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蒙古四十二部,北镇抚司需要上心,把他们各自的游牧位置给我打探出来。”
随着朱由检一开口,曹化淳和陆文昭就知道、河套部的好日子不多了。 他们都了解自家殿下,明显是一个不肯吃亏的主。 这次河套部掠杀大明百姓数万,这样的仇必须以血来偿还。 打探游牧规模,是为了方便之后的扫套。 要想不和这群家伙打游击战,快速结束战斗,探查情报才是必须的。 陆文昭作揖应下,而朱由检侧头看向曹化淳道: “燕山所的军械几何,兵马装备还差多少?”
见朱由检询问,曹化淳作揖回应道: “除去调往南方孙应元所部的二百三十位火炮,军械所内还有五斤炮九百一十九位,十斤炮三百二十五位,二十斤炮一百三十五位,二十四斤炮九十五位。”
“这些火炮还没有调给十六卫军,因为您还没有下达怎么分配。”
“倒是骑铳和短铳,四骑卫已经全部装备骑铳,九卫步军里,步铳按照每卫三千支,已经全部装备。”
“目前九卫步军还缺少骑铳和火炮,而库存的骑铳六千余支,步铳九千余支,战马还缺七万二千匹。”
曹化淳说出了燕山军械所的库存,而朱由检听后,便直接开口道: “拨六千骑铳、九千步铳给大宁三卫的骑兵,另外火炮这块……” 朱由检想了想,随后才开口道: “调六百一十九位五斤炮,二百位十斤炮,分别运往辽阳、沈阳、宽甸三城。”
“四骑卫中,每卫拨六百人为炮手,每卫五十门火炮五斤炮。”
“四骑卫只有五斤炮,其他九步卫以五斤、十斤火炮为主,每卫一百位。”
“满足四骑卫后,剩余调五斤炮十九位,十斤炮一百二十五位前往大宁三卫。”
“至于二十斤、二十四斤火炮,调往天津,交付水军三卫,让他们自己分去。”
“奴婢领命……”听到自家殿下这么说,曹化淳领命,而朱由检继续问道: “火炮厂、每月制造泥模多少?成功多少?全力造火炮,耗费银两几何?”
几个问题被提出,但对于曹化淳来说,并不难回答: “回殿下、火炮厂每月制造五斤炮一千位,十斤炮五百位,二十斤炮三百位,二十四斤炮一百位。”
“成功的几率,在三成左右,每月出产火炮在550~700门左右,耗银在六万到九万两左右。”
“至于军械所的火铳厂,每月要用银一万二千多两。”
“不过……”说到这里、曹化淳面露尴尬道: “火炮和火铳造价倒是不高,但火药的造价就有些高了,每月训练所消耗火药十万斤,花费三千两。”
“已经不错了。”
听到曹化淳这话,朱由检笑了笑。
眼下这个时代,中原王朝是毫无疑问的火药霸主。 明清时期的中原军队在某些火器上已经落后,比如缅甸和清军作战已经有了燧发枪,日本某些精致鸟枪已经超过明军,在具体运用上也有优势。 但明清军队对四周国家,都是战争的胜利者,原因就是明清的火药产量太“犯规”。 眼下的中原火药产量不但碾压周边,甚至比百年之后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要高四十倍。 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只生产了十万磅火药,折合九万多斤,之后还是靠从加勒比地区进口九十多万斤火药才勉强将战争进行到底。 同时期进行在大小金川之战中,清军一共使用了427万多斤火药,北美大陆火药生产差的原因就是硝石太少。 这个矛盾在中原王朝周边也经常出现,明清时期就有人总结说日本等国硫磺多硝石少,西北诸部硝石多硫磺少,只有中原硝石和硫磺都多,是火药生产的风水宝地。 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火药原材料,所以才有了发明火药的基础。 就眼下来说,盔甲厂每年限制下,火药产量是五十万斤,而燕山所是二十万斤。 这只是两个军械所,如果加上工部,还有地方,大明的火药产量无疑可怕的吓人。 一年的火药产量,就足够欧洲各国来一场维持几年的大战。 曹化淳他们在叫苦,却不知道西方的欧洲人才叫苦。 朱由检是比较乐观的,就火药这个东西来说,他可操作性的事情就有很多。 不过那些都是之后的事情,眼下的事情还是筹划对辽东收复失地的计划。 今日的朝会,朱由检可不是说说就算了,而是他本来就在想着收复失地。 