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回到汉文时代 > 第76章 见素抱朴

第76章 见素抱朴(1 / 1)

晁错是颍川人。曾经在轵县张恢先生那里学习过申不害、商鞅的刑名学说,与雒阳人宋梦和刘带同师。因为通晓文献典籍,担任了太常掌故。

晁错为人严峻刚直而又苛刻。汉文帝时,朝廷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有齐国伏生,原是秦朝的博士,精通《尚书》,已经九十多岁了,年老不能征召,文帝于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学习。太常派遣晁错到伏生那里学习《尚书》,回来后,乘机上书报告学习情况,称赞解说《尚书》。文帝下诏先后任命他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晁错又上书说:“君王所以地位尊贵显赫,功名传播万代之后,是因为懂得运用刑名之术。因此知道怎样控制臣下、治理众人,那么群臣便畏惧顺从了;懂得怎样听取各种言论,那么便不被欺骗蒙蔽了;懂得怎样安定社会,使百姓富裕,那么天下百姓就会顺从;懂得怎样对尊长尽忠尽孝,那么臣子的行为就具备了。这四条,臣自以为是皇太子的当务之急。人臣的议论有人认为皇太子没有必要知道干什么事,臣虽然愚笨,实在认为并非如此。看看上世君王,不能供奉宗庙而被臣子所胁迫杀害的原因,就在于不懂得刑名之术这门学问。皇太子所读书很多了,所以没有深入掌握刑名之术的原因,在于不深究书中论说的义理。多读而不知其中论述的道理,这就是劳而无功。臣看到皇太子才智高奇。驾驭、骑射技艺超绝出众,然而对于刑名之学还没有掌握,这与陛下的心思是有关的。臣希望陛下选择一些圣人之术,又可用于今世的,用以赐教皇太子,根据情况让太子陈述出来。望陛下明察、裁决。”皇上称善,于是拜授晁错为太子家令。由于他的善辩才能得宠于太子,在太子家中号称为“智囊”。

这时匈奴正强大,多次侵边,皇上发兵抵御。晁错上书论兵事,说:

臣听说汉兴以来,胡人多次侵入边地,小规模侵入就获得小利,大规模侵入就有大利;高后时再侵入陇西,攻城抢劫邑镇,驱掠畜产;之后又侵入陇西,杀害官兵,大举抢掠。臣听说战胜的威力,可使民气百倍;失败的兵卒,至死也不能振奋。从高后以来,陇西三次被匈奴困扰,民气受到摧折伤害,没有取胜的心信。今天陇西的官吏,仰仗先祖神灵,奉行陛下明诏,和睦团结士卒,激励他们的气节意志,唤起受伤害的百姓来抵御正在气盛的匈奴,以少击众,杀死匈奴一王,对于击败众多士兵十分有利。不是陇西之民有勇怯之分,而是将吏表现的巧妙、笨拙又不同而已。因此兵法说:“有必胜的将领,无有必胜的百姓。”由此观之,安定边境,建立功业,在于良将,不可不加以选择。

臣又听说用兵,临战交锋最紧急的有三件事:一是占领有利地形,二是士兵服从命令、训练有素,三是兵器精良、使用便利。兵法说:“宽有丈五的沟渠,漫过车的水、山林和垒集的石块,长流之水、大的丘陵,草木生长之地,这是步兵用武之地,车兵骑兵在这里战斗二不当一。土山丘陵,连绵不断,平原旷野,是车、骑的用武战场,步兵在这里交战十不当一。高低悬殊,河谷居其中,居高临下,这是弓弩的用武之地,短兵器在这里使用百不当一。两阵相邻近,平地短草,可前可后,这是长戟兵器用武之地,在此使用剑盾三不当一。士不经选拔、训练,卒不熟练兵器,起居动作不精,动静不协调、不稳定,争夺利益不能到手,躲避灾害不迅速,前后攻击后面懈怠,与金鼓指挥脱节,这些都是不熟悉训练管理部队的过错,这种士兵交战时百不当十。兵器不锐利,与空手相同;铠甲不坚硬,与袒肉露体相同;弩不能射到远处,与短兵器相同;射箭不中目标,与没有箭相同;中目标而不能入内,与没有箭头相同:这些是将领没有察看检查兵器所造成的灾祸,在这些情况下交战,五不当一。”因此兵法说:“兵器不锐利,就是把士兵交给了敌人;国君不懂择将,就是把国家交给了敌人。”这四方面,就是用兵要领。

