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光小朝廷在朱慈煊与李定国的推动下,一致决定对抗清军南下的三万大军。为了振奋军中将士的士气,李定国特地将此前朱慈煊送给他的财物拿出来,而后将这些东西拿出大半分发给将士们。
“此乃皇上从缅王那里缴获的,赐予于尔等忠义之士,待到击败清军拿下云南之后,尔等亦有更多的荣华富贵……”
李定国此举一出,军中士卒们纷纷为皇帝朱慈煊欢呼,此前他们可是穷困潦倒的,别说是军饷,连军中的生活都难以保障,能一直坚持下来,靠的完全是不愿降清的信仰。
而今有这批财物分发下来,士卒们也终于得以保障一下自己的生活。
不仅如此,朱慈煊得知此事后,更是从小金库中拿出五万两白银,交由亲卫沐忠显等人去土司那里购买粮草衣服,为士卒们改善一下伙食,添置一下衣物保障更好的生存条件。
两通操作下来,士卒们对于朱慈煊可谓是感恩戴德,李定国似乎也很乐意见到这样的场面,并没有任何阻拦的举动。
三万清军南下的消息已经传至军中,有了先前的鼓舞,士卒们也变得士气高涨起来。作为李定国军中的百战精锐,这五千多的老卒虽然人数不多,可战斗力绝对是一等一的。
深夜时分,朱慈煊与李定国在军营中商议出兵之事。在他们身旁,还有诸多明军高级将领,这些人将地图摊开,分析清军进入景线的路线与兵力分布。
经由众将们的讨论,以及对于情报的分析,李定国认为可以在清军前来景线的磨盘山一带设置伏击点。
“此地位居山谷之中,森林茂密,行军之处极为狭隘,仅供一人或两人并排行走,吴三桂部有不少的骑兵,若是吾等在此处设置三处埋伏,定然可以将清军一网打尽。”
“吾等兵力薄弱,此举恰好可以用少量兵力应对敌军。吴三桂部虽然有三万之众,可是到了这样的地势中,他的三万人根本不可能铺展开来.……”
李定国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众将,将领们深以为然,又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计划。朱慈煊在一旁仔细聆听,不时提出一些想法询问,并未对李定国的安排有任何插手的想法。
之所以不插手,一是自己的话语权还不够,二则是李定国为明朝最后的名将,对于这等战阵指挥可是极为擅长的,朱慈煊虽然也是军人出身,可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更加相信李定国的水平。
不瞎指挥,便是最好的指挥。
待到李定国与众将商议结束,朱慈煊这才开口插嘴一句,“此计就按晋王所谋划的去办,不过,朕还有一个要求。”八壹中文網
“皇上请讲。”
李定国拱手道。
“朕也要跟着你们一起去。”
不曾想李定国听罢,却一改之前支持的态度,反而阻拦起了朱慈煊,“皇上,您不能去。”
“战阵厮杀实在残酷,箭矢无眼,万一出了什么事情的话怎么办?”
“这个朕自然知晓。不过,朕也是见识过的人,当初在缅王的宫中之中,朕亦是动过手的。晋王的担忧朕明白,可大明乃朱家天下,汝等在前方冲锋陷阵,却要朕躲在后方,这是朕绝对不答应的……”
朱慈煊可是铁了心要上战场的,毕竟改组新军的话,对于军中之事必定要有所了解,否则的话,怎么去完成这件事情?
