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安这一声吼,原本想要同苏笙说话的孩子都吓了一跳,不敢作声,乖乖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元朗和玉儿没有动,两个人分别霸占了桌子的一面。
元朗单手托腮抵在桌子上。
玉儿双手托腮抵在桌子上。
两人都没把周宁安的话放在眼底,等着苏笙给他们讲私塾上的趣事。
简直太放肆了!
周宁安眼中怒意滔天。
瞪向不知死活的两个人,这才发现,此时围在苏笙身边的两个孩子不是这私塾的老学生。
新来的?
元朗道:“苏笙哥哥,你再教我一些,我第一次上私塾,有点紧张。”
玉儿也跟着道:“苏笙哥哥,你也多教我们一些,我和元朗哥哥在杏花村里的时候没学过这些,怕丢人。”
所以,这两个新来的孩子,是村里来的了?
哼,苏笙这样的人,也只配村里的人同他玩。
在周宁安的心底,很是嫌弃、讨厌村里人。
他见识过,有些村民为了将猎物卖给自家的酒楼七里香,甚至跪下来磕头祈求的穷酸样。
没有一点尊严。
周老板教过他,少时若是不努力,日后就会像村里人一样,没有出息。
他冷笑了一声,上前一步,立在元朗和玉儿的面前,看向他们,道:“怕丢人?你们两个从村里来的,本来就丢人!”
这话明显是针对自己的,元朗有些不服气。
“你说,我们村里来的怎么就丢人了。”
周宁安目中无人的姿态,鼻孔都快朝天了,“连字都不认识几个,还不够丢人?!”
这话元朗无法反驳,因为他确实认不得几个字,现在通过娘教的,他也就学会了几百个。
跟爹娘比起来差远了。
看见元朗自知比不过的样子,周宁安更是高兴,“我就说吧,乡下来的土包子,不认识字。”
他就不同,现在已经认识一百个字了。
“谁说我不认识字了,只是认识的不多而已。”元朗气急,吼道。
装!
在周宁安看来,元朗就是死要面子,明明不会还偏要逞强。
上课的时间到了,周宁安的目光看见孔先生过来,冲着元朗挑衅道:“行,你认识是吧,一会先生上课,会教我们识字,我们就看谁认识的多。”
“比就比!”
虽然自己认识的字才几百个,但是娘亲说过,他还小,认识这么多字很不错了。
连娘都夸自己,他不一定就比面前这个目中无人的小子差。
元朗决定应战。
即便最后输了又怎样。
他不如别人,那他就要认!
“挺有骨气的,竟然是比,输了总要有点惩罚,你要是输了,就跪下来给我磕三个头,说自己这个乡巴佬不如我。”
“好,要是你输了,你也跪下来给我磕三个头,跟我道歉。”
周宁安冷笑,“我怎么可能会输!”
其他学生见元朗想要同周宁安比,皆是摇了摇头。
“周宁安是私塾最聪明的学生,这个乡下来的太不知死活。”
“他竟然觉得自己能赢周宁安,怕不是个傻子。”
……
连苏笙都觉得,元朗赢不了,“周宁安,元朗——”他想要取消比赛。
元朗硬气的声音道:“你如何就认定自己会赢,你若是输了,也必须给我磕头!”娘亲说过,再厉害的人,也有输的时候,输赢乃兵家常事,赢了不必张狂,输了也不必气馁。
孔先生已经来到课堂了。
周宁安看傻子一样的表情看着元朗:“好,我要是输了,我不仅给你磕头,还给跟你一起来的这个娘娘腔磕头。”
玉儿:……
其实,兰姨娘给她买了花裙子,可是娘亲说过,上私塾是去学习的,简单一点,现在她这身同元朗相似的打扮比较好。
上课时间开始。
周宁安一直等着,等着识字的环节,到时一定让乡下人知道,他们的笨脑袋,不适合读书了。
不多时,到了孔先生上课的识字环节。
孔先生每次教学生识字时,都会先询问学生,这个字是否有学生已经知道了。
他拿出一张纸,纸上写着一个字。
有学生认识吗?
“是霜字。”周宁安抢答,很是沾沾自喜。
孔先生表扬道:“周宁安说得对。”
元朗道:“这是霜字,我也会。”疑是地上霜,娘亲教过的诗中就有这一句。
本以为是村里来的憨包子。
没想到还会耍赖。
周宁安语气不悦,“村里来的傻子,就知道逞能。”
“我真的知道!”元朗很是生气,他就是比周宁安回答慢了。
周宁安盛气凌人,道:“乡下人,不会就是不会,别不承认!”
孔先生头有些疼。
在他看来,元朗确实是由于周宁安读出这个字之后才回答自己也是认识的。
但是,也不能百分百确定元朗确实不会。
“周宁安,你这知道这‘霜’字是何意?”
会念这个字就不错了,自己哪知道意义。
周宁安摇了摇头。
“我知道,霜,天冷时出现,就像白色的雪花一样,却也不是雪花,在二十四节气中,有霜降一词,表明天气要变冷了。”
孔先生愣住了。
见先生不说话,周宁安笑道:“胡说八道,你看先生都被你气的不说话了。”
鼓掌的声音传来。
“元朗,回答的很不错。”孔先生没想到,一个这么小的孩子,竟然知道这些,二十四节气他还未讲,他就已经知道了。
是个好苗子。
俞大夫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孔先生亟不可待地拿起了另一张纸。
“这张纸上的字,我也认识,我还知道他的意义,周宁安你知道吗?”方才元朗观察到了周宁安的眼神,周宁安该是不会这个字。
故意呛他。
周宁安依然将头抬得老高,“我不知道,你确定你知道?”
孔先生很是看好元朗,道:“那元朗告诉先生,这是什么字?”
“这个字读‘鹜’,是一种鸟。”
孔先生很是惊讶,这个字,笔画复杂,很难让人记得。
元朗这么小的年龄,是如何知道的。
他忍不住在课堂上询问元朗原因。
元朗道:“因为娘教了我一首很棒的诗,”他念叨了出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啪”的一声。
孔先生手中的课本,直接掉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