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塔打坐,平时也有,不过没庙会人多,有守塔三天的,也有守塔一天的。
罗奶奶这次发下大愿,一定要守塔三天才回家。
原本像她们这样的大户人家,寺院早就安排了客堂,但罗奶奶坚决不住客堂,一定要守塔三天,祈福全家幸福,国泰民安。八壹中文網
就在这时,韦权御隐隐约约听到一阵阵急促的钟声,在九华山,不少寺院都有钟鼓,早晚都会敲响,不足为奇,但这钟声是从插霄峰钟楼传下来的,这就非同一般了。
插霄峰钟楼是一座独立的钟亭,没有寺庙,它处在九华街和闵园中间,此钟声一响,响彻云霄,四面八方都能听见,远到天台寺,九华山下等。
在当地百姓心中,这座钟亭是没有楼的,因为它建在八百多米高的插霄峰上,远远望去,亭宇楼阁,人们习惯上称之为钟楼,同时,又叫平安钟。
平时无事,钟声缓慢,每半小时敲一下,也有以敲者诵持心经时长为准,但基本上不差上下。
这座钟楼,是报时钟,也是报警钟。
报时,就是每半小时敲一下,报警,就非常急促,“轰轰轰”,连续响个不停。
显然,今天无疑就是报警了。
因守塔人数过万,诵经声,说话声,几乎掩盖了钟声。
可能是职业敏感,韦权御还能隐约听到了这急促的钟声。
他立马紧张起来,赶紧跑出一看,跟着福贵、小鲁、余明鹏、左冷禅也来了。
韦权御以为自己听岔了,于是问了问他们,确定一下:“是钟楼的钟声吗?”
小鲁回道:“大人,没错,是钟楼的钟声。”
跟着福贵三人也确定道:“是从钟楼传来的。”
韦权御整个人感到不妙了:“发生什么事了?到底哪里出问题了?是火灾,还是踩踏事件?”
福贵道:“大人!要不我去查探一下。”
韦权御看了看钟楼:“从神光岭到钟楼,一下一上,起码要半个时辰,恐怕来不及了。再说,这里上上下下一万多人,万一出了差错,就一发不可收拾。”
福贵道:“那怎么办?我们不能这样干等啊。”
小鲁道:“不如向钟楼发信号问一下。”
韦权御道:“这里人太多,声音吵杂,钟楼根本听不到。况且,我们要是发出报警信息,万一惊动了大家,那可不得了,不行。”
富贵道:“不如用灯笼传递信号?”
钟楼不仅承载着报时报警的作用,连接九华山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各大小寺院,各庙宇之间,都会以钟声传递信号,晚上,还配有灯笼传递信号。
这种信号,基本上是根据时间的长短,连续性发出的。
当初,这么做,寺院是为了防火灾和强匪抢劫,一旦发生意外,各大寺院相互都来支持,灭火救灾,或将强匪赶出山去。
韦权御听后,赶紧叫来寺院住持,说明原因,住持立马将他们带到寺院楼顶高处,然后打开八面窗户,掀起放在窗口一个用黑布盖的箱子。
那箱子摆放在两条长凳子上,长宽一米左右,三面用木板封闭,只有朝外一面开着。在开口处,还插有一扇木门,可以灵活上下移动。
别看这张木板,可是灯笼传递信号的关键所在,根据木板上下移动的长短和次数,对面的人就明白了对方要传递什么信息了。
类似于现在的海军灯语、旗语等。
寺院住持点亮灯笼,问韦权御:“大人!要说什么?”
韦权御想了一下:“问钟楼,发生什么事了?”
住持忙地上下移动门板,忽长忽短,不一会儿,钟楼发来信号:“化城寺圣物被盗!”
住持接到信号后,惊慌起来,面色顿时难看,韦权御五人意识到情况不妙:“钟楼说什么了?”
住持连忙答道:“化城寺圣物被盗!”
韦权御急问:“什么圣物?”
住持赶紧又发了信号。
钟楼回答:“金地藏圣鞋和天竺梵文贝叶经被盗。”
一听到金地藏圣鞋和天竺梵文贝叶经被盗,韦权御彻底惊慌了,住持简直不知所措,福贵、小鲁、余明鹏、左冷禅也意识到情况不妙,看来事情非常棘手了。
要知道,在这个时候发生金地藏圣鞋和天竺梵文贝叶经被盗,万一被那些善男信女知道了,几万人聚集在山上,这给韦权御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其一、开山祖寺丢了圣物,这是非常忌讳的。
其二、在大家的心中,金乔觉是地藏王的化身,人称“金地藏”,他生前所用的遗物,不仅仅是留给后人的纪念,更是圣物。
自唐朝金乔觉来九华山至明初,金地藏没留下什么实物,除了古拜经台留有金地藏诵经时移动的脚印,以及“九龙金印”,唯一实实在在留下的,就是他生前穿过的僧鞋了。
金地藏脚印,是不是真是金地藏诵经移动留下的,无从考证,多半是传说而已。
九龙金印,黄金质。
印面正方形,边长12厘米,高13厘米,下边厚2厘米,重4.25公斤。
九叠篆阳文“地藏利生宝印”。
铸饰九龙钮。
相传唐肃宗李亨曾命人以金铸“龙印”,印钮镌螭龙九条,但史料无考。
后世仿造“九龙金印”藏于化城寺以作镇山之宝。
以至后世,金印在清咸同年间被贼盗去,几经沧桑,转至芜湖赭山广济寺,再由芜湖市民族宗教处收藏,最后,又回到了化城寺。
相比之下,金地藏生前所穿的僧鞋,就不一样了,那是金地藏生前穿过的,极具纪念意义。
这双僧鞋,很普通,粗麻布编织,鞋面上留有麻绳编织的纽钉点缀,一只鞋前后足有二十来个纽钉,颜色发黄,没有破损,干干净净。
至于天竺梵文贝叶经,据史记载,宋高僧圆道从西域归来,得梵文天竺梵文贝叶经四十札,藏西安大雁塔。
化城寺所藏天竺梵文贝叶经,大约即源于此。
化城寺现存天竺梵文贝叶经二札。一札内藏十叶,每叶长五十二.五厘米,宽六.五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七行,字迹清晰,墨色未褪。每叶距叶片两端十七厘米处有装订小孔。
另一札,夹板上画有红白两色相间荷花瓣,内藏七十三叶,每叶长三十九厘米,宽五十五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七持,字清墨重。叶片距两端十二厘米穿孔处,有线绳贯穿,可系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