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很多中国家长都秉承着“棍棒底下出孝子”,“打骂之下出人才”的家教理念。认为孩子只有通过打骂才能够成为人才,才能够成龙成凤。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打骂并不总是能够出“孝子”,也不总是能出人才。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打骂并不是家长的目的,家长只是希望用打骂这样的方式来让孩子更加深刻地认识问题、纠正错误。却没有意识到“打骂”的教育理念不仅不能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反而会强化孩子的错误行为,甚至,最终有可能酿成家庭悲剧。
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洛克指出:“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必须精心爱护、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荣誉感,而不是打骂孩子。”他认为,奴隶般的教育,必然养成奴隶般的脾气。他还认为,一旦孩子懂得了羞辱、尊重的含义后,那么羞辱和尊重就会成为孩子心里最具力量的刺激因素。
1
从又打又骂到不打不骂
很多中国家庭有一种现象:打骂孩子。在一些家长看来,打骂是为了让孩子更快、更深刻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殊不知,打骂恰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打骂不仅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熊斌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一直将他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对他百依百顺。十二三岁的时候,熊斌变得非常顽劣,整天在学校、小区惹祸。为此他的父亲——一个片警,没少被老师请去办公室喝茶,也曾多次遭遇同学家长上门告状的情况,熊斌的父亲工作很辛苦,加之脾气也很暴躁,在发觉说服教育对儿子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就采取了棍棒的方式,希望儿子能记住教训,纠正错误。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结果并不理想,儿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对父母爱理不理,甚至经常夜不归宿。为了报复父亲,熊斌竟多次跑到父亲负责的区域作案,意图搞臭父亲的名声,使之挨上级领导的批评,丢掉工作。熊斌的行为让父亲气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据有关调查显示,很多犯案的青少年都经历过溺爱—打骂—放任的家教过程。这些孩子小时候备受家长宠爱,对他们的一些小错误父母也不给予批评纠正,甚至觉得小孩子做这些事情很可爱;到了青少年时期,由于逆反心理作祟,孩子开始变得调皮起来,与家长、老师对着干,这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则由宠爱变为打骂,以为打骂能够让孩子记住教训、纠正错误;最后,这些家长却发现打骂根本不起作用,而家长与孩子之间已然无法交流,亲子关系也接近破裂,于是,父母对孩子绝望了,不再教育他们,任由他们胡作非为,只要不犯大事就可以容忍。
事实上,正是这种错误的家教方式导致了孩子的不健康成长,其中,打骂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副作用。
从心理学方面看,打骂孩子容易使孩子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更加严重,或更加胆小和自卑,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孩子,由于处于父母的打骂教育方式下,为了减少皮肉之苦,积极地采取措施进行自我保护,撒谎、欺骗、威胁等行为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家庭教育模式是具有遗传性的,类似打骂教育的家教模式会通过父母遗传给孩子,从而对孩子以后的家庭产生不利影响。另外,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暴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方法”的错觉,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孩子也会以暴制暴,最后,受伤的还是孩子。
另外,经常打骂孩子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习得性无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西格利曼提出的。他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将一条狗放进一个装有扩音器的笼子里,当扩音器发出声音时,笼子会通上强度足以让狗感到痛苦却无损于狗身体的电流。刚开始,扩音器一响,被电击的狗会在笼子里到处乱窜,企图逃出笼子。但经过多次实验之后,这条狗发现自己根本逃不出去时,便放弃了挣扎,躺在地上忍受痛苦。尽管之后实验人员再次给它通上电流,打开扩音器,却将笼门打开时,这条狗依然躺在地上忍受痛苦,没有企图逃跑迹象。这是因为,在经过多次挣扎后,它已经绝望,认为自己根本逃不出去。
