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与王导俱在坐。王导素不能饮,恐行酒者得罪,遂勉强尽饮,以至于沉醉;每至王敦,神色自若,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美人悲惧失色,而王敦傲然不视,仍不肯饮。王导让之,王敦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王导还府,叹曰:“处仲若当世,心怀刚忍,非令终也。“
王敦尝荒恣于色,身体为之生弊,左右谏之,王敦曰:“此甚易耳。“于是打开后阁,驱诸婢、妾数十人放之,时人叹异焉。
王敦在一次晋武帝司马炎举办的宴会时,自言知打鼓吹。晋武帝司马炎帝令取鼓与之王敦,王敦本坐在地上,此时“旁若无人”地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放,当时围观之人都感叹于王敦的雄壮、豪爽。王敦击鼓的英姿被晋武帝司马炎之女舞阳公主看上,于是晋武帝司马炎拜王敦为驸马都尉,纳他为婿。
王敦刚与舞阳公主结婚,闹了一个大洋相,原来他如厕入时,见漆箱盛乾枣,本用以塞鼻之用,王敦以为厕所亦置干果,于是将乾枣食用干尽;出厕后,婢女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本用来洗手,王敦却误会是让他吃饭,倒在水中一饮而尽,群婢女见状,莫不掩口而笑之。
太子司马遹迁居许昌,诏东宫官属不得送。王敦及洗马江统、潘滔,舍人杜蕤、鲁瑶等,冒违禁之风险,于路侧望拜太子司马遹痛苦流涕,时人皆称颂王敦,司隶校尉满奋交他收监,河南尹乐广、都官从事孙琰最终将他营救出来,后来他王敦被升迁为给事黄门侍郎。
赵王司马伦篡位,王敦叔父王彦为兖州刺史,赵王司马伦遣王敦慰劳之。诸王此时正起义兵;齐王司马冏下檄文给王彦,王彦畏惧赵王司马伦兵势强盛,不敢应命,王敦劝王彦起兵响应诸王,王彦遂立功勋;惠帝反正,王敦迁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侍中,出除广武将军、青州刺史。永嘉初年,又被征为中书监。
当天下大乱之时,王敦悉以公主时侍婢百余人配给将士,金银宝物散之于众,单车还洛阳。东海王司马越自荥阳来朝,王敦谓所亲曰:“今威权悉在太傅,而尚书犹以旧制裁之,太傅今至,必有诛罚。“不久,东海王司马越收中书令缪播等十余人杀之。
东海王司马越以王敦为扬州刺史,潘滔劝说东海王司马越曰:“今放处仲于江东,使其滋生豪强之心,日后必为贼也。“东海王司马越不从。其后东海王司马越征拜为王敦尚书,王敦不就任。晋元帝司马睿召为安东军谘祭酒。
永嘉五年(公元三百一十一年),扬州刺史刘陶病卒,晋元帝司马睿复以王敦为扬州刺史,加广武将军。寻进左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假节。晋元帝司马睿初镇江东时,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同年,匈奴汉军逼进京师。时京邑大饥,人相食,百姓流亡,公卿奔河阴。匈奴汉军遂陷宫城,至太极前殿,纵兵大掠。幽禁晋怀帝于端门,逼辱羊皇后,杀皇太子司马诠,发掘陵墓,焚烧宫庙,城府荡尽,文武百官及京师百姓遇害者三万余人,遂迁晋怀帝于平阳,此即为中国史上有名的“永嘉之变”!
当时江州刺史华轶不肯接受司马睿之命,王敦与历阳内史甘卓、扬烈将军周访共同讨伐华轶,将他斩杀;蜀贼杜弢作乱,荆州刺史周顗退走,王敦遣武昌太守陶侃、豫章太守周访等征讨,而王敦进住豫章,为诸军继援。陶侃破杜弢,王敦上表推荐陶侃为荆州刺史。既而陶侃为杜弢手下杜曾所败,王敦以处分失所,自贬为广武将军,晋元帝司马睿不许。陶侃之后果灭杜弢也,王敦以元帅进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
当时,有人拜访王太尉(王衍),遇安丰(王戎)、大将军(王敦)、丞相(王导)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王敦的弟弟王诩、王澄)。还府私与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王敦始自选官置吏,兼统州郡焉。杜弢将领杜弘南走广州,求讨桂林贼自效,王敦许之。陶侃距守荆州,杜弘不得进,于是前往零陵太守尹奉处归降,零陵太守尹奉送杜弘与王敦,王敦以为大将,颇为宠待。南康人何钦所居险固,聚党数千人,王敦就加四品将军,于是专权擅政之迹渐彰矣。
晋怀帝被匈奴人掳去,很快就死了,于是建武元年(公元三百一十七年),司马睿称晋王,改元建武,又升迁王敦为征南大将军,开府如故;第二年,司马睿又称帝,中兴建,拜王敦为侍中、大将军、江州牧。王敦遣部将朱轨、赵诱伐杜曾,为杜曾所杀,王敦自贬,免侍中,并辞江州牧不拜。寻加荆州牧,王敦上疏曰:
“昔汉祖以神武革命,开建帝业,继以文帝之贤,纂承洪绪,清虚玄默,拟迹成康。贾谊叹息,以为天下倒悬,虽言有抑扬,不失事体。今圣朝肇建,渐振宏纲,往段匹磾遣使求效忠节,尚未有劳,便以方州与之。今靳明等为国雪耻,欲除大逆,此之志望,皆欲附翼天飞。虽功大宜报,亦宜有以裁之,当杜渐防萌,慎之在始。中间不逞,互生事变,皆非忠义,率以一朝之荣。天下渐弊,实由于此。春秋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奢侈,晋文思崇周室,至有求隧之请,襄王让之以礼,闻义而服,自尔诸侯莫敢越度。
臣谓前者贼寇未殄,苟以济事,朝廷诸所加授,颇多爵位兼重。今自臣以下,宜皆除之,且以塞群小矜功之望,夷狄无恹之求。若复迁延,顾望流俗,使奸狡生心,遂相怨谤,指摘朝廷,谗谀蜂起,臣有以知陛下无以正之。此安危之机,天下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