一昧的防守终究会出现问题,会拖垮大明财政,必须打残建虏,把辽东兵力减少,调往中原准备中原的卫所裁撤,皇店开设才行。 开原、铁岭、抚顺这些长城以内的城堡还在努尔哈赤手上,那么女真人的粮食只会是危机,而不会发展成饥荒。 他要做的,就是收复失地。 当然、这个收复失地,不可能他脑袋一热,说出兵就出兵,而是需要准备时间的。 首先、根据去年戚金和老奴交手来看,即便是戚金、大兵团作战也是很弱的。 他自己都在之后给朱由检的书信中承认,兵马超过了四千人后,他对指挥兵马的反应力下降了很多。 虽然事后朱由检安慰了他,就算当做经验。 但朱由检也知道,人脑也是有巅峰期的,而打仗正好是一个消耗脑力的事情。 戚金这个年纪,不可能会有太大的进步了,因此他还是想培养秦、马、戚三家的二代、三代子弟。 戚元功、戚元辅、戚元弼、秦民屏、秦邦翰、秦邦屏、秦拱明、秦翼明、马祥麟…… 这些都是可以培养的二代、三代子弟。 朱由检不要求他们成为可以指挥数万兵马的统帅,但只要能单独指挥两个营、乃至三个营,四个营的兵马就足够了。 换句话说、也就是成为统帅之下的左右前后各军将领。 因此、从这点实际看出,辽东眼下的诸将,是没有能指挥数万兵马的将才的。 或许熊廷弼可以统筹诸军,但统筹需要有限度。 辽东地形复杂,东部长城想要收复,就需要进入长白山支脉,从孤山堡进军。 其次,铁岭、开原、抚顺等地也地形复杂,每一部的兵马最少要保证有实打实的两三万人。 少于这个数,有被围歼的可能。 朱由检输不起,哪怕他调了足够的大炮前往辽东,但只要一部被歼,折损了火炮,那么有了燕山火炮厂火炮的努尔哈赤,就变得十分恐怖了。 现在明军是仗着火炮犀利,射程比努尔哈赤所铸造的火炮远,才能在守城战中占据优势。 一旦努尔哈赤缴获上百门火炮,那局势有就些微妙了。 如果眼下辽东的将领里,能有统帅三万兵马而不乱的四位大将,朱由检绝对可以放心信任熊廷弼。 可眼下的问题是,他别说四个统帅三万兵马的将领了,他就连四个统帅一万兵马而不乱的人都找不出来。 这就是萨尔浒之战的后遗症,老将已死,新兵未成。 朱由检这边将领不行,但老奴那边,能统帅数万人马的人可就多了。 黄台吉、代善这两个就是其中代表,虽然代善差一些,但黄台吉可不差。 至于能统帅万人的人,八旗各支旗主都能做到。 他们积累了很长时间的经验,十几岁就被努尔哈赤带在身边征讨海西、东海等地蒙古。 相较之下、朱由检这边,整个大明朝能统兵万人而不乱的,并没有几个,相反统兵数万的战略家和战术家倒是很多。 熊廷弼、朱燮元、袁可立,甚至就连杨镐都能制定战术。 可问题是,明朝现在的尴尬局面是,高层有,基层也有,唯独缺少了勾连他们的中层将领。 如果有了这些中层将领,大明的军队就能被盘活,哪怕熊廷弼等人已经老去,但时间足够培养出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等人。 这也是为什么,北方局势那么危险,朱由检却还是把孙传庭等人调往西南的原因。 西南的土司兵完全不如后金,甚至不如蒙古人。 在没有流寇的情况下,从那里开始,是很好的锻炼,而长时间的拉锯战,更有益他们全方面提升。 只有提升了他们的能力,之后在安邦彦逐渐势弱的同时,提前调换辽东和西南的一部分将领,把能力强的派往辽东,才能进行大兵团的作战,进而收复失地,围剿努尔哈赤。 想到这里、朱由检对曹化淳道: “御马监的现银现在有多少?”“回殿下,现银一共有三百二十七万四千余两。”
曹化淳回应着,而朱由检闻言便开口道:
“皇兄的内帑出了银子,御马监自然是不能落后的。”“你写信给承恩,让他回燕山大营,调一百五十万两银子来京城。”
“银子到了之后,先调一百万两南下,交付孙应元部二十万两,孙传庭部二十万两,洪承畴部十五万两,曹文诏、杨文岳、吴阿衡各十万两。”
“最后对胡应台、杜文焕、木增三部各调五万两。”
“至于京城的五十万两,三十万两交付盔甲厂,将库存的盔甲调往西南,交给曹文诏和孙传庭两部。”
“剩下的二十万两,就交入内帑吧。”
朱由检大手一挥,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就被花了出去。 不过他倒是不难受,毕竟还有辽东贩粮的收入。 因此、在花了银子后,他便对曹化淳道: “辽东的一千六百万石粮食,现在贩了多少,辽东的粮价如何了?”
