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219章 广积粮,缓称王

第219章 广积粮,缓称王(1 / 1)

平安又问,你们这样每两个月可以跑一趟来回,一年要往云南送六次货?  杨立山道,也不是每个月都跑,汉王采购这些都是要花钱的,汉王也不是大财主,所以他们的三条五百料船,平时还要做生意。  主要是往日本、朝鲜,和江南等地跑,看风季,这边跑日本太远,只有顺风才去日本朝鲜,不然更多的是跑江南和福广。  具体跑什么,卖什么,杨立山也没向平安交代,毕竟说了他也不懂。  杨立山只说去年就跑了一趟日本,其余的时间都在大明境内,然后屯结货物,准备运往云南。  平安听到这里又是心中一动,汉王早知道自己要被封地云南了?去年汉王可没被封呢。  当天,平安全家上了其中一条五百料船,同时上船的,还有五六户工匠。  杨立山说这些都是铁匠和火器匠,将随平安一起,被送到云南,是他们在福广两地重金请来的。  三条大船带五条小船从长沙村出发,沿着官方水驿道一路往西。  路上畅通无阻,因为西南风,三天就到了广西南宁府。  南宁府是大明在广西的重要据点,这里的南宁卫也是参加了靖难大战,战后很多南宁卫所的兵士又回到南宁。  南宁卫上任都指挥使靳荣就在靖难后投靠了汉王朱高煦。  这天船队直接在南宁卫边上的建武驿停下,平安略有点紧张的看着岸边,岸边能清晰看到连锦的军营,大量南宁卫兵马就在左右两边。  建武驿对岸就是八尺寨司,还在盘查过往的商船。  “平将军下来吗?”

他身边的严琛突然问。  严琛是汉王心腹,一路随行,极为照顾和尊重平安。  平安很意外的道:“这里就下船?”

“我去拜见南宁卫指挥使杨四儿,顺便送点礼物。”

平安道,你们认识?  “家兄严强,以前是这里的副千户,靖难中随南宁卫战败,降了汉王。”

原来严琛是严强的弟弟,严琛跟着兄长严强在靖难中的真定之战降了朱高煦。  战后,很多南宁卫的兵马回到这里,严琛每次经过,都来要拜会杨四儿。  杨四儿当年是千户,和严强兄弟交好,是过命的交情。  严强真定战败时,就是掩护杨四儿先逃回真定城的。  平安再次动容,只感觉朱高煦好像无所不能,整个大明都是他到处安排的人。  果然,严琛还没下船,岸边有几个南宁卫的军将们纷纷挥手大叫,看起来很熟。  “我就不去了,在船上等你们。”

平安这级别远远超过指挥使,而且和杨四儿也不熟,况且他正在跑路,当然不愿意下去。  严琛估计也是随便问问,见他不愿去,便带着两亲兵拿了些礼物下了船。  大概等了两刻钟不到,严琛就回来了。  回来后严琛对平安道,南军卫很多兄弟都在骂皇帝。  原来南宁卫前前任指挥使安陆侯吴杰在靖难之后,一直闲置在家,也没被任用,吴杰估计也心灰意冷,想提前退仕,并向朝廷申请,让儿子吴璟乞嗣,朱棣不准。  南宁卫很多兄弟都是吴杰部下,吴杰在南宁卫是对大伙也极为照顾,所以兄弟们都为吴杰不忿。  原历史上,一直到弘治十八年才录复子孙世职千户。  吴杰的子孙世袭千户,比指挥使少低了好几级。  平安听着也不动声色,只是在想,朱高煦选的这条路,路上全是自己人,广东境内是李远,到了广西也有南宁卫,绝对是精心谋划过的。  以前他在战场上还有点瞧不起朱高煦,现在想想,感觉这朱高煦,比朱棣还可怕。  接着他们的船继续往西,很快来到田东县的平马驿。  这里是广西西面官方水驿道的最后一个点。  之后全是大山险路,只能靠马和人力。  这边还属于土司岑瑛管理,明军都没有人在这。  船还没到岸边,平安看到岸上聚集着好多马,骡和土人男女。  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土人,足足有数千人。  这边的马比较矮小,脚很短,也是利于行走山路,用来驼货。  严琛带着平安下船,对面有个黑乎乎的土人走过来,身边还跟着个汉人,应该是翻译。  严琛道:“这次我们给岑大人带来一千五百斤糖,一千五百斤盐,这样今年的盐糖和这次的费用都结了,另外,我家主人听闻岑大人又纳了小妾,再送十匹布,十匹绸,白银一千两。”

