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321章 陛下,真的没钱了

第321章 陛下,真的没钱了(1 / 1)

姚广孝几乎立马反应过来,斩钉截铁的道:“太子不要听信谣言,朱高煦狡诈多谋,阴毒无耻,这是他挑拨离间,陛下怎么会说出这种话。”

袁珙也赶紧道:“陛下如果说这种话,岂会立你为太子,瞻基为皇太孙?”

太子瞪着他们,心中似乎有个声音在怒吼,他从来都喜欢高煦,可能巴不得俺死了才好,如今朝廷到处大败,他肯定后悔立俺为太子了。  姚广孝见他不说话,立马又道:“贫僧可以发誓,陛下从没说过这话,太子殿下,咱们现在,要和当年在北平那般,齐心协力才是。”

袁珙立马跟随:“对,微臣也敢发誓,若这事真的,全家不得好死---”  轰,袁珙说完,就隐隐感觉好像天空打了个雷。  他恍然回过神来,自己儿子都死光了,莫名的一阵鸡皮尴尬在他身上涌起,他心虚的抬头看看姚广孝,发现姚广孝好像也有点心虚。  两人突然发了这个誓,又突然后悔了。  朱高炽见两人发誓,表情稍微好看了点。  他苦笑看着两人,长叹道:“俺有时是说真的,如果能让出太子之位,平定战火,俺真的愿意。”

姚广孝和袁珙对视一眼,没有说话,但心中都在想,现在一切,都晚了。  两人之前挺看好太子的,也很支持他,但今天太子的一番话,让两人相当不满。  太子经不起重大的挫折,这并不是好事。  三人在边上说话时,首辅解缙闷闷不乐的独自站在远处,表情似乎也不太好。  前年朱棣决定伐安南,解缙和历史上一样,表态反对,然后朱棣也和历史上一样,在征伐安南成功之后,开始疏远解缙。  这朱棣也是个人才,征伐安南成功之前,还是到处夸奖解缙,估计是怕打安南会失败,到时就证明解缙是对的。  今年平定安南后,朱棣龙颜大悦,证明了自己才是对的,然后一改常态,开始疏远解缙。  永乐四年三月,(1406年3月20日),明成祖到太学祭奠孔子,解缙等人随侍,朱棣命解缙等人分祭十哲两庑,并赐杨士奇等人二品金织罗衣各一袭,唯独没有解缙的。  原历史这会朱棣还没平定安南,所以有解缙的份,等平定安南后,才没给解缙。  这二品大员们都有金织罗衣,解缙没有,那是相当没有面子的。  关键是朝臣们看到了皇帝对解缙的态度,于是大伙下意识都和解缙保持距离。  当然,解缙这人向来比较自以为是,也不宵与其他人有多交往。  没多久,汉王反了,朱棣让解缙当廷读檄文,解缙要是聪明点,看到檄文肯定要找个借口不读,然后贬损朱高煦一番,多半还能挽回点在朱棣心中的印象分。  结果这二货照本宣读,差点把朱棣气的脑溢血。  之后朱棣又让其写个檄文,贬损朱高煦,一定要超过朱高煦的檄文,要比朱高煦的长,解缙直接表示写不出更长的,历史上檄文也没这么长的,又把朱棣给气的半死。  至此,解缙算是被打入冷宫了。  本来按原历史发展,解缙可能很快被贬到京城外面,但现在朝廷正在平叛,所以朱棣也没兴趣动他。  此时解缙正站在原地,回忆自己最近没做错什么事呀,为啥皇帝好像不喜欢自己了?  他正在琢磨自己,边上突然闪出个身影。  解缙扭头看去,原来是黄淮。  永乐二年,两人同时被任命为会试考试官,在那段时间,关系算是不错。  黄淮轻轻拍了拍他,示意到后面点,离人群远点,好像有私密话要说。  这要搁以前,解缙多半当面喷他,你爱说不说,老子就站这。  不过最近他受了一些挫折,估计也有点反省,他犹豫了下,往后退了几步。  两人走到远离人群的角落。  “陛下可能要迁都。”

黄淮小声道。  “。。”

解缙愣了下,一时不明白黄淮什么意思。  黄淮又道:“若有人提起,你可不要反对了。”

解缙这人脑子就是和其他人不一样,他听完后,果断问:“北平皇城还在修建中,陛下怎么可能这么快决定迁都?”

黄淮像看白痴一样看着解缙,这人才华是有的,政制知商真是负数。  他低头小声道:“朝廷在三省皆是大败,陛下可能想回北平。”

朱棣大概觉的南京不安全,叛军已经进入湖广,并占据四川,加上福建也在叛军手上,叛军已经随时可以从几个方向攻向南京。  但朱棣不可能现在就逃向北平啊,所以他得找个借口,比如迁都。  解缙大声道:“朝廷虽然在三省败了,但还有百万大军,陛下怎么会迁都?”

