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国有些不解,一脸疑惑的看向刘美丽。
“娘,怎么了?有啥事?”
刘美丽笑了笑。
“也没啥大事,就是一会儿去打麦场,你爹想让你一起去。”
杨爱国多聪明?!
他心里明白着呢。
肯定是杨敬业非要拉着自己去,而刘美丽怕爷俩起争执,这才争着要来的。
“娘,我这正打算吃饱饭去二哥家呢,不信你问秀兰。”
说罢,杨爱国指了指一旁的李秀兰。
李秀兰站起身来,抿嘴一笑。
“娘,是这样的,爱国刚还说今儿要去田里帮忙呢。”
听他们这么一说,刘美丽总算放下心来。
她还担心杨爱国又没空呢。
他和杨敬业关系刚缓和了点儿,如果那样的话,这爷俩又得剑拔弩张了。
刘美丽笑着说道:“那可太好了,你爹怕突然下雨,想着早早地把麦子收回家。”
杨爱国点了点头。
……
这一天,杨爱国从早忙到晚。
等他回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两世为人,他还是头一回感觉到如此的疲惫,腿就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刘美丽回得早,这会儿正在院子里的板凳上坐着。
估计饭已经做好了。
杨爱国连跟她打个招呼的力气都没有了。
他弓着腰,拖着沉重的身子,慢悠悠地朝屋里走去。
李秀兰正坐在炕头上看小人书。
杨爱国也懒得问她小人书是哪里来的。
简单洗了把脸,换了件干净衣服,便倒头睡去了。
李秀兰本想说些什么,但看他如此的疲惫,也就没言语。
看来晚饭他是一时半会儿吃不下了。
于是,李秀兰来到院子里,同刘美丽一起先吃了饭。
刘美丽吃饱饭就回去了。
锅里还剩了几个红薯。
送走刘美丽,李秀兰往锅里加了些水,又往灶膛里添了一把柴,便回了屋。
杨爱国还在酣睡。
看着这个头发乱糟糟,浑身散发着汗臭味的男人。
李秀兰竟然莫名地笑了。
笑着笑着,她又哭了。
杨爱国累成这个样子,她心疼。
但他能够像变了个人一样,下地干活儿,她高兴。
李秀兰没睡,继续在煤油灯下看起了刚才的小人书。
她想着再等一两个小时,喊杨爱国起来吃饭。
人已经累了一天了,不吃饭肯定不行的。
……
一个多小时后。
杨爱国被饿醒了。
他支棱起身子,揉了揉模糊的双眼,发现李秀兰坐在炕头上,倚着墙睡着了。
杨爱国已经没有力气移动她了,虽然她并没有多重。
“秀兰,秀兰醒醒。”
这样的姿势睡觉不行的,杨爱国担心她和孩子的安全。
李秀兰睡得并不熟,这种姿势也没办法熟睡的。
杨爱国喊了两声,她就醒了。
李秀兰迷迷糊糊睁开眼,感觉脖子一阵酸痛。
她动了动脖子,又用手揉了揉,这才发现杨爱国已经醒了。
“爱国,外面锅里还热着红薯,应该还没凉,你赶紧去吃了吧。”
杨爱国应了一声,便出了屋门。
来到院子里,他仰起头看了看天空。
一轮弯月挂在远方,满天星斗闪烁着光芒。
他摇了摇头,苦笑了一声。
来到灶台边,从锅里拿出来两块红薯。
还有温热。
杨爱国狼吞虎咽填饱肚子,回到屋里喝了半缸子凉白开,便睡下了。
……
忙活了两天,这麦子总算收回家了。
这两天都是刘美丽做的饭。
杨爱国累得跟孙子一样,躺在炕上,一点儿也不想动弹。
杨二宝他们也来找过他。
好几天没赚钱了,孩子们也着急。
主要是他们爹娘着急。
自己的孩子,好不容易在暑假找个赚钱的差事,突然就这么没了。
搁谁心里也不好受。
杨爱国也真是去不了山上,甚至都没想过,让孩子们去山上的陷阱看一眼。
前两天打麦场,现在没事了吧,又浑身没劲,到处酸疼。
上炕都费劲,别说上山了。
他躺在炕上,一个劲儿的往窗外看。
虽说这两天累得要死,但他心里还一直惦记着知了猴的事儿。
就是这雨,左等右等等不来。
现在不光他在等这场雨,几乎每个村民都在等。
因为麦子都收得差不多了,下一茬该种玉米了,不来一场雨,这地没法耕。
村里机井少,浇地还得抓阄排队,如果不下雨,实在是太麻烦。
杨爱国在家歇了整整两天,才算彻底缓过劲儿来。
杨二宝他们就跟上班一样,每天中午吃饱饭,一准得来一趟。
即便他们每次都被杨爱国撵走。
四天了,杨爱国一度认为,这几个孩子来的目的,只是为了确定他还活着而已。
这天傍晚,天气很闷,有些让人透不过气。
杨爱国和李秀兰刚吃饱饭。
两人坐在院子里的方凳上歇息。
突然间刮起了大风,吹得树枝乱摆,地上的灰尘乱飞,让人睁不开眼睛。
杨爱国慌忙用身体护住李秀兰,扶着她的胳膊进了屋里。
外面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变得乌云密布。
瞬间,整个天空都被遮住了,就连最耀眼的太阳,也没了踪影。
天空的云越来越低,眼看就要下雨了。
杨爱国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时机到了。
一道闪电划过,紧接着一声闷雷响彻天空,豆粒大的雨点便尽数砸了下来。
杨爱国和李秀兰倚着墙壁,坐在炕头上。
李秀兰被巨大的雷声吓得一哆嗦,一头扎进了杨爱国的怀里。
杨爱国抚摸着李秀兰乌黑的秀发,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有妻儿相伴,一家人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地在一起。
这不就是前世的他一生所求吗?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风也在奋力嘶吼。
杨爱国有些担心了。
不知道这土坯房能不能扛得住,之前下雨的时候,外屋屋顶还漏过水的。
“啪嗒。”
突然,他听到一声水滴落在地上的声音。
李秀兰从他的怀里出来,抬起头看着杨爱国,眼神中带着一丝惊慌。
“爱国,你听到了吗?咱这屋子不会又漏雨了吧?”
“我下去看看,声音好像从外屋传来的。”
说罢,杨爱国下了炕,拿了个手电筒,去了外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