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回到了他熟悉的四川,动作很快,打得很爽。
没有了兵员补充的苦恼,不用考虑粮饷地方,有了平南军本部做后盾的他,凭借多年来的威名,迅速整顿了四川明军,就连谭文都不敢在他面前炸刺。
第十九镇会同第十七镇,北上夺取了汉中,虎视关中,赵二虎所部调走之后,四川几乎只剩下了一个满编镇,谭文的第十八镇。八壹中文網
可是,李定国丝毫没有考虑兵力劣势,反而向李国英麾下此前投降的明军将领,发起了招降。
川北经过李定国精兵简政的整顿,仅仅一年多,就有将近5万老弱退出军伍,分田成了民籍,加上上山招揽山中寨民、引入湖广、河南贫民等举措,民籍人口增加了将近30万。
李定国轻易就招降了建昌府,占据了除川北外,最大的粮草基地。
不是李国英不小心,只是建昌这地方,还归属大明的时候,精兵强将先是抽了一波去保宁,等冯双礼去世,李国英到来,投了清军,又被抽掉了一波出征川南、叙州。
尽管李国英还是留下了亲信驻军建昌,却还是被李定国钻了空子,在平南军改为大周,清军在安徽、山东节节败退的形势下,得知了最新战报的建昌驻军,掀起兵变,杀了满清官员,举城而降。
李定国利用李柘给他的授权,整编降军,以降兵为先导现身说法,经历数次小规模交战,会同谭文将李国英重新逼回了乌撒府。
李国英不退不行,吴三桂一心向南,已经攻陷了缅甸王城阿瓦,四川的战事只要没波及到云南,丝毫不在意。
之前收降纳叛是爽了,可是需要的粮草、银饷也更多,吴三桂断了大部分的支援,李国英空有谋略,无法实现,只能不断后退。
他有心退回贵州,却又犹豫不决。
自从湖广沦陷,西南与京城互通消息便不太方便,只能依靠着断断续续的信使消息,以及周军的公开捷报,判断朝廷的动向。
时日越久,越是心惊。
大清不仅没有反攻的势头,反而被李柘逼近了直隶。
胜则小胜,败则大败。
一条条消息传来,不说手下的将士作何感想,李国英自己已是动摇了,从面对川北明军的咄咄逼人、连连进攻,到面对整编后的周军连连后退,降兵都制止不住,就很说明问题。
可能,唯一让人高兴的是,他就算丢了四川,现在也不会被朝廷下旨夺职、抄家了吧。
现在的四川,除了他,还有哪个笨蛋愿意来?
但是,他动摇的,不是想投降,而是在思考,接下来去哪里。
贵州?还是云南?
吴三桂肯定早就和平南军、现在的周军达成了秘密协议,要不然云贵怎么一直相安无事,李定国占了建昌也没有继续向南,夺取粮草,而是盯着自己不放呢?
要不然,吴三桂怎么敢断自己大部分的粮草呢?
这种辽东将门的把戏,他见多了。
一直向南,攻取缅甸的举动,也透露出了自立之心。
纵然朝廷再赋大任,他估计也不愿意接受了吧?
李国英看不起这样的小人行径,但是,吴三桂现在有兵、有钱,确实是一个好去处。
至于贵州,赵布泰、线国安万余人还困在那里,曾经屡次出击湖南,都未能成功立足。
原因很简单,吴三桂不负责他们战时的粮饷。
他们是朝廷的直属人马,按照规矩,吴三桂没有那个义务。
尤其是在现在这种情况下。
李国英自信,如果三人合力,以战养战,击破湖南数座城池,还是可以的。
只是,那之后呢?
李国英有些头疼,这么多年的戎马生涯,从来没有这么头疼过。
想来想去,最好的生路只有两条:一条是投降李定国,一条是投降吴三桂。
汇合赵布泰尽忠朝廷,或者依托乌撒府死战殉国,也是不错的,只是,最终的结局,都是死。
李国英还不想死。
或者说,他的麾下总兵梁加琦、徐天佑还不想就这么算了,吴三桂已经屡次派人拉拢,李定国也数次招降。
若是再不做个决定,李国英感觉自己早晚有一天,会死在兵变里。
只是梁加琦倾向投吴三桂,徐天佑却倾向投李定国。
对于那个曾经被自己追的夺路而逃的李柘,徐天佑也是后来才知道,俩人还有这么一段故事。
多年的战斗下来,昔日打不过他的李柘,已经成了大周之王,而他,只不过跨了几级,勉强当上了总兵,手底下还只是千余骑兵。
他知道李柘私下曾打听过那一场遭遇战清军将领是谁,也知道李柘如今对于清兵降将饿的态度:不计前嫌,量才录用。
他自认还是有才能的,尤其是在骑兵上,若是投了周,北方战场上他会大放异彩。
南方虽好,丛林实在是可怕,马匹矮小,一点都没有骑兵的样子。
就连吴三桂手下的关宁铁骑,这些年也少了马匹来源,维持不住昔日庞大的骑兵队了。
梁加琦则是考虑到与川北明军厮杀太久,他一直是有名号的大将,万一被找了后帐,实在是划不来。
吴三桂已经攻进缅甸,准备在南边自立,兵精粮足,还是老交情,相比新兴的大周,更可靠一些。
李国英考虑再三,没有拿定主意,他在做个忠臣孝子,还是做个珍惜生命的普通人之间,摇摆不定。
直到,周军全取山东战报传来,赵布泰、线国安被迫臣服吴三桂,李国英终于拿定主意,将乌撒府留给徐天佑驻扎,亲率梁加琦等剩余万人大军,退回云南,向吴三桂表示臣服之意。
李国英刚刚撤进云南,徐天佑就投了李定国,至此,大周再下一城,四川全境收复。
只是,李定国仅仅留下了一哨人马驻守府城,便率军退回了叙州府,向南京报捷。
李国英放弃的干脆利索,李定国收复时也食之无味。
“地方是有了,可惜,还是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