臣又听说小与大形状是不同的,强与弱力量是不同的,险与易具有不同的防备。以低微之身去侍奉强者是小国所表现的形态;联合小国攻打大国,是势均力敌之国的形态;以夷攻夷,是中原之国的形态。如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原不同。上下山坡,出入溪涧,中原的战马不如匈奴的战马;险道倾侧,边奔跑边射箭,中原的骑手不如匈奴的骑手;风雨疲劳,饥渴不困乏,中原人不如匈奴人:这些是匈奴的长技。若是平原地带,轻车骁骑,匈奴就容易乱了阵;弓弩长戟,射的宽阔距离远,匈奴的弓不能比;坚硬铠甲、锐利兵器,长短想配合,游弩往来支应,列队的士兵一齐向前,匈奴士兵就不能抵挡;骑射手射出在同地同时驺矢,射中同一目标,匈奴的革笥、本荐遮挡不住;下马地上搏斗,剑戟相交,脚步前后移动,匈奴人的脚不能快速相连:这些是中原之长技。由此看来,匈奴之长技有三,中原的长技有五。陛下又发兵数十万之众,用来诛杀数万人的匈奴,计算重寡,就是以一击十之术了。

虽然是这样,兵器还是凶器;战争还是危险的事情。不懂用兵之道和方法,就会以大为小,由强变弱,这种变化也仅仅在于俯仰之间那样容易。用人的死亡换取胜利,就会失足而不振,悔之不及。帝王成功之道,立足于万全之策。今天来投降的是胡义渠民族的下属,是投诚归义的,部众有几千人,他们的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以赐给他们铠甲棉衣,强弓利矢,再增加边郡的良骑。让明将能知他们的习俗,使他们和睦相处,就在于用陛下之明智去节制统帅。要是有了险阻,用这一办法对付;平地通道,就用轻车骑手去对付。两军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各用其长技,横向上使用众多士兵,这就是万全之策。

《传》上说,:“狂夫之言,明主选择。”臣错愚笨鄙陋,冒犯死罪上狂言,望陛下裁择。

文帝十分赞扬晁错的陈述,便赐给他玺书回答,说:“皇帝问太子家令:上书所讲兵事三章,听到了。书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如今不是这样。言者不狂,而择取的却不明智,国家的大患,就在于此。要使让不明智去选择不狂,就是听一万条上书也是有一万次对付不了。”

晁错又论守边备塞,鼓励农耕,致力本业,当世的二件紧急要务,说:

