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进行了顶替仪式,但是顾辞的实力并没有被削弱。毕竟,他之前失去的寿元也没有因为潘谦的顶替而回来。哪怕他将影子留在了鬼屋管事,封印了自己绝大多数的能力,单凭蛮力,他也能横扫很多鬼。而最重要的是,他和这些棋子之间是有感应的。因为他就是一枚棋子。不过,他并不是酆都大帝一开始挑选的棋子。原本的红车,被那些背叛了酆都大帝,投靠了地藏菩萨的原地府高官,镇压得失去了原本的实力,已经不算是一枚完整的棋子了。就像慕珂手中的那枚红炮,也是不完整的。想要恢复,得用点别的办法。例如,放在地府的宫殿里面供奉着,例如有人献上自己的阴德……例如有人或者有鬼主动与棋子融合。顾辞选的就是最后一种,他主动与“红车”融合了。他不是没有别的办法。别的办法还有很多,只不过可能得花点时间。而他选择直接融合,不是懒不是急,只是想这样子。原本的“红车”最后一次转世是一个外科医生,他救了无数人后,操劳过度离世。所以,顾辞和这颗棋子融合后,获得了这个外科医生死后诞生的能力,也就是那个带着审判效果的病历单。顾辞停在了一处古宅外。古宅的牌匾被砸得稀碎,依稀可以看出是鸥宅两个字,门外高高悬挂着两个没有蜡烛的白纸灯笼,灯笼上写着大大的“死”字。门上的大锁早就不知所踪,风吹得门吱呀吱呀响。顾辞径直推开了古宅大门。古宅的中间是一口荒废,长满杂草的水井,而水井上放着一具红木棺材。棺材正在不断震动,仿佛里面有鬼要爬出来。就在此刻,古宅的大门突然关上。正常人这个时候通常会选择回头,于是他们会错过棺材中女鬼爬出来的画面。当然,错过并没有什么不好的。毕竟女鬼爬棺,又不是美人出浴,没啥好看的。尤其是这女鬼还是一个穿着寿衣的老妇。老妇的脸被涂红,但是嘴唇却是煞白,与正常的入殓妆容截然相反。不仅仅如此,老妇不是用脚走路,而是用手支撑着身体。老妇的速度奇快无比,几乎是眨眼间就到了顾辞面前。顾辞皱了皱眉,后退一步。他知晓老妇的致命弱点就是那口棺材,不,准确的说,是棺材下面,水井中,那具泡发的尸体。但是,他不愿意去再次伤害这对可怜的母子。顾辞会退让,但老妇却不会。只听她嘶吼一声,寿衣的纽扣一个个解开,露出老人干瘪发黑的尸体。古怪的是,老人的身上遍布各种符文。伴随着符文的浮出,老人的肢体扭曲的更加厉害,速度也更快。顾辞再次退让。他脚上的鞋子是一件史诗级道具,可以增加敏捷。只是,随着老人身上符文的增多,她的速度也在以一种极度恐怖的程度暴增,按照这种趋势,顾辞被追上只是迟早的问题。月光之下,古宅的大部分区域都藏于阴暗,而此刻,那些阴影不断蠕动起来,仿佛要活了过来一般。突然,井中传来一声嘶吼。老人倒过来的脸上浮现喜悦和痛苦混合的神情。她毫不犹豫的放弃攻击顾辞,朝着井边扑去。“别去。”
那些阴影仿佛听到了顾辞的话,化为漆黑的绳索捆住了老人的四肢。而井上的棺材再度开始摇晃了,这次不是女鬼爬棺了,而是井中的男鬼要打破棺材上的封印,离开水井。“没办法了。”
顾辞有点无奈。他摘下手套,拿出小刀划破自己的指尖。他的指尖血滴落,黑暗似乎都沸腾了起来,部分阴影甚至化为了小兽模样,冲过来,接下那滴血。“将符文吞掉,我给你们更多的血。”
他说着,却已经包上了创可贴。而那些阴影化成的小兽体积膨大了数倍,朝着老人屁颠屁颠的跑去。小兽们直接形成兽堆,将老人团团围住。从远处看,只能看到一个黑色的小山,再也看不到老人半分。老人凄厉的惨叫不断传来,而棺材的震动更加剧烈了,似乎下一刻,就会被震碎。“还不是时候。”
伴随着棺材的这句话,水井旁边的枯草突然开始疯长,从棺材和水井之间的缝隙钻入。伴随着枯草的钻入,棺材的震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这些手段都无法真正伤害到老人和井中男鬼。不过,顾辞的目的也不是伤害他们,他要做的只是在井中男鬼出来之前,将老人身上的那个道士留下的符文吞掉而已。棺材女鬼和井中男鬼是一对母子。前几年旱灾,地里颗粒无收,老人将吃的都给了年幼的儿子,自己却被活生生饿死。她死亡后的第二天,天空下起了暴雨。意味着旱灾的结束。后来,儿子长大,娶了一个媳妇。他带领着新妇祭拜母亲时,穿着寿衣的老人从棺材中爬了出来。媳妇畏惧老人,逃回了娘家。丈夫也有些害怕老人,但这毕竟是自己的母亲,所以还是将其带回了家,好生招待。只是老人不再喝水不再吃饭,除了不畏惧阳光外,和传说中的鬼怪没有任何区别。妻子得知此事后,写信告知丈夫,如果老人留在家中,她就绝对不回来。一边是新婚妻子,一边是为了救自己而饿死的老母,丈夫权衡再三,还是写信告知妻子,愿意和她和平离婚,希望她早日寻得良家,作为补偿,彩礼他不要求退还,借给她们家的房子也不再收回。结果,妻子居然带了道士上门,说丈夫被鬼迷了心窍,要做法事驱鬼。丈夫不同意。道士却说,老人如果不超度,旱灾就会再次来临。丈夫想想自从母亲回来后,的确是滴雨不下,无奈同意了道士的提议,并且请求道士,让老人体面的离开。道士同意了。但是超度过程却过于残酷,居然要将老人双手双脚束缚,倒挂在房梁上,头部还要打入九个深洞,灌入铅水,嘴中要灌入水银,再以一块红玉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