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468章 灭国之战?

第468章 灭国之战?(1 / 1)

看完了火器局的散弹试射后,朱高煦又带着少数人去了工部,看了最新的武钢车。  朱高煦把武钢车打造成四轮车厢,每辆车配两匹马骡拉运,车厢里装载物资补给,后面还能拖着火炮。  战时,每辆车配八匹马,七个人。  有两匹马先拉,驱使人员一名,另六人分骑六匹马,每走一段路,用其中两匹更换前面拉车的马,从而保持运马的体力,运道路不便时,马上的人还可以下来推车推炮。  这七人里,炮兵四人,辅兵三人。  到时整个队伍配置为,一门可以用来野战的火炮,一辆四轮武钢车,车上装有一石粮米,可供七人约半个月食用,部分火药,十枚炮弹。  车里总重约三百多斤,视战役需求,还可以加一石粮,或十枚炮弹和火药。  此时明军中最小的火炮,已经降到三百斤重,但射程近,威力不大,用于野战,显然还是不够。  朱高煦需要更轻更大的火炮,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打造铜炮,将来的目标是打造钢炮。  但铜炮更贵,大明现在也比较缺铜。  当天朱高煦转了几个地方,回来的路上,感觉大明军工在自己手上发展的还太慢。  主要是他刚登基这两年,精力都在赚钱和改制上面,加上现在技术有限,自己也不是专家,所以进度缓慢。  明年的目标,是造出小型铜炮和钢炮,降低野战炮重量,提高射程。  从密度上看,铜显然超过铁,钢和铁相近。  但为什么用铜和钢能降低炮的重量,就是因为可以减少炮壁的厚度。  铁炮质量最差,炮壁也需要最厚。  如果换成钢,相同的射程条件下炮壁可以削弱很多,重量自然就轻了。  回去的路上,朱高煦想,用钢和铜造炮成本极大,只能二选一。  要么用铜,要么用钢,专心干一件事,降低成本。  最后朱高煦把工部尚书吕震叫到身边,和他聊了聊练钢的事。  现在大明用的还是灌钢术,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直到要三百多年后,才被欧洲的坩埚制钢法超越。  朱高煦当然不知道坩埚制钢法,只是让吕震明年在工部多弄几个大铁炉,多准备钢材,朱高煦想知道,大明现在开足马力,一年能炼多少钢。  吕震一口答应。  第二天朝会刚结束,礼部尚书宋礼就匆匆追进华盖殿。  他刚刚有件事没敢在朝会上说,也没上奏本,直接追到华盖殿,向皇上亲口说。  “东本国决定,从明年起,中断与我大明贸易,两国不得通商,我朝不能再去东本国。”

宋礼低着头,不敢看皇帝,瑟瑟发抖。  因为他感觉,皇帝恐怕又想打仗了。  “砰”朱高煦重重一拍桌子,勃然大怒。  上次足利义满病死,东本迁使来拜,送了大量的贡品,皇帝回礼极少,被宋礼认为抠门。  所以东本国中断贸易,在很多大臣眼里,都觉的是皇帝抠门引起来的。  事实上,自从足利义满死后,其子足利义持成为室町幕府第四位将军,东本国就一改以往足利义满开放的政策,恢复了“武家政权”在政治上的特色,变得十分保守。  原历史明成祖时期,足利义持就直接中断了与大明的贸易,只是时间比现在往后延了几年而已。  而这次大明皇帝的回赐,远远没有达到足利义持心中的目标,他感觉到明人在羞辱自己,于是提前两年中断与大明贸易,并要求,明人明船,不得前往东本。  朱高煦脸色铁青的坐在御座上,仅过了几个呼吸,立马道:“把户部夏原吉叫来。”

这会刚散朝,夏原吉也没走远,马上有宦官小跑出去。  半刻钟不到,夏原吉被叫了回来。  夏原吉一脸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进来后就看着皇帝。  皇帝面无表情在考虑什么,华盖殿里一片安静,批奏本的内阁秘书们大气也不敢喘,所有人感觉到皇帝非常震怒。  大伙有点不理解。  上次北元杀了明使,皇帝都没这么生气,这次东本国只是中断贸易,何必气成这样?  东本与大明的交易中断,损失最大的是东本,大明现在打通南洋,影响堪小。  在足足沉默了半分钟左右,朱高煦沉声道:“郑和与杨立山的船队现在大概到哪了?”

四周一片安静。  数息后,杨博缓缓起身:“回陛上,六月收到奏本,他们当时在暹罗海岸。”

约半年前还在暹罗,现在应该在回程的路上。  夏原吉还是一脸不明所以。  这时皇帝开口了:“户部准备十五万人半年的粮草,征调水师船只,准备明春攻伐东本。”

夏原吉当即脸色大变:“陛下,休养生息啊。”

差点跳起来。  皇帝没有多说什么,起身就走,一边走一边道:“召盛庸、盛坚、陶得贵进宫。”

夏原吉呆呆站在原地,看着皇帝远处,心中知道此事已定,没有商量的余地。  他无奈的长叹,抬头看到宋礼时,宋礼也正对着他苦笑。  “宋部堂,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东本国取消与我朝贸易--”宋礼简单说了下。  夏原吉目瞪口呆:“就这么点小事?”