之后,西格利曼教授将这条狗放进了一个带有隔板的大笼子,这个笼子被隔板分割成两半,一半通电,另一半没有电流,并且隔板并不高,狗只要轻轻一跳就能跳过去。此外,教授还将另一条没有经历过试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作为对照。这两条狗都被放进了可以通电的那半个笼子,当扩音器响起、通上电流的时候,那条没有经过训练的狗惊吓之下轻易地跳到了另一边,免除了痛苦;那条经过实验的狗却躺在地上忍受痛苦,眼睁睁地看着另一条狗跳过去而无动于衷。
随后,西格利曼教授还用人做了类似的实验,也得到了一样的结果。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当孩子长期生活在打骂的环境中时,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认可,于是,孩子的精神就会麻木,从而放弃一切努力,就算成功离自己仅一步之隔也不会为之一试,最终陷入绝望之中。
从社会角度来说,打骂很容易将孩子逼上绝路。因为经常受到家长的打骂,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验不到家庭幸福,因此,会厌倦家庭,过早地进入社会,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导,后果自是不堪设想。
曾有媒体报道,一个小男孩在生日那天,母亲不仅没有给他买蛋糕,反而因为学习的事情暴打了他一顿,而在此之前也是因为学习上的事情,他常常遭到母亲的打骂,于是,愤怒之下,这个小男孩拿出藏于床下的一把菜刀,伺机冲进母亲的房间向母亲砍去,致使母亲当场死亡。案发后,警方在网吧将小男孩抓获,然而面对警察时他既不惊慌,也表示不后悔,相反,他甚至认为,这些天自己就像出笼的鸟儿,非常快活幸福。他非常配合警方,认为即使是监狱也一定比家里好!不能不说,这个家庭是不幸的,这位母亲是不幸的,而这个孩子又何尝不是不幸的?而这一悲剧的发生,仅仅是因为打骂这一错误的家教方式。不能不引人深思。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和态度,将“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逐渐转变为“不打不骂”的教育方式。
为此,家长首先要明白生气只会将事情弄得更糟糕,面对孩子的错误,要保持应有的理智,心情平静的时候,再一起和孩子谈论问题。家长要记住,自己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通过打骂孩子给自己出气。
其次,家长要耐心地聆听孩子的说法,协助孩子找到犯错的原因。找到原因后,尽可能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免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父母是孩子幼小心灵的依靠,也是孩子为人处世的榜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各种错误,因此作为父母要有足够的爱心和智慧去教育孩子,将“打骂”这一粗暴的方式放下,代之以理智和关爱,耐心地引导孩子走向人生的正确方向。
本节家教智慧
打骂孩子并不能让孩子真正地认识错误,纠正错误,相反,还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而不打不骂的家教方式却能够让孩子从认知上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改正。不打不骂的家教才是真正值得提倡的家教方式,才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良方!
2
教育孩子不能滥用家长的“权威”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是家长,孩子必须听自己的话,如果孩子反驳,那就是顶嘴,是对长辈的不尊重。这样的家长普遍有一种“家长本位思想”,认为一切都得以家长为中心,认为批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容置疑的。
在生活中,人们也经常听到父母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等等,言下之意就是作为家长,他经历的事情比孩子多,因此孩子必须听家长的。此外,家长也认为自己总是对的,所以,当孩子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便总是强迫孩子听从自己的,甚至即使意识到了自己是错的也决不向孩子低头。然而,家长们可曾思考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朱坤是一位典型的传统父亲,“家长本位”思想非常牢固。虽然对孩子也很关心,但在孩子面前始终放不下做家长的架子。
一天,朱坤因为工作的事情心情不好。回到家后,不小心踩了儿子一脚,他马上批评孩子:“你怎么搞的?走路都这么不小心!不知道我要从这过啊!真是的。”
儿子的脚被踩了,不但没得到安慰,还莫名其妙地挨了一顿批,心里自然很不舒服,回应道:“怎么又是我的错啊?明明是你踩的我,踩人家脚了还批评别人,这是什么道理嘛!”