那土人应该能听懂部分,听到一半已经脸露喜色,汉人又翻译了一遍,土人大喜,咧着嘴道:“替我兄长多谢你们主人。”

他居然能说大明官话,但听起来怪怪的,要仔细听才能听懂。  严琛又道:“我们下次来,应该是在明年四月份左右,如果有提前或变动,会派人来通知。”

“行。”

双方言语不通,所以说话也不多,这土人最后双手一挥,立马四周的土人都动了起来,纷纷开始上船,帮他们卸货,然后装到马和驴背上。  平安还看到有很多女性土人,背上背着一个大大的娄框,她们把一些轻便的布绸直接往里一扔,背着就能走。  在岸边足足忙了近一个多时辰,所有物资被卸下后,他们有序的排成长队,开始往云南方向走去。  一路过去数百里,很多地方山路崎岖,大军不便通行,但在土人脚下,他们背着重物,也能如履平地。  严琛带着平安走最前面,跟着向导,还各自分到一匹土人的短脚马。  平安发现严琛身边有人一边走一边在画图,立马知道他们在记下行经的路线和山川地形。  此时他已经快对汉王五体投地。  ---------  永乐二年一月。  朱高煦来到广南府。  他是悄悄的过来,所以并没惊动当地知府和土官。  洪铮和孙城迎接了他,然后带着朱高煦一行,前往宝月关南岸二十里处。  这边是西洋江南侧最大的一片平原,中间有几座低山,原本当地土司会在这边平原里养马,朱高煦的人到了后,先霸占了,然后分出一片区域用来屯田,又准备在西南面的种甘蔗。  朱高煦到后,已经能看到江边现场多了很多建筑,治糖工厂已经盖的差不多。  沈济的徒弟王栎就在这里负责种甘蔗的事。  他已经娶妻生子,看起来也极为成熟,不再是当初被燕军灭门屠城的可怜少年。  王栎带着他们先看了看治糖工厂,然后一边向朱高煦解释他们的甘蔗地。  跟着朱高煦的盛庸奇怪的问:“乍没看到有甘蔗?”

王栎道:“现在大明有三种甘蔗,一种在二月份种,两种在四月份种,咱们用的是四月份种的,所以现在是整地,做沟,在做准备功夫。”

王栎说他们种的叫‘竹蔗’又名‘荻蔗’,因为皮坚节短难以食用,惟以榨糖,故又名糖蔗。  这也是其他地方专用榨糖的甘蔗。  盛庸听说过他的来历,更问:“都是梦溪笔谈上面的?”

“是的呢。”

王栎说完,又赶紧加了一句:“我和老师,都实地查验过,广东人就是这么种的,这里也有好多我们请自广东的师傅们。”

朱高煦笑道:“这叫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盛庸和王栎也不知有没有听懂,但都是笑了。  这时一阵微风吹来,空中有些恶臭,朱高煦发现他们已经来到甘蔗地前。  原来佃户们正在下菜饼。  这是宋朝就传下来的技术,朱高煦也不懂,王栎说了下,还挺麻烦的,因为现在没有发酵剂,用的也是梦溪笔谈上的技术,好像要蒸煮,在云南这边的天气下,三个月才能发酵成功,冬天时间则更长。  盛庸虽然不懂农业,但见远处稻田长势不错,也不由道:“大王重视农事很好,将来必然不会缺军粮。”

云南这边有两季稻和三季稻,但这会普遍是一季和两季。  一季集中在云南府附近各府,广南府是可以两季的。  他们早稻于十二月份播种,晚稻于七月份播种。  现在正是刚刚播下去的早稻。  朱高煦在这边圈了三十多万亩田地,大部份是种水稻,那怕亩产一石,一年也有几十万石。  身为穿越者,他当然知道粮食的重要性。  靖难后期,燕军也缺粮,这使燕王陆续放走了几万被抓的南军,因为实在养不起,他也不能杀这么多人。  如果燕王后期粮食足够,他的兵马还能更多。  朱高煦更知道当时朝廷对北平控制不严,压制不够,所以朱棣到后期才开始缺粮。  朱棣如果对上朱高煦,肯定会全面压制,优先要断朱高煦的粮盐糖。  这也是为什么朱高煦现在就要囤积的原因。  云南地处偏远,绝大部份的盐和糖全靠中原供应,到时一旦朱棣截断通行,他就只能靠自己。  “粮和盐,这是军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朱高煦沉声道:“咱们一定要多多囤积。”

“广结粮,缓称王嘛。”

盛庸笑道。  朱高煦这时问王栎:“我们能制白糖吗?”

王栎愣了下,摇摇头。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