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画廊(1 / 1)

王静怡特意去告知一声,并辞行。毓和看着眼前柔柔弱弱的青年,如同看着一块璞玉。京都夸赞王静怡决断大事,有良将之才,一番交道,果然不错。然玉不琢不成器,谋识稍差,未能博通古今,殊为憾事。王静怡身穿男装,相貌清秀俊朗,身形颀长挺拔,言语谦和爽朗,举止敦文儒雅。君子温润如玉,佳人绮丽似梦,雌雄同体,刚柔并济,想必就是说这样的人。安静地伫足窗前,像一株飒爽敛炼的寒梅,在凄风苦寒之中,傲世而独立,淡而无味,素而无艳,屏息凝神,细细嗅之,却又清香盈溢。唯有谈论起智计时,柔和的眼神中,一闪而过的敏锐,机警,方能让人感觉到她温婉娴静的外表下,隐藏着超乎常人的沉毅彪悍。毓和站起身来,在书架中挑出一本,交给她,语重心长道:贤侄啊,为将者,不知古今兴衰之事,不过匹夫之勇,不足为谋也。王静怡恭敬地接过书一看,是《鬼谷天机》,连忙拜谢。毓和出生在港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京都念书,除了在私塾一对一的专培中,接受中式传统文化的熏陶,还须接受国家的普及知识教育。在中央直属机关子弟小学——育英学校读小学,与刘少奇、任弼时的子女先后是同学。中学考到北京八中,与陈毅的儿子是同学。65年中学毕业,就直接被分配到155中教书,吴中冠的大儿子是他的同事。上世纪80年代初,回到港都开一休画廊。那时京都老字号荣宝斋,只卖水墨画,书法。只是画店,还不算是画廊,采取“以物换物”的原始方式,进行交易。齐白石等老先生们拿画搁店里,他们就给先生点儿纸、笔。画作就放在店里代卖,卖了才给钱。吴中冠他们在那儿卖画,给一刀宣纸,给点儿笔、墨,都是那个状况。到80年代后期,给钱,给稿费,都很便宜,几十块钱到几百块钱不等,老先生们的画,便这样三文不值二文地,超便宜的,都收到他们手里,积攒了起来。文化人清高,不屑于谈钱,不懂真行情,想变现换钱,只有依靠店家。明知吃亏,这便宜不给占,还真就行不通。商人开店,当然是图利润,扯情怀,攀感情,都是幌子。经商的,贼精,掐住缺点,把控心思,就把画家,拿捏得死死的。东海的集古斋,早期收岭南派的画,也是以这个模式操作。卖油画?有,王府井有一间,京都画店。可是那时,只是卖给游客的纪念品而已。王静怡问:游客纪念品又是怎么一跃而起,登上拍卖的大雅之堂?87年,港都艺术中心为吴老举办艺术回顾展,收藏家、艺评家、传媒俱是击节赞赏。一片好评下,大家对吴老的画作很是渴求。回顾展的空前成功,令代理吴老画作的毓和有信心一展拳脚,于89年和画廊「万玉堂」合作,举办「吴中冠- 万紫千红」销售展,卖个满堂红。英雄造时势,同年,毓和带着吴中冠的油画,推开了拍卖行的大门。那时港都拍卖,是佳士得和苏富比的天下。毓和带着吴中冠的油画,到其中一间叩门,对方不接受。于是又跑到另一间,说吴中冠的水墨画卖得不错,可以尝试不归类画种,改以画家分类,拿了一张很小的吴老画作《庭院小景》。这是第一幅透过拍卖售出的中国油画,如此小的尺幅,当年卖了几十万,惊人。当时还有一位西方藏家,拿出了一幅吴中冠的黄山油画。所以那场拍卖,一共有两幅中国油画。那次拍卖以前,两大拍卖行只有一本中国画图录 - 水墨。那次拍卖以后,图录由一变二 - 一本水墨,一本油画。港都第一代画廊,几乎都是上世纪 80 年代开办的。最早的本地画廊有汉雅轩,艺倡画廊,万玉堂,且都以国外的经营模式为主,以做外国人的生意为主。从根本上说,画廊的概念,就是外国产物,画廊是有代理画家,有合同、契约,以及一系列的推广,宣传,都是外国人带过来的模式。楼梯街附近还没有兰桂坊,外国人很爱聚会。一有画展开幕,他们就来开酒会,好不热闹。天时地利安定,也造就了港都画廊事业大发展。当时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华侨,难以进入大陆,内地艺术品也难以出口,港都成了购买艺术品的集中地。商人的嗅觉最灵敏,行动最快捷,那时佳士得和苏富比也跟着来这儿做拍卖。刚开始时,他们做拍卖,就是一小本薄册子,现在是一箱箱的古董,寄过来,市场需求什么,就拍卖什么。经济好、股票好,当有人在资本市场赢到钱,自然舍得买东西,买艺术品。艺术市场永远是僵而不死的,最顶级有钱的人和收藏家,市况再弱,行情再衰,对他们的打击只是冰山一角,身家多一个,零少一个零,对他们而言没有意义,反而是拿下超级精品的黄金机会。他们会趁货价低迷,逆市进场,寻求捡便宜货的时机。上世纪80 年代岭南画派,在市场很流行,因为当时港都人均收入高,现在港都仍然富有,加上东海地区经济也富有,所以岭南画派作品需求仍然稳定。比较而言,80年代叫价不菲的台湾艺术家作品,近十年来价格只能直线发展。但毓和并没有失去信心,近年他观察到收藏界涌现了一批年轻新力军。近年多了负笈海外、高薪、拥有专业背景的年轻藏家投入市场,这是很健康的现象,他们选择收藏品也很有自己一套主见,且拥有强大的购买力。