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首之人身穿蓝色长衣,左手边放着一柄长剑,眼神威严的扫过面前众人,语气冰寒的说道“我们一定要杀了朱祁镇!”
“是!”
几人纷纷点头仿佛朱祁镇和他们有什么深仇大恨。
“方大哥,此次皇帝南巡,身旁定然是有众多护卫,我们如何靠近皇帝?”方敬远身旁的一名少年追问一句。
刺杀皇帝可不是儿戏,也不是过家家,古往今来能成功的少之又少,所以必须要有缜密的计划。
“此事简单,让梨师妹和黄安吸引皇帝护卫的注意力,你我二人趁机靠近皇帝,将其诛杀。”
方敬远身旁的齐钟说道。
只要朱祁镇身旁的护卫离开,他们就有机会刺杀朱祁镇。
“好。”
齐钟点点头。
方敬远缓缓起身,目光扫过众人。
“诸位成败在此一举,击杀朱祁镇,我们就可以在应天府拥戴少主称帝,建立南明。再以鲸吞之势北上,到时候大明统一,我建文皇帝一脉重新执掌权柄,届时诸位都是我南明开国功臣,位极人臣,荣华富贵,皆是诸位囊中之物。”
方敬远神情激动的说道。
他们要做得事情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他们要做得事情是天大的事情。
“方大哥,应天府那边?”
齐钟看向方敬远,有些担忧,担心应天府那边多半是在敷衍自己。
毕竟现在天下太平谁人愿意帮助他们起兵谋反。
“应天府那边你们无需担心,师叔已经在布局,应天府的官员多为被朝廷排挤的官员,他们对朝廷有怨恨,只要我们许诺给他们一次机会,让他们有一展抱负的机会,他们会不愿意帮助我们吗?”
方敬远嘴角扬起说道。
他们要利用应天府官员和朝廷之间的隔阂来完成他们的事情。
“只要我们除掉皇帝,一切便水到渠成。”
方敬远再次严肃的说道。
“师兄真的要如此吗?”
就在此时方敬远一旁的女子梨念桐看向身旁的方敬远有些动摇的说道。
在梨念桐看来。
从朱棣起兵谋反,夺权,发动靖难之役,让建文帝逃离应天府已经过去将近百年时间,大明已经历任四位皇帝,如今的大明已经是国泰民安,民心稳固。
百姓甚至都已经接受了朱棣一脉的正统。
他们是否还要纠结于皇位的正统?
他们的做法是否会让大明陷入慌乱之中,靖难之役重演。而且一旦大明内乱,外敌入侵,他们可就是千古罪人了。
“师妹这样的话以后不要再说了,靖难之役我辈先人宁死不屈,被朱棣残忍杀害,诛灭九族,此仇不共戴天,朱棣篡权,乃是谋逆,皇位得来不正,我等身为忠义之后理应匡扶正统。”
“于公于私,我等和朱棣一脉之间有不共戴天的仇恨,而且我少主年少有为,学富五车,心系天下,若能登基称帝,未必比朱祁镇差,难道你想要看着我们偏于一隅,苟延残喘,让这锦绣山河一直在逆贼手中不成?”
方敬远语气豪放,言辞大义的说道。
为国为家,他们都是别无选择的。
他们生下来就注定背负这样的使命。
“可是现如今瓦剌南下入侵,大明击溃瓦剌,如今这个时候我们若是刺杀皇帝,恐怕大明内乱,瓦剌再次卷土重来怎么办?”
梨念桐说出自己的担忧。
现在大明在战火之后需要调养,他们现在刺杀朱祁镇,是否有些落井下石的意思。
“瓦剌兵败数年之间不可能南下了,而且就算是南下,我们也可以以黄河为界,和瓦剌对抗,等到我们强大起来再收复山河便是。”
方敬远辩解道。
他们现在要做得是刺杀朱祁镇,而不是去关心瓦剌。
“大明和瓦剌一战,朝廷消耗巨大,刺杀皇帝,拥戴少主,朝廷现在的情况不可能一下子镇压我们,所以这是我们的机会,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次机会。”
方敬远再次补充了一句。
“可?”
“没有什么可是。”方敬远摆手“师妹,我知道你心软,师叔临行之前叮嘱我,如果你心软下不了手,让你返回天津府等候我们的消息。”
方敬远严肃的说道。
示意如果梨念桐继续动摇军心的话,他就要让梨念桐离开了。
他决不允许有人动摇刺杀朱祁镇的决定。
“我没事。”
梨念桐听完了方敬远的话,有些委屈的摇摇头。
“既然如此决定了,我回房间了,等行动的时候告诉我。”梨念桐说完便转身走上了二楼。
“哎?”
方敬远看着梨念桐独自一人离去,想要挽留,但话到嘴边却也没有说出口,他是这些人里面的大师兄,他怎么可以给一个女人服软,这岂不是让他毫无颜面。
“方师兄你也无需放在心上,梨师妹向来都是如此。”
黄安此时替梨念桐解释了一下。
“都让我宠坏了!”
方敬远无奈摇头,心中埋怨梨念桐不懂自己,自己的任何决定梨念桐应该无条件的支持自己,而不是在那里每一次都质疑自己的决定。
“你们也各自去准备吧!”
梨念桐的态度,让方敬远也没有了心思继续商议下去,让众人各自散去,有什么补充的他们到时候再想办法。
“好。”
黄安和齐钟点了点头。
梨念桐回到了自己房间,站到窗口,外面街道上人来人往,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大家互相之间打招呼寒暄,像是遇到了什么好事情。
没错。
确实是好事情。
朝廷发布公文,朝廷击溃瓦剌,俘获瓦剌大军七万多人,瓦剌可汗亲自来大明对大明俯首称臣,被大明皇帝朱祁镇封元烈王。
这是大明朝的胜利。
身为大明百姓,自然是为祖国的胜利而感到高兴,这便是大明百姓,国家有难人人可为兵,国家胜利,家家户户满心欢喜。
看着繁华的街道,梨念桐一直怀疑他们做的事情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朱棣篡权不假,但是到了现在,大明已经发展的非常强盛,难道他们真的要在这繁荣的景象上面添上一笔涂鸦吗?
朱祁镇虽然是少年皇帝,可从种种事迹中看得出来,是一位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