臣听说秦朝北攻胡、貉,在黄河上修筑工事,南攻杨、粤,安置了戍守士卒。他们发兵攻胡、粤的目的,并非保卫边地、救助死亡,而是贪图扩大,因此功业尚未建立天下就大乱起来。要是发兵而不知道所处的形势,交战就会被人擒获,屯守就会让士卒老死在边地。胡、貉之地是阴寒之处,草木生长出三寸,而冰冻厚达六尺,食肉饮酪,人们肌肉紧密,鸟兽长着细毛,很能耐寒。杨、粤之地少阴多阳,人们的肌肉疏松,鸟兽长着稀毛,性能耐暑热。秦朝的戍卒不能适应边地水土,戍守士卒死在边境,运输的士卒、民工跌死在路上。秦民上路,如赴刑场,因此政府就强制征发,名曰“谪戍”。先征发有罪被贬官吏及上门女婿、小商贩,然后征发曾经入过商人户籍的,又往后是征发祖父母、父母曾经入过商人户籍的,最后征发居住在闾左的所有穷人。征发不顺利,上路的服役人深切怨恨,有背叛之心。凡是百姓在防守、攻占中宁死而不降敌,就是用计谋实现的。因此战胜固守就应有拜爵之赏赐,攻城略地就要夺取战利品使士兵家室富足,所以能让士兵甘愿冒着箭和石块,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今天秦朝征发士卒,有万死的灾害,而无铢两之报赏,战死之后不能免除一算钱的赋税,天下人清楚地看到灾祸是火焰已经烧到身边。陈胜前往戍边,到了大泽乡,为天下首先倡导起义,天下人从之如流水,就是因为秦朝用暴力强迫征发劳役的恶果。

胡人衣食之业不固定在土地上,这就自然形成了轻易来扰乱边境的形势。怎么证明呢?胡人食肉饮酪,穿皮衣,没有城市田宅去居住,像飞鸟野兽在旷野,遇到甜美水草便停下来,草尽水竭便移走。由此看来,转移不定,时而到达,时而离去,这就是胡人的生存的职业,而在中原就会造成离开耕地的局面。如今让胡人在几处转移放牧,在塞边行猎,有时到燕、代,有时到上郡,有时到北地,有时到陇西,以便窥伺防守的戍卒,卒少就侵入。陛下不救,边民就绝望而产生降敌之心;去救,派兵少不足以抵抗胡人,多派,路途遥远,刚刚到达,胡人便已经离开。囤聚不退,费用太大,退回来,胡人又来入侵。如此连年,中原就贫苦而百姓不安宁了。

陛下幸好担忧边界,遣将派兵整治边塞,大有好处。然而让远道而来的士卒守边塞,一年便轮换,不了解胡人的特长,不如选拔长居的士卒,建立家室,耕种田地,就此守边,为了防守之便,就建造高城深沟,准备垒石,布下铁蒺藜,再造一城于城内,两城之间相距一百五十步。要害之处,河流经的路口,规划并建立城邑,计算城邑中居民不少于千家,城周应设置防盗用的竹篾,先造居室,准备好农具,然后招募罪人及免去徒刑处罚一年劳役的人居住下来;不够数,招募用成丁奴婢赎罪的和用奴婢买爵的;再不够,便招募百姓想去的,一律赐给高爵位,免除全家赋役。发给冬夏衣服,供给饮食,能自给时停止供应,郡县百姓可以买爵位,可以买到高级爵位,可同列卿。他们有丧失丈夫或妻子的,由官府给买奴、买妻子、买衣服。人情上说,非有匹配,不能久居其处。塞下之民,利禄不厚,不可让他们永久居住在危难之地。胡人入侵抢掠,能阻止其抢掠的将阻止被抢掠的一半财物奖给他,官府出价赎回被抢掳的百姓。这样,邑里就会互相救助,与胡人去交战就不怕死。所有这些,并不是让皇上立德义的,而是想保护亲戚生命财产。与东方戍卒不熟悉地势又心畏胡人的情况相比,功劳要高出万倍。陛下这个时候,徙民充实边塞,让远方的百姓没有屯戍负担,边塞的百姓又父子相保,没有被俘虏的后患,好处流传给后世,陛下就是圣明之君,这和秦朝去服役的怨民相比,厉害相差太大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京都羽翼的荣光无弹窗 我在惊悚世界扮演杀生神父 宗主大人想让我表白在线观看 京都羽翼的荣光在线阅读 宗主大人想让我表白小说在线观看 京都羽翼的荣光在线观看 京都羽翼的荣光小说在线观看 宗主大人想让我表白全文阅读 京都羽翼的荣光全文阅读 宗主大人想让我表白全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