“回殿下、已经贩了八百二十九万余石,获银七百八十七万六千四百两。”
曹化淳老实回答,并继续解释道:
“目前还有一百零七万,九十五万的这两笔银子还没有运到燕山大营。”“今岁上半年、十六卫军和山西、北直隶的四十营军饷已经发放了。”
“至于辽东粮价,一开始那些粮商还想着收购我们的粮食,后来发现没有那么多银子收,便开始跟着降价贩卖了。”
“眼下辽东的粮价,已经降到七百二十文一石,平均五文一斤。”
辽东粮价降下来了,这是一个好消息,尤其是以皇店的名义让粮食降下来,这对辽东百姓和皇权的关系缓和有很大作用。 “百姓眼下对朝廷怎么看?可有商人走私?”
朱由检看向了陆文昭,迫切的想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民心就是粮食、眼下皇店降价平抑粮食,就是在收复民心。 至于陆文昭,他听到朱由检询问后,便先严肃着说道: “辽东商人贩粮很隐秘,辽南的宽甸三城虽然抓到了几次,但他们一口咬定是贩往前线石堡的。”“至于沈阳一带则很难控制,他们大多用船只运送粮食,一旦越过蒲河,便有后金接应,我们的人不敢靠近。”
陆文昭的话让朱由检暗自点头,说到底改组后的锦衣卫终究是谍报组织,不可能和着甲的后金士兵交手。 这么看来、想要封锁粮食,还是得走海上的通道,尤其是封锁登莱到朝鲜这片海域。 至于陆上,在裁撤辽西兵马后,把辽东设行省,所有物资都由皇店交易,便能减少辽商偷偷给努尔哈赤贩粮了。 “现在辽东百姓一旦听到皇店,都赞不绝口,哪怕遇到不公的事情,也是私下咒骂那些官员,希望万岁能处置他们,比之前好太多了。”
陆文昭严肃的表情突然松懈了下来,笑着说出了辽东民心的变化。 对此、朱由检也松了一口气,笑着道: “粮食便是民心,这点不只是在辽东,在其他各地也是一样。”
“山西、北直隶各地的军营可以扩充粮仓,等卢剑星将湖广的粮食运到京城,也可以适当修建皇店的常平仓,一旦有粮价上涨,立马就由皇店出手,平抑粮价。”
“可是……”听到朱由检这话,陆文昭面露难色道: “虽然平抑粮价是好,但谷贱伤农,例如辽东之地,本来物价比起其他地方十分高涨,不止是粮食和盐、还有油、醋、布匹都价格十分高昂。”
“眼下粮食价格回落,在田地里讨生活的辽民百姓就买不起一些布匹了……” 谷贱伤农,陆文昭想说的就是这四个字,而这个问题很好解决。 朱由检心中早就有了办法,因此胸有成竹的说道: “布匹贵,就在御马监南场开设织布厂,雇佣佃户妇女前来织布。”
“谷贱、那就在农闲时雇佣辽东百姓修缮道路、建设石桥,修缮水利,开矿制铁。”
朱由检说着这话,尽管他并不知道历史上的珍妮纺纱机怎么知道,但他知道眼下大明的纺织技术是世界一流。 丝织技术上,明代中期开始普遍采用了脚踏二人缫车,一人一日可缫丝30两。 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了明后期改进的五人缫车,即一人执爨,二人专打丝头,二人主缫,五人可“缫丝三十斤”。 棉纺织业方面,浙江《海盐县图经》载“纺者日可得纱四、五两,织者日成布一匹”。 《嘉善县志》则记载“东南乡妇女日织三匹者,然小而粗,不如松江远甚”,“妇女勤纺织,早做夜休,一月常得四十五匹”。 这代表了江南当时的纺织水平,而这样的纺织水平,还只是因为大明的内部市场。 只要大明日后扩大了基本盘,人口不断增长,以皇店的国有官营来贩卖布匹,那么纺织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自然也就有人会去研究更好的纺织机。 所有的科技,都来自生活需求,一旦有了需求,就会有人去创新。 就好像蒸汽机是因为英国的采矿业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单靠人力、畜力已难以满足排除矿井地下水的要求,而现场又有丰富而廉价的煤作为燃料。 现实的需要促使许多人致力于“以火力提水”的探索和试验,最终一点点完善了蒸汽机。 朱由检不知道蒸汽机怎么制造,但他知道基本原理,等燕山所的学子慢慢成熟,科学院也就会开设,随后对各种科技进行研究。 