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中的一众人等,脸色不虞的看着两位阁老带着几位朝廷重臣走进来。皇帝脸色阴沉的问:“两位阁老,这个时辰并非议事之时,你们不顾规矩闯到后宫中来,有何要事?”
太后娘娘端正身体,满脸怒色的道:“两位阁老,年纪越大,越发连规矩都没有了?你们这样不管不顾的到哀家宫里来,是不将哀家放在眼里吗?今日,若你们不说出个理由来,我定要皇上治你们一个大不敬之罪!”
走在前面的两位阁老对视一眼,眼中异彩连连,高声对皇帝道:“皇上恕罪,太后娘娘恕罪。老臣此番前来,确实有要是要向皇上禀报!”
国舅爷脸色凝重:“难道是边境又传来战事?还是哪个地方有人谋反?”
姚阁老是个须发皆白的胖老头,他摇了摇头,语气十分轻快:“国舅爷误会了,我们要禀报的可是大喜事呢!”
他们刚刚进来的时候,看到了被侍卫拿住的秦明月安然无恙时,心中便松了一口气,幸好还来得及。
人群之后,一脸严肃的韩冰低着头,飞快的撇了一眼秦明月,也放下心来,幸好,不负所托。
姚阁老笑着道:“皇上大喜,太后娘娘大喜!我大燕朝大喜!”
听到两位阁老这样说,殿中的几个人脸色都缓和下来,但皇后娘娘却面无喜色,责问道:“不知是何喜事,如此迫不及待?让两位阁老擅闯内宫?若是惊扰了后宫女眷,你们可担待得起?”
处置秦明月的事一再被打断,皇后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她想立即处置了秦明月,不愿意再节外生枝。
皇后娘娘的一番话,让几个朝臣脸上露出几分不喜之色,他们关心的是全天下的大事,皇后却只在意一些细枝末节。
皇后对皇上说:“陛下,既然诸位大臣有要事相商,不如我先退下,后宫中尚有事要处理,臣妾就不便在此打搅。”
皇帝对着皇后轻轻点点头,皇后扶着宫女的手便要离开,她身边的大宫女走到对侍卫跟前,小声道:“还不快将这罪人押解下去,让皇后娘娘处置?”
几个御前侍卫带着秦明月就要往外走,却被姚阁老拦住:“且慢!皇上,皇后娘娘,我们要禀报的事与这位秦才人有莫大的关系,可否先让她留下?”
皇后脸色一变,呵斥道:“荒谬!她一个后宫中的小小才人,什么喜事能与她有关?能让几位朝廷重臣对她另眼相看?秦才人她违抗圣旨,不敬皇上和太后娘娘,大放厥词,这样的人如何留下?”
汪阁老道:“皇后娘娘息怒,要处置秦才人,也不在这一时半会儿,不如先听我们说完之后,再定她罪责如何?”
皇后娘娘继续道:“不行!先祖曾经留下训示,后宫不得干政!这秦才人长了一张狐媚的脸,专会魅惑男人,难道几位,也被她魅惑了不成?”
此言一出,皇帝和国舅爷都皱起了眉头,皇后这番话可是大大不妥。
两位阁老和他们后面的朝臣齐齐跪下:“皇后娘娘言重了,我等从不出入宫廷,此次也是事情紧急,才贸然闯入,与后宫中人并无瓜葛,还请皇后娘娘明鉴,请皇帝陛下明鉴。”
皇帝摆摆手,让他们起来:“好了,秦才人就暂时留在这里,我倒想听听,这位神通广大的秦才人,又做了何事?”
他柔声对皇后道:“皇后身体不适,就先回宫休息吧!”
皇后心又不甘,也只能退下,却留下两个机灵的宫女打探消息。皇后走后,皇帝这才道:“两位阁老现在可以说了吧,究竟有何喜事?”
两位阁老侧开身,身后两个官员捧了两个竹篮上前,那竹篮里,一个装着圆圆的褐色的东西,一个装着金灿灿的棒状物。
汪阁老笑着的:“皇上请看,这两物是新近发现的植物种子。”
皇帝、太后和国舅,纷纷上前拿起两种植物看了看,有些不明所以。
姚阁老道:“我们已经试过,这两种植物的果实,都是可以食用的,对人的身体大有裨益,而且,两种植物,不需要肥沃的土地,在贫瘠之地也可种植!”
他的话刚刚说完,皇帝和国舅就已经愣住了,不可置信的将东西拿起来看了又看。
不错,这两种东西,正是玉米和土豆。秦明月来到这里之后,发现大燕朝,能吃的东西实在匮乏,恰好自己又有了地,便从空间里拿出土豆和玉米种了下去。此时应该正是收获的季节。
国舅怀疑的道:“真的可以吃?这东西一看就是金贵之物,恐怕种植不易吧?”
