上游两军经过激烈交战,一些尸体来不及收拾被江水冲到了下游。
不过赵阳此时肩负着增援张世杰的任务,要是放在平日的话肯定会命人将这些将士的尸首打捞起来。
责任重于泰山,救兵如救火,此时当然不能存有妇人之仁,赵阳此时也只能为这些将士默哀祈祷了,但愿他们来世生于和平年代。
常州城池虽然地处长江下游,却在长江边上没有设大型港口,常州的水运基本上都是靠经过常州的运河贯通临安以及其他沿运河一线的城池
此时常州地区在长江虽然有小型港口,却距离城池有三四里的路程,按照宋代的行军速度,骑兵也要打半日的行程,步兵最少要花费一天时间才可以到达。
此时常州巷并无宋军大部队把手,而是主要靠江面上的水师防御,并且此时常州有运河作为补给线,常州港的作用非常小。
形成这个港口也只是一些常州附近渔民出江捕鱼而修建的,停靠大型船只更是不可能。
有一点非常遗憾,此时的大运河并没有连通钱塘江,而且上游多有荒废,河道堵塞言重,一些地方仅能通过小船,大船无法通行。
在山东等段,甚至有些地方的房子都盖到了运河的河道之上,还有些地方河道已经被改成了粮田,完全荒废掉了。
要不然赵阳的大船也不用走长江水道了,直接从钱塘江进入运河驰援常州岂不妙哉。
此时长江水道建康一带已经完全被元军水师控制,宋军水师虽然遏制住了常州一带水道,但是双方在江面上陈战船数千艘,这个时候的长江更本无法通航,哪怕是赵阳想从扬州、建康附近的运河口进入常州也是无可能。
因此赵阳船队只能到常州小港附近,由小船将士兵转运到岸边,再由陆路进入常州。
随着船队缓缓靠岸,赵阳的大船上开始陆续的放下数十艘小船。
此时元军陈兵于常州附近,因此昌国大军登岸时还需抓紧时间。
好在赵阳早就让士兵探好了登陆地点,甚至军队临时驻扎地点也选址好了,不过这一切并没有逃过元军斥候的的耳目。
平时元军就在常州附近派出了许多斥候军,这些骑兵部队不停的在附近来回游戈,目的就是监视宋军是否会有援兵经水道驰援。
赵阳的船队刚开始登陆不久,元军方面的斥候军就发现了这支增援部队,此时元军大部集中在丹阳附近,而在常州附近大营却有刘国杰、阿术所率领的五万大军驻扎在运河附近,李庭的大部分水师也进入了运河水道,将运河堵的水泄不通。
阿术在听闻有宋军趁机从常州港登陆时,已经是临近夜晚,他判断宋军既然要增援常州,从常州港到常州城最少有三十多里路程,按照宋军的行军速度最少需要一天时间才能到达,既然是这样何必夜间出兵阻截,只需要等明天白天派骑兵在路上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就行了。
而赵阳虽然临近黄昏时才登陆完毕,若是换成其他的宋军肯定是会在港口附近扎营,休整一晚再做行军打算。
不过赵阳却没有这么做,而是遣杨平原的骑兵营先行去常州汇报张世杰,自己则带着步兵营利用夜间行军奔赴常州。
这些士兵大多都经过了夜战训练,夜间行军已经是常态化,就连那些乡勇也大多数经过了类似训练,所有夜间行军对于赵阳的昌国军来说完全是小儿科。
反正这两日行船时除了水手,这些士兵都属于休整状态,这个时候刚下穿,恰好可以让他们活动活动筋骨。
队伍一路向西,常州城到港口并无官道,道路并不好走,狭窄的小路最多只能通行一辆马车,队伍也只能排成两排向前行走。
四月初五的夜间比较漆黑,开始时空中也只是一轮弯月,并不明亮,用来夜间行军是在是有些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