“说什么呢?还敢顶嘴,敢教训老子了?赶紧滚回去做作业去。”
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理,朱坤赶紧把话题叉开,“好好做作业,不准去外面玩。”
“作业早做好了,我要出去玩。”儿子也很气愤。
“不行,作业做完了不会看书啊?不知道复习学过的功课,预习明天的内容啊?什么都要我教。”朱坤严厉地说。
“我就要玩,老师都说要劳逸结合,学习效率才会高。你不也是这么教育我的?”儿子不甘心地说。
“胡说八道,我说了不行就不行,哪那么多废话?我是老子还是你是老子?”朱坤明知自己理亏,但是不甘心给孩子低头,于是拿出了家长的威严。
这个家庭就是一个典型的专制型家庭,在这种家庭中,父亲就是权威,家长只会是对的,就算错了,也容不得孩子来批评。这些家长觉得,在孩子面前认错就是打自己的脸,要是认错了,家长的威严就失去了。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做法不仅难以让孩子信服,而且会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会让孩子认为霸权就是王道。
儿童教育学家指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主意识会不断增强,越来越希望自己的事情由自己做主。在这一时期,如果家长不给予孩子足够的民主、平等,孩子就会更加叛逆。而权威性的专制型家庭,更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抗意识。所以,家长一定要适时放下自己的架子,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威,要懂得民主地对待孩子。那么,作为家长具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首先,家长要尊重孩子。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已经给予了孩子尊重,其实并没有,在许多问题上,很多时候只是象征性地问问孩子而已,最后还是自己做决定。比如,高考的时候,家长都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但是,如果孩子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不符,部分家长就会采取冷处理,不再关注孩子的事情,等孩子吃亏了就做事后诸葛亮;部分家长则会声明:“我尊重你的意见”,但又无时无刻不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思想,不放过一丝说服孩子的机会。
其次,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孩子的意见与自己相左,或者孩子犯错时,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发火,胡乱批评孩子,而是要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孩子的解释。对于事情的处理也要公平,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对于自己做错的事情家长也要及时地向孩子道歉,家长的认错,一方面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得到了重视,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权力;另一方面还会让孩子觉得家长态度很真诚,从而促进亲子之间的关系;此外,家长的这种行为还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知道,无论他是谁,无论处于什么地位,犯了错都要敢于承认,勇于纠正。
最后,家长要多反思。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意思就是说,如果自己的行为或者自己对别人的要求没有做到,那么首先就要反省自身,从自身找原因,进而改正。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当孩子对家长的要求不执行时,不要忙着发脾气或批评孩子,而要反省自己,为什么自己的要求孩子不听?是否自己的要求不合理、太过分了?是否自己没有说清楚?抑或是孩子也有自己的事情等等。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不问缘由地批评,妄图以自己的威严压服孩子,这只会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抵触、反抗情绪,抑或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唯唯诺诺,缺乏主见的性格。
所以,当家长和孩子的意见不一致,与家长产生争辩时,这时家长不应该制止或愤怒,而应该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感到高兴,因为这表明孩子形成了自己的判断,懂得了独立思考。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正确的做法不是批评孩子,用权威打压孩子,而是平心静气地与孩子进行辩论,阐明各自的理由,最后说服孩子或者认同孩子的观点。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家庭的和谐,又能够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现今社会,很多家长都明白要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的道理。既是这样,家长就要放下自己的权威,民主地对待孩子而不是专制独裁。不过,很多人虽然明白应该这样做,但潜意识里仍然存在“家长本位”的思想观念,因此,并没有真正从认知上彻底改变,在孩子面前他们依旧很难放下姿态。