而且,此举也是为了进一步树立自己在军中的威望。没人希望自己的皇帝是一个懦夫,也没人希望自己的皇帝只会躲在后方看热闹,一旦自己跟随士卒们进入前线的话,一定会对众将士的士气提高有极大帮助的。
李定国也明白朱慈煊的想法,思虑许久,最终还是选择妥协,没再跟朱慈煊继续争论下去,只不过,却在当晚的会议结束后,将自己的贴身铠甲送到了朱慈煊这里。
朱慈煊对于李定国此举极为感动,考虑到这幅铠甲重达几十斤的样子,自己这身板还是有些顶不住的,便谴人将铠甲交还给了李定国,只是从他那里要来了一些软甲护身。
永光小朝廷确定伏击地点后,便将士卒们集合起来,打算在明日后出发前往磨盘山。然而,朱慈煊等人并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积极备战的同时,永光小朝廷中已经有人打算跟清军秘密联络。
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此前本是永历小朝廷的户部侍郎,尽管永历小朝廷的钱袋子基本是空虚的,户部的官就相当于摆设,可卢桂生与马吉翔等人关系甚密,因而在朝中也是作威作福,进入缅国之后更是没少得到好处。
随同永历一行回到大明后,卢桂生本打算跟随永历一行继续前往宣罗,结果不曾想李定国与沐天波联合起来,直接扶持太子朱慈煊上位,一下子让永历帝朱由榔成了光杆司令。
卢桂生为了荣华富贵考虑,并没有打算跟随永历帝,而是继续留下,试图赢得新帝的好感。
留下的官员们大多加官进爵,朱慈煊甚至还拿出一些银钱救助官员们,然而,唯独卢桂生不但没能升官,反而还因为得罪了李定国被降级为了光禄寺少卿。
看起来光禄寺少卿的职务并不低,少卿更是光禄寺的二把手,可实际上,军中采买已经交由李定国的人,这个光禄寺基本形同虚设,相当于是永光小朝廷之中的闲职。
原本有油水的职位没了,留在小朝廷也不受重用,光禄寺少卿卢桂生自然开始有了新的打算。
恰好他得知自己有亲眷在吴三桂部任职,听闻吴三桂部有三万清军南下,便决定趁机前去投效吴三桂。
没有投名状的话,贸然前去恐怕不会受到重用,就在光禄寺少卿卢桂生烦恼之际,他在蹲茅厕的时候偶然偷听到了军中将领的谈话。
“老方,晋王刚刚说的你都记住了吗?俺们在磨盘山伏击的时候可一定要藏好,先前你的那些弟兄们都冒冒失失的,这一次可不敢再出任何问题!只要俺们这一次伏击成功,保准让他吴三桂有来无回。”
“那是自然。此次皇上都跟着额们一起出发,额们哪有失误的道理?只要将吴三桂打跑了,额们说不定就能回昆明去了!”
李定国向来并不注重保密,他手底下的将领们自然也没太多顾虑,不曾想趁着这个功夫,就把明军的一些机密泄露出去。
卢桂生听闻这些消息之后,心中暗暗惊讶,待到士卒们离开之后,便火速回到住处收拾自己的行李,趁着夜色朦胧之际,一路出了营地小心隐匿在黑暗之中,就从小路北上前往吴三桂部所在的方向。
一个小小的光禄寺少卿失踪,这并未引起明军营地的关注,这种闲散官职的人员甚至都没被人们发现。大军决定出征之后,李定国亲率五千先锋军前往磨盘山一带埋伏,设置伏击地点。
朱慈煊则领着亲卫队伍一百余人在后方跟进。
此举也是考虑到朱慈煊的安危,李定国同意让皇帝跟随队伍,却不希望朱慈煊太过靠近前线,毕竟一旦遭遇任何危险的话,作为大明朝的新旗帜,万一朱慈煊出了什么问题可就彻底完了。
那样不仅会对士气出现严重打击,更会令好不容易才生出一些希望的永光朝廷一蹶不振。
朱慈煊可是没有子嗣的,永历帝朱由榔已然被退位去了宣罗,若是朱慈煊出了意外,难不成群臣们又去把朱由榔给迎回来?
山道两旁一片葱绿,道路崎岖,满地大大小小的石块颇有些硌脚。五千余将士走在狭长的山道上,李定国位于中军位置,给手下将领们一一吩咐,命他们按照此前所商议的位置去伏击在山林之中。
五千余人的布置一共分为三层。以泰安伯窦名望为初伏,广昌侯高文圭为二伏,武靖侯王国玺为三伏,且在山谷中埋下地雷。
一旦清军进入伏击圈之中,由窦名望首先出击,点燃地雷,然后二伏和三伏的高文圭和王国玺同时发起进攻。只要攻击敌军尾首,即可大获全胜。
“将军,斥候来报,吴三桂部距离我军还有二十里.……”
“再探。”
“吩咐下去,没有军令任何人不准轻举妄动。”
此时,五十里之外的清军吴三桂部,三万大军正赶往景线一带,虽有斥候不断在前方探路,可吴三桂位于的中军始终没有收到前方的任何异常报告。
直到卢桂生挡在了吴三桂的大军之前,表明自己的身份,且告知有要事来找吴三桂之后,吴三桂这才收到了前方的消息。
“卢桂生?”
“此人自称是南明的光禄寺少卿?他来投降了?”
吴三桂略一犹豫,还是命人将卢桂生带到阵前,待卢桂生来到吴三桂面前之后,卢桂生立即跪地在吴三桂面前乞降。
“明臣卢桂生,乃永光朝的光禄寺少卿,而今投降平西王,望平西王饶恕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