朱由检要开矿,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就是日后的大明,对钢铁的需求太大了。 想要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域,掌控乌思藏、西域、漠北、东北、西南等地,就需要大明拥有极大的投送手段和能力。 如果能研制出蒸汽机,进而往火车、轮船的方向发展,自然是好的。 但如果研制不出,那朱由检依旧需要大量钢铁,因为没有火车,他还可以弄有轨马车,让四轮有轨马车搭载双倍于普通马车的士兵和货物。 按照火车的轨距来制造,在火车没有研制出来前,使用有轨马车进行货运。 改组驿站,让马车在驿站可以换马,并且让驿站监督铁轨,防止有人偷盗铁轨,增加就业岗位。 大明的人口,在遭遇旱灾下,平均每人顶多五亩地的分配模式,让每个人的抗风险力都不高。 但如果能创造其他的就业岗位,将他们从农业中吸纳出来,再加上朝廷对疆域的开拓,就可以增加农民手中土地,增加所有人的抗风险力。 但这样的玩法,必须保证一点,那就是朝廷本身的财政要足够充裕。 这也就是为什么朱由检一直在强调国营盐铁酒茶、以及各种重要物资。 说白了,他就是要让大明变成加强版的宋朝。 宋朝各项资源官营,田赋太重,导致农民负担重,那大明就官营、减轻田赋,尽力做到半农业半国营的税收制度。 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先让天下百姓尝到甜头,而这一点就是从辽东开始。 纺织厂可不仅仅是针对国内,大头还是海外。 只要拿下了马六甲,再一步步的将各种东西国营,最后所谓的海商没有了货品,东亚贸易就是朝廷说的算了。 海商要做生意也可以,马六甲以西的广袤地区,让他们去做,把商人驱赶向南亚、阿拉伯半岛、非洲这些地方。 贩卖了货品后,见到了西方殖民者在这些地方手段的商人想干什么,这就是他们的事情了,大明只需要稳住东亚基本盘就足够。 “叫王安在御马监南场的淮河南北建造三千人的一个纺织厂,让他把其中价格、利润搞清楚了后汇报。”
“另外陆文昭,你的锦衣卫可以搜寻一些探查铁矿的人,让他们在辽东探查铁矿,一旦探查到,立马回禀,在皇兄同意后告诉熊廷弼,把地方划给御马监开矿。”
“是!”
陆文昭和曹化淳纷纷应下,而朱由检心中也畅快了不少。
经济和军事两手抓,到时候就算政治被掀了桌子,也能用“理”来服人。 “殿下,还有一件事没有告诉您。”曹化淳在作揖后似乎想起了什么,对朱由检开口道: “满总兵回奏,说是目前大宁三城九堡已经修建起来了,耕牛数通过互市,也达到了七千多头。”
“至于大宁三卫的百姓,也达到了六万七千多人。”
“不过他试了试,正月无法开垦,最少要到二月下旬才可以,而开垦的时间则是从二月下旬到九月下旬。”
“再往后、便是三头牛一起,也难以犁开草甸。”
“但是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按照殿下说的,在沙地修建水渠、开设养殖官场,以粪便来铺设堆肥后,确实让沙地长出了一些野草,开辟了一百多亩牧场。”
“至于辽泽北部的一些河曲,放火烧了之后,再堆土灰的话,开垦起来也方便多了。”
“满桂说、等解冻之后,每年大宁三卫应该能开垦十万亩左右的耕地。”
“这只是六万多人和七千耕牛的速度对吧?”
朱由检打断,而曹化淳也点了点头表示确实如此。
“既然这样、就加大人力、把山西养济院的人,也都调往大宁三卫。”朱由检说完,还看向陆文昭道:
“让南镇抚司查一查,我大明朝到底还有多少懒汉赖在养济院,既然吃了朝廷这么多年的养济米,帮朝廷开垦就当为他们谋生,为朝廷报恩了。”“是!”
陆文昭应下。
“行了、你去办事去吧。”朱由检端起了旁边的贡茶,而陆文昭见状也起身行礼,随后离开了勖勤宫。
至于曹化淳,他则是让人把朱由检的安排都编撰成文册,随后带着文册前往了养心殿。 朱由校见到文册内容的时候,倒是没有说什么,只是抱怨了一句朱由检既然在朝中,帮他多监国一两日又何妨。 对此、曹化淳和魏忠贤、王体乾三人汗颜。 天子权柄,这两兄弟让来让去的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