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秋回到后台,拿下面具,卸妆,然后进去换衣服。
再次出来时,只见一席青色长纱,气质清雅淡然。
方梦月隐隐感觉到,他藏在心底的悲伤。
孟晚秋拿起面具离开戏班,戏班的人和往常一样对孟晚秋打招呼。
孟晚秋来到一间酒楼,似乎是常客,店伙计看到他来了,便从架子上拿出一坛酒。
“孟爷,这是您的酒。”
孟晚秋掏了钱,走出去。
孟晚秋神情太冷,和台上相差巨大。
忽然方梦月有些心酸这个人,似乎心中有无尽的悲伤,却无人理解,或许理解他的人已经不在了。
在台上只叹他人痴,台下无人知其伤悲。
孟晚秋回到家,坐在院中对着月亮喝酒。
月光将他的身影拉的极长。
这个面具一定对他有特殊的意义。
去到哪里,他都不忘带上这个面具。
方梦月被放在石桌上,就这么仰头看着他,一杯杯的举杯对月酌。
“你究竟有什么烦心事?”
方梦月本事轻叹一声。
但孟晚秋却好像听见了他的叹息。
“人生在世,知己难求。”
他喃喃道。
“你为何悲伤?”
想着刚才必定是巧合,方梦月试探的再次问了一句。
孟晚秋拿起面具,食指指腹一下一下轻揉着面具。
“我在等一个人。”
方梦月的心中猝然剧烈跳动了一下。
难怪她会对孟晚秋有熟悉感。
方梦月想起百花之神与孟晚秋的眼神何其相似,都是忧郁的望着天边,在眺望,在等一个人。
也许是孟晚秋的身上有着百花之神的影子,方梦月竟然想要跟他好好聊聊。
“等谁?那人为何不来?”
两人一问一答,方梦月已经知道,孟晚秋能听见她的声音。
在她身上的变数太多了,方梦月已经习惯。
或许这就是面具与生俱来能与主人沟通的能力吧。
孟晚秋喝下一杯酒,这才注意到与他说话的人不在附近。
“你是谁?为何不现身?”
方梦月沉默,怕吓到他。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物体能与人沟通的能力。
没人回答,孟晚秋只当是自己喝醉,产生的幻听。
方梦月附身在面具上,此时又吸收着月光精华,储存在面具里的记忆全部汇聚成一缕淡淡的烟雾进入方梦月的脑海中。
拉长的光影,斑驳的画意,掀开那幕泛黄的帷幕。
风,凛冽。
一条藏在长长水袖里的手欲言又止,顾影自怜,亦或回眸一笑,挥袖之间,那些无法度量的忧愁,穿越冬季的风,唱一曲繁华盛世。
台下,众人喝彩。
拿着面具的这双手的主人更是高兴。
直到孟晚秋下场,这双手的主人也来到后台,将面具送给了孟晚秋。
“凭你的嗓音一定能成为名角,这个面具送你。”
孟晚秋接过面具,对着他温和的笑。
这个面具是许白焰送他的礼物。
许白焰是城里专门收保护费的流氓,对所有人都凶神恶煞,却唯独只对孟晚秋好。
据许白焰说,那是年少有一次不懂事,他溜进戏班的后院,第一次听孟晚秋在唱“桃花祭”时,就被孟晚秋的唱腔所震撼。
于是从那时起,许白焰便处处保护孟晚秋。
那时候的孟晚秋只能做配角,每晚下台后,在后院还要练唱,唱不好或许是哪里错了,都要被惩罚。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许白焰经常会陪在他身边。
然后听着他呀咿呀的开腔。
直到他的唱腔被师傅认可,试着让他以旦角登台时。
许白焰便为他定制了这个桃花面具。
孟晚秋当晚便带着桃花面具唱“桃花祭”,结果一曲成名。
每次只要有孟晚秋上台,必然有许白焰在台下喝彩。
台下,有时两人会在孟晚秋的院子里喝酒畅饮。
立冬的第一场雪。
许白焰哈着冷气,跑到戏班找孟晚秋。
他告诉孟晚秋,他要去参军了!
他的眼神怀着对未来的向往,怀着对大城市的憧憬。
他对孟晚秋说,“等我五年,我一定成为大帅回来,然后出钱包场听你唱戏。”
许白焰就这么消失在孟晚秋的眼前。
雪花飘飘扬扬的盖住了他的脚印。
这一等,已经七年时光。
从春到夏,从秋转冬。
大雪都不知道落了多少层。
许白焰却始终没有出现。
戏台上的鼓点渐起,清脆地锣声开场,一声如莺如燕如黄鹂的清音“来……了”。
这是方梦月陪伴孟晚秋的第五个日子,听他在台上演绎一场蒹葭青衣,饱蘸艺人的心血,剪彩一段青红的刀马花旦。
今年的雪下的格外大,粮食颗粒无数。
自从推翻了皇朝后,这里由于交通不便,所以改革并没有进行到这里。
平常人们有闲钱,可以听听戏,戏班子也在附近的几个城镇轮流唱戏。
但这个冬天,格外的漫长。
又听说要进行大改革。
也没有人拿出闲钱来听戏。
戏班子的张师傅说,年轻人该到外面去闯一闯。
戏班子几个老师傅一拍板,想着不能饿死在这里,于是整个戏班子都打算去外面唱戏,见识一番市面。
方梦月一直静静陪在孟晚秋身边。
实际上,她是个面具,想害人也害不成啊!
跟随着戏班子,东奔西走,又是一年过去了。
戏班子里的长纱也换成了西装领带。
唯有孟晚秋,依旧一身长纱穿在身上。
s市。
有人说这里遍地都是黄金,也有人形容这里遍地是骸骨。
这里鱼龙混杂,有洋人,有军人,有黑社会。
总之这是最先改革开放的城市。
这里的繁华超乎人们的想像,到处是灯红酒绿。
有最新潮的外国玩意,也引进了许多外国的歌舞。
汽车代替了马车。
警长代替了捕快。
这里繁华,但也不太平。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黑社会势力,街上偶尔可见社会斗殴事件。
戏班在s市安身,开了一个“梨花苑”唱戏。
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还保留着听戏的习惯,于是每次一唱戏,也是座无虚席。
尤其是孟晚秋开口唱青衣时,更是满堂喝彩,高朋满座。
不管在哪里,孟晚秋还是名角。
晚上,,众人都在化妆。
从前头下场的人回来对大家说。
刚才来了一群官兵,拥护着一个军官坐在二楼听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