或许,这些父母能够从名人的经历里获得一些教育启发。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身于显贵之家,他父亲很有钱,曾学过法律,后来经商。罗斯福出生的时候,父亲年龄已经比较大了,罗斯福还有一个哥哥,不过很早之前就已经离家在外。无疑,罗斯福的诞生给这个原本就幸福的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因此,小罗斯福就成了父母的心头肉。但是,老罗斯福夫妇并没有因此而溺爱于他,而是对他严格要求,特别是罗斯福的母亲。她对儿子的作息做了严格的规定:早上7点钟起床,8点钟吃早点,每天上午跟随家庭老师学习三小时,下午吃完饭后再跟随老师学习到4点,之后才有时间自由活动。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小罗斯福的母亲对他的严格要求。
虽然母亲对小罗斯福的管教很严格,但也十分民主。小罗斯福觉得母亲定的作息时间表没有考虑自己的意见,于是提出了抗议,要求母亲考虑自己的感受,对作息时间表做出一定地修改,给予自己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母亲接受了他的抗议,并予以认真地考虑,最后决定每周给小罗斯福放一天假。而在平时,罗斯福晚上带着一身的疲惫与泥巴回家时,母亲也没有说过任何指责的话,因为她知道这是罗斯福自己的事情,她尊重罗斯福,没必要过多地干涉他的活动。
罗斯福的母亲懂得尊重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的需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虽管教严格但不束缚孩子的发展,可以说小罗斯福母亲的教育方式,对罗斯福以后的人生起到了巨大作用。
由此可见,教育孩子时不滥用家长的权威,平等对待孩子,在严格管束孩子时,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和发表言论的权力多么重要。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做到严格而不专制,民主而不失威仪。要做孩子的权威,更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本节家教智慧
家长有自己的权威,但不能滥用,要民主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需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家长要放下自己“家长本位”的观念,约束自己的权威,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放下身段,勇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须知,只有通过平等的交流才能与孩子达成共识,从而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3
父母不是家里的统治者
每个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然而很少有人能把握好这个“度”字,要么爱至于溺,要么严至于统治者。溺爱孩子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不会分享,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过于严格又会导致孩子的性格走向极端,或暴烈叛逆,或胆小怯懦。
李红军最近感到很闹心。他觉得自己的儿子俊义一点出息都没有。上次好朋友刘建国带着儿子刘平来家里做客,李红军一见刘平就喜欢上了这孩子,谈吐温文尔雅,举止落落大方。再看看自己的儿子俊义畏畏缩缩,客人来了也不知道打招呼,躲在自己的房间不敢出来,把他拉出来后,他也是十分拘束,躲在自己身后,朋友和他打招呼他也不知道回礼,这让李红军很是生气。朋友走后,李红军就把儿子好好训斥了一顿,并让他向刘平学习。
李红军始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家教哪点比不上刘建国?李红军出生于六十年代末,虽然那时候生活艰苦,但自己是老李家唯一的血脉,因此,父母还是把自己当做宝来对待,宠爱有加。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过于溺爱了。以前年纪小不懂事,父母溺爱,自己也很高兴。可是出来工作了才知道,父母的溺爱对自己的伤害有多大,生活自立能力差,又骄横无理,以自我中心,等等,这些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以及前程都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深知溺爱之害的李红军为了让孩子不再像自己一样,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对他的严格管教。从起床吃饭到学习休息,都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不允许俊义犯一点错误,如果俊义没有按照作息表做,或者犯了错,李红军便拿起扫帚就打,也不允许儿子躲开,否则会打得更狠。在家,什么事情都是李红军说了算,不允许儿子有任何异议。而且李红军在儿子面前,他永远都是板着一张脸,不苟言笑。对儿子说话也从来都是命令式,“你把地拖了”、“去把数学书第15页到50页看完,练习做完”
等等。
自己对儿子要求严格,按理说应该比刘建国教育得更好才对,况且自己也经常教儿子礼仪方面的知识,可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呢?对此,李红军实在想不通。
其实,李红军的想法是没错的,家长的确不能溺爱子女,过于溺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其以后的成长和职业规划;然而对孩子过于严厉也不好,那样往往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没有主见。