姚阁老满脸笑意,摸着胡子,看向秦明月:“这个,就要问问秦才人了!”
皇帝、国舅和太后娘娘脸色有几分僵硬,他们刚刚才要杀了这人,转眼,就不得不有求与她。
秦明月得意的露出笑容,朝姚阁老点点头,没有说话。
皇帝若有所思的看向秦明月:“秦才人,姚阁老问话为何不答?”
秦明月用力挣开侍卫的手,撇撇嘴道:“皇上刚才让我不要说话!我可不敢违抗圣旨呢!”
皇帝气极反笑:“你这是有恃无恐,恃宠生骄啊!朕准你说话!”
秦明月这才对姚阁老道:“这两种东西,是我在冷宫的角落里发现的。我在冷宫缺衣少食的,只好自己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弄点吃的出来!“
她说到这里,皇帝似笑非笑的撇了她一眼,没有吃的?那她从御膳房拿走的那些是什么?真是谎话连篇!
秦明月继续道:”我只想着试试看,就将它们随便丢在土里,没想到竟然长得这么好,还能吃!我把圆圆的这个东西叫做土豆,只因它很像土里长出来的豆子。至于这个,我给它起名叫玉米,它们随便丢在什么地方,都很好成活,不挑的。”
姚阁老和汪阁老几位朝臣,都齐齐点头,秦才人起的这个名字很是不错,只是大家都不太相信,这两种东西随便丢在哪里便可以成活,想要种出好的收成,肯定是需要一些诀窍的。
不过,只要亲自去看看,那就知道了。
姚阁老笑眯眯的道:“皇上,不如,请皇上移步,我们亲自去看看!”
皇上、太后、国舅和一众朝臣来到秦明月曾经居住的冷宫,在院子的看到了一大片的玉米和土豆。
皇帝此前也看到过这些植物,只不过,他一直以为,这些东西是杂草,便没有理会,想不到,他竟然看走了眼,这些杂草一样的东西,竟然是宝!
皇帝一声令下,准备好的太监们,一拥而上收割玉米,剥去皮,小心翼翼的放进筐中,一筐一筐的饱满的玉米,抬出来放在空地上,几位朝臣的目光都变得有些火热。
工部的人已经量过了,种植玉米的面积不足一亩,可这源源不断抬出来的箩筐都被装得满满当当,收获可谓十分丰富。
玉米全部收获之后,工部的人将所有的玉米过秤,负责记录汇总的工部官员,到最后,手都在发抖,他的声音打着颤道:“启……启禀皇上,亩产,亩产足有652公斤!”
他的数字一报出,不仅是皇帝,所有的人都有几分不可置信,看了那些箩筐,他们想过会收获不凡,没想到竟然这么多,不由得上前一步,想要听得更清楚些。
皇帝愣住了:“652公斤?”
那官员道:“没错,皇上,是652斤!”
户部尚书激动的满脸通红:“大喜,大喜啊!皇上,我大燕朝还从来没出现过如此高产的作物。天佑我大燕,天佑我大燕啊!”
两位阁老摸着胡子哈哈大笑,其他的朝臣脸上也是满脸的喜色。他们听人说着东西高产的时候,并不十分相信,现在,亲眼所见,才知,那人所言不虚。
汪阁老道:“要是我们将这玉米的种植,在大燕推广开来,大燕境内将再无饿孚了!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呀!”
其他的朝臣也纷纷向皇帝道喜,在他执政期间,能出这样的大事,是百姓之福,更是皇帝之喜。
大燕朝主要的作物,是水稻和高粱,小麦和小米,遇上风调雨顺的年份,辛辛苦苦一整年,一家人还能填饱肚子,稍有盈余。可若遇上雨水不好的年份,农民门只能勒紧裤腰带,勉强过活。
现在,发现了如此高产的作物,在大燕境内将这些作物推广开的话,大燕朝的国力强盛,指日可待。
皇帝脸上终于露出喜色:“不错,这确实是大喜事,两位阁老,首先发现此物,功不可没!这才是我大燕朝之福,是大燕百姓之福!”
户部尚书催促道:“皇上,不如我们看看,那个叫土豆的?”
众人以为他们会很淡定,然而听到挖土豆的太监们说箩筐不够的时候,还是大吃了一惊。没想到土豆的产量竟然比玉米还高。装满了那么多的箩筐!
众多的官员都伸长脖子,听着过秤的官员报数,最后一箩筐称完之后,皇帝和官员们都沉默了。
亩产已经达到了800多公斤!这是什么概念!大燕朝最通农事的老农,辛苦伺候一年庄稼,最好的一个年头,能达到200多公斤都是不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