他往回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收藏界集中医生、律师、商人等富裕阶层,现在这个饼正不断的扩大,收藏这玩意已经变得丰俭由人。毓和现在经营画廊,还是要策划做画展,几十年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所做的画展都能卖,但赚钱不够维持画廊的基本开支,所以维持下去还要靠参与一些拍卖会卖藏品,都是吃老本,手头的藏品,都是几十年前留下的吴冠中、齐白石、李可染等等,这些大师级艺术家的画。画廊必须抓住几位好的画家,要是真能抓得住,几位有潜力的,推而广之,就能生存。好画家,等于是硬通货,只要有作品出售,肯定有人接,这种画家要有三两个就能维持。这样的画家,不仅人品好,也讲契约精神,画廊就能够运营。有好几次毁誉参半,都是内地画家缺乏诚信,没有契约精神,搞得我狼狈。我都是开荒牛,老实本分地挣这份钱,养活那么多人,还交画展场租。画廊唯一的出路,就是变收藏家,不断地留一些好的艺术品,出一些次之的艺术品。外国做画廊,都有经验,很聪明,对艺术家的画,有一家买断的,也有几家存货的,但要真不存货,画廊做到关门,就是白做了。有一个山东画廊主,找我要吴中冠的画,说要加钱买。我说,卖完了,画不是我的,跟我说没用。正好旁边有一个姐妹跟我说,她买了,她有三张。画廊主立刻把飞机票退了,跟着磨人家,真是磨了一张,加三倍买的。那个姐妹卖了以后说,方先生,你猜我多少钱卖的?我是几万块钱卖给她的,她20万卖。她说,我得给你红包。给了两万块钱红包给我。王静怡鬼魅一笑:对脾气!有些钱,有些人的钱,哪怕摆在面前,一旦触犯原则,我宁愿不挣。毓和说:首先是文人,其次是商人。若是什么钱都赚,跟走私商有什么区别?王静怡说:有些人评议我“书生气、不现实、不懂事、没能力。读那么多书,还是混不到好工作,酒桌上连敬酒都不会,真的是脑子不灵光耶”。毓和说: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嘛,不解释,不辩驳,不低头,他可以自欺,但欺骗不了世人。王静怡说:设圈套,掘陷阱,抢夺到了一些名利,未必是一种胜利、快乐,可能会是一种精神负担。毓和说:让自己身心疲惫,惶惶不可终日,所以秃顶,未老先衰,哈哈。王静怡说:有些事,真的不能做,天道有轮回,神灵饶过谁?风物长宜放眼看,一笑了之,冷眼旁观就行。毓和说:人道变坏,就从文人被打压开始。但以后做事,就要懂得进退,懂得适可而止,要懂得忍耐等待,一定要坚守正道,惕厉戒惧,不失常节,心怀谦卑,就不会有事。王静怡说:鱼化成龙,云积成雨,不是说下就下,不能操之过急,要懂得尽人事,听天命。毓和说:世道又不傻,投机取巧瞒得了一时,瞒不过一世,好不长久!王静怡说:有那么多,不辱使命,为国争光,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不急,我不急,真不急!毓和说:为大众利益而讼,乃合理之讼,是公正之讼,虽好事多磨,但终吉。王静怡说:不仅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且可以使纠纷就此消除在萌芽状态,大事化小地得以妥善解决。毓和说:很多人认为你背后,肯定有高人点拨,但高人从未露过面。王静怡说:儒家文化讲究化解,讲究良心,讲究分享和成全他人,凡事留有余地,山水总会相逢。眼下时局不稳,人心惶恐,渣滓浮现,流痞横行,大家对此类事情采用了听之任之的态度,各自找出路。收藏家的古董要马上进行出售,但拍卖行只给社会高端人士服务,想私下交易,但如今市场上,已经是一种古董供大于求的情况。这些古董,因为捐不出去、传不下去、送不出去,已经是无人问津。就拿他身边的例子来说,经常会碰到一些朋友来问古董价值、真假问题,及儿女因古董争夺问题,家庭产生矛盾,最后闹得鸡犬不宁,但更多的却是古董儿女不要,父辈花费几十万元、几百万元搞收藏,结果子孙根本不要,这也会因此发生一系列家庭矛盾。王静怡说:子女不要古董,这些古董不保护好,就会造成大量流失国外,正如明清古董家具一般,导致中国人以后只能去国外买古董。毓和说:现阶段,对于古董市场,需要进行严厉的调控和规范,务必留下这些古董!王静怡说:我知了,会知会。毓和说:这灰蒙蒙的天,真不舒服。王静怡说:心向光明,会有云开日出的时刻。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为何而来 万般皆梦 裴爷,夫人重生后又来催嫁 荼授柏評果 七零军婚:娇娇军医一哭,他疯魔了 休妻另娶?她手撕战神王爷 神医肥妻:战神王爷乖乖受宠 婚迷不醒:男神宠妻成瘾 七零小俏媳:宠夫搞钱两不误 冷冰冰王爷在她坟前一夜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