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严格要求没有错,但有些家长不懂得尊重孩子,就像李红军。他不明白孩子也有尊严,也有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观点,渴望独立,对于自己以后的发展多少有了自己的一些规划。他们也渴望按照自己规划好的架构去发展。而这时,家长如果继续控制孩子的思想,独断专行地替孩子做决策,就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因此,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要么非常听话,没有自己的主见,像故事中的俊义一样;要么非常反叛,难以管教,以致酿成严重的后果。
生活中,许多家长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将自己的希望强行寄托在孩子身上。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一点: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家长所要做的仅仅是指导、协助孩子成长。
李国豪院士的教子经就是现代家教的典范。
李院士是驰名中外的桥梁专家,将一生都奉献在了桥梁的建设上。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上都洒满了他辛勤的汗水。他一直希望能够为祖国建设更多更先进的桥梁,可惜那时科技有限,未能如愿。为此,他也像很多家长一样希望子女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然而李国豪院士从事教育事业多年,也深知孩子有孩子的人生道路,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所以,他只是向子女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却没有强迫孩子一定要继承自己的事业,而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大女儿喜欢医学,于是,他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她报考了上海医科大学;长子中学毕业后考取了炮兵工程学院,学习机械制造;次子爱好历史,一生从事历史研究工作;幼子从事的是无线电通讯事业。四子无一人继承了他的事业,而李国豪院士也未曾感到遗憾,他觉得孩子们都有自己的选择做父母的不应该干涉,相反,应该支持、帮助他们,让他们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做出成就。
每一位家长都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但是由于许多家长不愿放下家长的架子“蹲下来”、“坐下来”和孩子说话,当孩子在成长中遇到难处时,家长明明有这方面的经验,能够指导和帮助孩子,却因为居高临下的姿态、命令式的语气而让孩子产生反感,错过了正确引导的大好机会,让孩子走了弯路。
孩子经验少需要长辈的帮助,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内心时常会觉得很孤独,认为世界上没有人了解自己,而家长就应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为他们的朋友,分享他们的心事。家长们更要懂得,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家长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决定孩子未来的发展,不能以独裁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事事干涉和约缚,要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本节家教智慧
家长不能做家庭的统治者,动辄大声呵斥孩子,对孩子的过错,不分青红皂白就强加指责,孩子虽小却有自己的尊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强行干涉孩子的发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帮助孩子顺利成长。
4
一次拥抱,胜过十次说教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类心理与精神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拥抱,它可以慰藉心灵。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郝罗德·福斯博士研究发现,拥抱能够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而且经常拥抱孩子可以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实验证明,经常被父母拥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质比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孩子的心理素质相比要高很多。
拥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家长在拥抱孩子的时候,不仅能让孩子感到放松,还能够向孩子传递自己的力量,让他们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支持与理解,使孩子变得更加振作、坚强,而不会感到孤独、无助。
