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侯吕布!”
管亥有些惊讶,又问:“温侯远在江东,为何知道吾等会来北海都昌找孔融借粮,并且提前在此备了粮食?”
“这还不简单?”
王越笑道:“这青州地界,也只有北海国最为富庶。青州黄巾数十万人,想要不饿死,也只能是来北海国觅食。”
“咱牧千猪……还是不懂。”
管亥道:“温侯为何要帮吾军黄巾,又有何居心?”
“此事说来话长。”
王越道:“可速叫人去取粮来,饱食一顿,准备大战!”
“大战?”
管亥更加不解,还要问时,那王越已经有些不耐烦了,大声说道:“少叽吧啰嗦,时间紧迫,速安排人去取粮食!”
顿了一下,又道:“先解燃眉之急,其它的事,王某稍后自会跟渠帅一一解说!”
管亥一想也是,连忙叫了两个小将,让他们带了三千人,随王越身后的史阿,前去五十里之外的庙里运粮。
……
这一切,便都是吕布提前安排好了的。
吕布早就盯上了管亥这股黄巾势力。
不仅盯上了管亥这支黄巾势力,还盯上了张燕的黑山军;汝南的刘辟、龚都、何仪、何曼;泰山的孙观、尹礼、昌狶;伏牛山的裴元绍、周仓等等。
这些黄巾势力,全都有玄狼司的人在潜伏、关注或在联络。
这些工作,还是早在一年之前,吕布才刚到历阳、刚刚创建玄狼司时,就安排好了的。
这是吕布的重大的……长远战略之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在后世,美帝一家独大,四处霸凌,于是,很多国家就期望建立一个“多极世界”。希望能用“多极”来牵制无法无天的“美帝”。
这就是“制衡”的道理。
也是一种政治“智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一个圈子,也都必须建立一种“制衡”的关系,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
汉末魏晋时,无人制衡世家,于是就有了“五胡乱华”的惨剧。
明朝末年,无人制衡东林奸党,于是就有了几百年……屈辱的近代史!
再后来,某个欧美国家的“大党”,因一家独大无人制衡,于是“大党”中的“公仆”们,便腐败横行,无官不贪,不贪无官。弄得“欧美国家”的网络上,国际歌再次流行。
灵魂来自后世的吕布,站在上帝视角之上,自然是深谙其中的道理。那么,在汉末,谁才是适合用来……制衡世家的另一股势力?
自然就是来自最底层的黄巾势力了。
这就是吕布这么关注各地黄巾势力和黄巾将领的真正原因。打天下,自然会重用世家士族的人才,这无法选择。
但是,如果他们不乖,那就在统一天下之后,用黄巾系将领掌控军权,再学那朱元璋,杀他个人头滚滚,山河异色。
管他是不是开国功臣!
(备注,朱元璋杀的不只是开国功臣。朝廷里当官的都被他杀了好几批。地方上当官的都要在上任之前先写好遗书。这其中杀的很多人都是世家子弟。)
这就是吕布骨子里的想法,当然,对外人是绝对不可以说的,即使是对貂蝉,也是不可以说的。
对外人,吕布说的是……黄巾残余势力遍布天下,若能善用之,好处多多。
具体好处如下:
其一,可以发展玄狼司的势力,有助于玄狼司建立遍布天下的情报网络。
其二,可以得到一些有过战斗经验的军队和将领。
其三,可以在以后征战天大时,每到一个地方都能获得当地黄巾的拥戴支持……比如说情报、袭扰、从内打开城门等等。
第四:可以提高自己的名望。
其五:…………
总之是好处超多,不胜牧举。
而做为三国爱好者,吕布是不可能不知道管亥借粮这件事的。于是,吕布就提前做了安排,将王越派到了北海郡国。
……
在派人前往运粮之后,管亥又问王越:“温侯为何要相助黄巾?”
王越转过身,看了看四周的难民,很是感慨地说道:“确如温侯所言,这些人……根本就不是什么黄巾,都是一群难民。”
顿了一下,才又看着管亥,一脸正色地说道:“吾主温侯,在边塞与胡人血战十余年,为的就是想要护得吾汉人百姓平安。眼见内乱四起,百姓受难,温侯心中最是不忍。
常常夙夜忧叹,恨不能对百姓解衣衣之,推食食之!
去岁青州大旱,温侯便料知青州百姓必会饿殍遍野,没有饿死的幸存者,也会为了一口吃食而啸聚为黄巾。故尔,才让王某带了些粮食前来救济。”
对于王越的话,管亥心里无所谓信与不信。
要等到运回了粮食,才见分晓。
想到刚才王越所说的“大战”,便又问道:“将军刚才所说的大战,又是怎么回事。”
“这也是温侯说的。”
王越道:“温侯早已料定渠帅会来北海借粮,料定孔融不会答应,料定太史慈会相助孔融,料定孔融必会向平原相刘备求援,也料定刘备必来相救孔融。”
管亥心中暗惊。
这吕彪子是何方妖孽?在千里之外,竟然能“料定”这么多!
遂又问道:“温侯……还料定了什么?”
“料定汝会被关羽砍死!”王越道。
“啊!”
管亥先是一惊,随即便放声大笑道:“吾知关羽神勇之名,但想砍死管某,却没那么容易,管某正想会他一会!”
“休要狂妄!”
王越不悦地说道:“王某临出发时,温侯反复叮嘱,绝不让汝相战关羽,说是……管帅虽勇,但是关羽的刀法,刚好克制着管帅的刀法,若与之比斗,必死于关羽刀下。”
管亥笑了笑,心中不服,却也没有再争。
过了片刻,又看向那都昌城头,叹了口气,有些无奈地说道:“温侯厚恩,管某感激不尽,但是……这都昌城,却还得攻下来。”
“为何?”王越问道。
“三千石粮食太少了。”
管亥苦笑一声道:“吾等共有十万余人,个个饥肠辘辘。三千石粮食,若是敞开了吃,只够咱们吃三天。若是熬粥吃,也只够吃二十余天。而现在才是腊月,离明年秋收还有半年多时间。
只有打破都昌城,拿到十万石粮草,咱们才能度过难关。”
这也确实是事实。
汉代一石相当于后世的29.5公斤,三千石也就是88500公斤,分到十万人,平均每人连一公斤都分不到,只能分到0.89公斤。
若是饿空了肚子的壮汉,只够一天的粮食。考虑到老弱妇孺较多,才说是可吃三天。
(牧雨以前挖煤挣学费,一餐就吃了1.3斤米的饭,说过最经典的一句话是……嘴巴吃得很累,肚子还没吃饱。)
由此可见,管亥说得一点也不夸张。
王越也抬头看向城头,脸色有些凝重。实际上,在出发之时,吕布是给了王越两套方案的。
第一套方案是让管亥立即退兵,后续粮草再由派商队送一些过去。这个方案比较稳妥,可以避开与刘备的军队交战。
仅从将领上来说,刘备、关羽、张飞,再加上一个太史慈,这个组合太强大了,何况还有装备精良的八千军队。
能不打,自然是不打最好。
第二套方案是打破都昌城,劫了粮草再走。毕竟,十万黄巾所需的粮草也不是个小数,吕布哪有那么多粮草给他?
若要全由吕布供给,吕布还不如自己多养几万军队。
但是风险也是极大。
因为一旦时间稍有拖延,还在攻城之时便被刘备的军队从后面夹击,则这十万乌合之众,恐怕会遗尸遍野,血流成河。
肿么办?
(各位读者老大,尔等觉得,打还是不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