刷,远处很多官员看过来,一个个竖起耳朵。  得了,你个傻子二货,黄淮本来看着自己在和他当考官时,合作的还算不错,好心提醒下,没想到解缙就是个二货。  他当下不再出声,后退几步,远离了解缙。  不多时,皇城宫门开了,众大臣按顺序来到奉天门。  等文武大臣们按位置站好,侯显高声喝道,陛下驾到。  朱棣阴沉着脸来到现场,群臣先跪下三呼万岁,一套流程走下来后,又纷纷起身。  侯显这时又叫,有本启奏,无事退朝。  他话音刚落,杨士奇站了出来,臣有本奏。  朱棣装模作样的问,你说。  杨士奇道北平是龙兴之地,距离边关长城极近,朝廷可以有效的调动和管理边军,抵抗外敌,且天子守国门,可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  至于这个危机是指蒙元残余势力,还是朱高煦,那就不明说了。  杨士奇开口之后,杨荣,胡俨等纷纷表态赞同。  但各部尚书大部份都沉默不语。  朱棣上台后,亲近内阁成员,很多大事都与他们商量,反而六部尚书像个办事员,大伙自然不愿多说。  大殿里安静了片刻,朱棣也没有表态。  不一会,人群中有人站了出来:“朝廷正在用兵之际,而陛下肇建北京,焦劳圣虑,工大费繁,调度甚广,冗官蚕食,耗费国储,还请陛下三思。”

这话说的极为之重,刷,当时朱棣的脸就通红,他涨红脸瞪着眼睛看过去,恼羞成怒。  但是朱棣也没说什么,继续坐在当场。  众大臣纷纷扭头,我去,原来是邹缉。  邹缉在建文时为国子助教,朱棣登基后,擢升他为翰林院侍讲,然后进入东宫,成为太子身边的人,官职为东宫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同时署国子监事。  应该说,朱棣还是对他比较欣赏和赏识。  历史上邹缉患背疽,朱棣还特命中官派医生前往治疗,非常看重他。  没想到就是朱棣看中赏识的邹缉,居然说出这么重的话。  其实邹缉的意思是,朝廷正在用兵平叛,你还在大肆修建北平皇城,人家朱高煦都给天下的官员加饷啦。  最后这层意思有没有不知道,但现场诸多大臣里,肯定有很多人会这么想。  之前大伙都没敢说,因为朱棣这人不讲理,喜欢用强权来压制。  历史上反对迁都的臣工,朱棣要么革职,要么直接就杀了,毫不讲理,然后所有人都不敢反对。  现在邹缉起了个头,大伙见朱棣还是没哼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  工部尚书宋礼站了出来:“臣有本奏。”

“你说。”

朱棣不动声色吐出两个字,声音极重,明显看的出他很生气。  宋礼硬着头皮道,北平那地方,相比江南还是比较穷的,京师对物资的大量需求无法就近解决,必须依赖于大运河从江南转输。  身为工部尚书,宋礼说的很在谱子上。  你京师没有漕运有什么用?运转不起来啊,你还迁了那么多人过去。  原历史朱棣也极为重视,并于永乐八年,亲征回师后,下令开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  这工程极为浩大,又是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一直到永乐十三年才完工,从此北平所需物资可以通过相对经济地运输。  你看看,都是劳民伤财开通运河和迁都,人家隋炀帝皇帝没坐稳,就成了有名的昏君,朱棣坐稳了,就成了千古明君。  杨广那会开运河,真是弊在当代,利在千秋,朱棣纯属是为了京师的物资,自己享受而干的这事。  他要不迁都,你看他通不通河。  要说朱棣当然懂这个道理,没有运河,京师的物资运输成本会变的极大,可他等不及开通运河啊。  逆子朱高煦都要打过来了,得做好两手准备啊。  朱棣想了想,终于沉声道:“北平的事,从元年说到现在---”  他想说朕意已决,这事一定要干。  不料刚开口,下面有人嚷嚷道:“陛下,真的没钱了。”

众大臣回头再看,原来是户部尚书夏元吉。  夏元吉不顾朱棣黑黑的脸,站出来道:“陛下想干的事,臣举双手赞成,但现在真的没钱了,迁不了。”

他直接说迁不了,没钱。  嘶,朱棣倒吸口冷气,脸又黑又臭。  他上台后就没停止过花钱,先是在北平兴建皇宫,接着征伐安南,还把海盗的悬赏从几十万,提升到七百五十万。  他真当银子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原历史那陈祖义要不是正好被郑和抓到,明廷这七百五十万拿不出就搞笑丢人了。  朱棣忍住暴怒的冲动,沉声问:“户部还有多少银子?”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