球王贝利小时候生活在巴西海岸线附近的一个非常贫困的小镇子,父亲是一名因伤退役、穷困潦倒的足球运动员。贝利从小就显示出了超高的足球天分,也非常喜欢踢足球。可是家里很穷,根本无力购买足球,于是,为了鼓励贝利努力踢足球,疼爱他的父亲用旧袜子、旧报纸、破布等为贝利自制了一个“足球”。此后,在家门附近坑坑洼洼的街道上时常可以看见光着又黑又瘦的背脊踢足球的贝利和他的小伙伴,他们赤着脚向空想的球门射去。
在贝利10岁的时候,他和伙伴组建起了一支街头足球队,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他们的球队渐渐有了名气。因为在巴西,足球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镇上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关注这支球队,并常常与富有足球天分的贝利打招呼,有人甚至还给贝利敬烟。由于长期生活在物质贫乏的家庭,贝利非常享受这种受人尊敬以及吸烟带来的感觉。慢慢地,贝利染上了烟瘾。可是,贝利买不起烟,所以,在犯烟瘾的时候,他便向别人要。
一天,贝利在街道上向人要香烟时,刚好撞上了他父亲。父亲感到非常惊讶,一瞬间脸色变得铁青,眼睛里也充满了浓浓的失望与忧伤,贝利甚至能感受到父亲心中压抑着的熊熊的怒火。贝利害怕地低下了头,默默地跟着父亲回了家。
回到家后,父亲询问贝利抽了多久的烟,“仅仅吸过几次而已。”
他并没有说实话,心想:“这次惹得父亲如此生气,不知道会受到怎样的惩罚。父亲从小没有打过我,可是这次他这么生气,我还撒了谎,看来是难逃一打了。”突然,父亲猛地抬起了手,贝利吓得全身肌肉紧张,不由得双手抱头,心想父亲真的要打自己了。然而,贝利并没有迎来父亲的耳光,而是身体一紧,被父亲紧紧地抱在了怀中。
父亲抱着贝利说道:“孩子,你很有天分,以后肯定能够成为一名伟大的足球运动员。但是你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如果你现在就染上了抽烟、喝酒的恶习,如何能够在90分钟里一直保持足够的体力,发挥出最高的水平呢?那样,你的足球生涯就到此为止了。以后该怎么做,你自己好好想想吧!”说完,父亲放开贝利,还从干瘪的钱包里掏出仅有的几块钱递给贝利,并说道:“如果你实在想抽烟了,就拿着这些钱自己去买吧,总是向别人要会让人看不起的。”
父亲的举动,让贝利感到很羞愧,眼泪夺眶而出,他知道自己错了。
自此以后,贝利再也没抽烟,也没有染上过任何恶习。他以超乎想像的足球天赋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足球运动员。
多年后,已是一代球王的贝利,仍然没有忘记当年父亲给自己的那个拥抱,他说:“我的今天可以说是父亲挽回的,当时我差一点就踏上了歧途,是父亲温暖的拥抱提醒了我,这个拥抱比多少耳光都更具力量。如果当时父亲给我的不是拥抱,而是耳光与教训,或许今天坐在这儿的就不是我了。”
拥抱比语言所能传递的东西要多得多,是所有非言语行为中最有力量的一种。然而,很多家长却忽略了这一点,特别是受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影响的家长,他们更不善于用非言语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言语表达时也不会注意到要关注孩子的感受,而是经常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进行训斥、说教。而事实上,说教并不一定能达到家长想要的效果,甚至还会与设想的结果背道而驰。
拥抱不仅能传递力量与温暖,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阳光福利院里,人们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福利院拥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但这些孩子却发育得很慢,体质也很差,有些孩子甚至精神恍惚、目光呆滞,对此,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按理说,他们的吃、穿、住并不比外面的孩子差,甚至更好,应该发育得更快、更好才对啊,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后来,院长请来了科研工作者,经过研究发现,这些孩子没有正常家庭孩子发育得快和好的原因竟然是这里的孩子缺乏抚摸、拥抱。
心理学家的研究也曾表明,爱抚和拥抱对孩子的发育是非常重要的,经常爱抚、拥抱孩子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满足以及让孩子有安全感,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许多家长却忽视了拥抱的作用。
所以,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注重说教,而一味地说教只会让孩子更加逆反,若随意打骂则更是雪上加霜。不要说孩子,就算是成人,对于纯理论的说教都会感到反感,况且孩子思维结构尚未成熟,过多的理论他们并不能理解。相反,还会觉得这些理论都是家长的借口。
而拥抱,却能够在无形中给孩子传递力量、信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鼓励与支持。一次拥抱胜过十次说教。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多给予孩子一些拥抱,而不是冷脸、训斥和打骂。
本节家教智慧
拥抱,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认可、一种鼓励、一种理解。无论孩子做得对与错,请家长给予孩子一个拥抱。孩子做对了,一个拥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认可、支持;孩子做错了,一个拥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