北元杀了明使,皇帝也没动兵啊。  “哎。”

宋礼点点头。  至于吗?夏原吉无语道。  但皇帝好像铁了心这么干。  盛庸是黄海总兵官,一直在淮安练兵,盛坚是江南都指挥使,陶得贵是松江水师,金山卫指挥使。  三人距离京师都挺近的,五天不到,最远的陶得贵也来到京师。  皇帝在武英殿召见他们。  此时皇帝要发兵十五万远征东本的消息已经传的全国皆知,户部也在加紧调派粮草和船队。  盛庸看到皇帝简直大喜,因为终于又可以打仗了。  讨逆战结束后到现在足足有两年多他没有打过仗,一直在淮安练兵。  皇帝早些年说要占济州岛,到现在也没有动静。  盛庸还是比较心急的。  等三人到了武英殿内,皇帝在地面上,早就布置了好两个沙盘,稍微看下地形,他们就知道其中一个是东本国,但另一个就不知道了。  “来,都过来。”

三人还没来的及叩见皇帝,就被皇帝叫到身前。  “这个叫济州岛,高丽在上面设立济州牧。”

“济州牧还是元朝时设立,后来归我大明,但太祖不要,白送给了高丽国。”

“上面气侯极好,有大量牧草,能养战马数万匹,高丽向我朝进贡的战马,就是上面养的。”

三人认真听着,表情各异。  “朕对外称十五万大军,其实只想动用一万五千兵马,加一些其他人员。”

“陶得贵水师和部份京师船只负责运送,到了东本国后,盛庸指挥。”

“盛坚抽调江南三卫,交由盛庸。”

这边身为总兵官的盛庸却没有部下直属兵马,与永乐时截然不同。  “臣遵旨。”

盛坚和陶得贵纷纷点头。  皇帝简单而明了,上来就把三人分工明确。  此战只想动员三个卫,一万五千多人。  其中盛坚江南都司出三个卫,陶得贵水师负责运送。  先运到济州岛,向高丽借地。  济州岛距离东本很近,明军可补给和休养。  这个方法,和当年元朝伐日是一样的。  元朝当年在济州岛设水师驻地,训练水师,然后征伐东本,只是遇到两次神风,加上高丽人造的船不好,因而大败。  朱高煦沿用元朝的方略,元朝的方略不是不好,只是运气不好,统兵无方。  “来这边。”

朱高煦简单说完又换了个地图。  “这是东本国岛根县,上岸不远处有个石见银山,你们的船队直接在岛根县上岸,夺取石见银山,石见银山盛产铜矿和白银。”

“占据之后,控制掠夺当地民夫和工人,继续为我们采矿。”

“同时在石见银山附近驱使当地民夫建造防御工事,守住银山。”

“以守为主,无论如何不得往外进攻,只要占据银山,为我们源源不断的采来银矿和铜矿即可。”

“朝廷会从海上,给你们兵力和粮草的支援。”

朱高煦现在不打算大举入侵东本国,因为可能打成国与国之间的巨大战役。  现在他还是想休养生息,所以投入的兵力不会太多。  此战举兵一万五千多人,三个卫。  以占领固守石见银山为主,然后为大明掠夺东本的财富。  以此时明军的武器装备和实力,只要想守住,东本国就是举国之兵来攻,也只会惨败而回。  而足利义持,会因为他的傲慢,付出惨痛的代价。  明军的大船和火炮,会教他做人的道理。  盛庸三人回去之后,整个大明帝国的机器就运转起来。  江南抽调大河卫、仪真卫、镇海卫三卫兵马到松江县集合,金山卫的水师船只加上户部在京师附近征召的船只,共五百余船进行运输。  从十一月底开始,大量的火炮、火药,粮食和人员,先一船船运往济州岛。  高丽国王李芳远听闻明朝要远征东本,简直举双手双脚支持。  因为足利义持上台后,与高丽关系也极恶,还取消了和高丽的贸易。  济州岛直接为明军建造休息和补给所在,并全力支持粮草,明军也不白要,用高丽需要的物资购换。  此后在松江一带,从洪熙二年到洪熙三年三月,明军的船来来往往,没有停过。  一船船的物资运到济州岛。  朱高煦现在用实际操作告诉别人,为什么打仗说是要打后勤。  他的一万五千兵马还在集合,前三四个月里,明廷已经来往济州五次,运了一千多船的物资和人员到济州。  此时从松江到济州大约十几天一个来回,明人运送的物资堆积如山,据说高丽人看了之后差点晕厥。  有人上报说,明人把整个国家都搬到济州来了。  洪熙三年三月初,盛庸随着第一批兵马,来到济州岛,看到明军堆积如山的物资时,盛庸也是目瞪口呆,很多东西,若不是出发前皇帝和他说了下,他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这怎么看也不像是打一场一万五千人的小战役,简直就是准备打灭国之战。  即便当初还是汉王的朱高煦准备集中人马和物资在湖广与明纣王决战,盛庸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物资。  此战,恐怕耗费不小?盛庸暗暗琢磨着。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