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 第364章 364不用靠一条腿走路

第364章 364不用靠一条腿走路(1 / 1)

按照结果论而言,大家都看见永乐帝派郑和下一趟西洋所赚来的利润。

现在朱元璋的问话,就显得稍微有些不合时宜。

故而没有人回答他。

当然这主要朱元璋的理念不同,他首先是要建立自然经济,所以商品经济水平是十分低下的。

此时的明初与宋元对比一下就很清楚的展现出来弱势了。

连元朝的商税一年折银还在四百五十万两左右,而大明的商税在国家财政当中就属于无足轻重了,折算出来有二十万两就很棒了。

就这还是王布犁建议提高商税,同时又有对外贸易以及向蒙古人“走私”,才稍微有些上涨。

这个数据还是洪武十三年吏部统计奏报上来的,这个体量相当于北宋的百分之一。

“布犁,你在这方面了解的多,与咱说一说。”

王布犁吃着爆米花的动作停了停,随即笑道:

“陛下,这些年的政策一直都是在鼓励种田,手工业发展其实一点也不迅速,所以对于海贸并没有太大的需求。

尤其是做出来那么多的玩意,大明百姓并不能收消耗掉,所以就会有所囤积,继而价格越发下降,那手工业者也赚不到钱,自然就不会继续做这些东西。

从洪武到永乐之后,商业兴许增加了,朝廷在民间采购一波集体装船出去贸易,自然是能赚的盆满钵满,而百姓也能从中喝口肉汤,从事手工业的百姓会变多,如此形成正循坏。”

朱元璋对于王布犁这番解释点点头,他觉得也该是这样。

毕竟现在大明都算是摸到一点盛世的门槛,今后更加繁荣,那也是正常的现象。

“朕实行海禁的政策,并不是从所谓的经济上思考的,而是因为海疆不靖,在东南海上对咱大明构成威胁的主要是两股势力,一个是被咱击溃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一个是倭寇的威胁。”

朱元璋开始讲述这二人。

张士诚、方国珍起初都是以泛海贩盐为业。

在元末中,他们各雄踞一方,长期与朱元璋对抗。

张士诚以三吴为根据地,盘踞江浙,割据势力北到山东济宁,南到浙江绍兴,西至安徽北部,东到大海,“带甲兵数十万,沃野数千里”,势力极强。

方国珍盘踞浙东,势力亦相当可观。

他还拥有一支颇为壮观的水军,时而陆上,时而人海,进退自如。

张、方的部从大都是熟悉海上情况的沿海百姓。

在张、方两支势力陆续被朱元璋攻灭以后,其余部大都逃亡海上,继续与朱明王朝为敌。

对于他们的余部规模,王布犁倒是不了解。

可是听着朱元璋的描述,从吴元年到洪武这么多年,这伙反明势力在环海千里的广阔海域上,有上万艘船,常常等着风潮出动。

尤其是他们比大明的水军更加熟悉这片海域,经常神出鬼没的,与明军周旋,一度让朱元璋很是挠头。

就因为这個不断的派人在海边巡逻,再加上他们许多人的亲戚都是海边百姓,朱元璋更是禁止他们私自出海。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余部会抢掠海边居民壮大自己,逼迫他们加入海盗这么一个职业。

张汝厚、林福等人在海上自称元帅,他们东借日本诸岛悍夷为爪牙,而西南接交趾,占城等为补充,再加上内接山寇,以为腹心之患。

他们在东南海上建立了许多据点,内外结合,使得大明百法难防,剿不胜剿。

即使朱元璋派了徐达过去,除了在他的主持下修建了一些海防防御外,对于辽阔大海也无可奈何。

直到永乐时期,这伙反贼依旧十分活跃。

搞得朱棣只能下一道旨意,只要这些人肯回乡为良民,便赦免他们的罪过,不予追究,但是收效甚微。

在永乐元年泉州卫捕获一些逃民送往南京,朱棣亲自审问还有多少尚未逃回大明的,那些人皆言多的很。

这些顽固反明势力使得大明极为头疼,根本就找不到他们的踪迹,只能被动的等着他们来,闭关是最佳的选择。

反正损失的只是海边的百姓。

况且苦一苦百姓又不是大明的专属用法。

海上的另一个威胁是倭寇问题。

元代曾两次对日用兵,都以失败告终,官方遂断绝往来。

日本人为得到中国货物,在元代就不断到中国沿海进行抢劫。

入明以后,为祸更烈,“四出剽掠扰濒海之民”,给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危害。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朱元璋认为日本人要帮助胡惟庸夺取帝位,故十分恼火,“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

为此,朱元璋经常派大员到沿海巡视,一方面追剿倭寇,一方面大规模修筑城堡。

但是为了银矿这事,又听从底下臣子的劝谏,狠狠的叱责了一番来华的使者,让他们必须把这伙倭寇交出来。

按照时间线是永乐初年恢复了日本的朝贡贸易资格。

永乐十七年,总兵刘荣在辽东望海埚取得了剿倭的胜利。

从此以后,倭寇的骚扰才大为减轻,但始终未根除。

这显然也是大明推行海禁的重大原因之一。

当然了王布犁显然不会说朱元璋小农意识过于严重,没有远略,只是为了防备这两种敌人,就自废武功。

尤其是因为蒙元的经验,这让朱元璋感觉人一旦入了大海,就不容易受到他的控制了。

在对外贸易这一方面,作为保守派的朱元璋还不如忽必烈开放呢。

要不是王布犁建议在科举当中加入算学,朱元璋都打算把这门学问从国子监当中废掉。

像祖冲之的缀术,在唐代还挺流行的,可是在大明数学衰竭,是书遂亡。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就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他对于海外情势,自恃中国是“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要外国物品。

他本人又很俭朴,不尚奢华,对海外的奇珍异宝也不感兴趣。

有了“朝贡贸易”这个渠道,既可以满足他“万邦来朝”的虚荣心,又可以获得必要的海外之物,似乎没必要让私人出海贸易。

天下百姓都种地,供自己役使,天下太平,于此足矣。

倘若百姓纷纷出海,追求“逐末”之利,既减少了剥削对象,又难以管理,说不定还会给大明的统治造成意外的麻烦。

朱元璋又是个专制思想极其强烈的帝王,这种极端的君主专制思想糅和着狭隘的小农意识,体现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就是海禁政策。

“其实朕是觉得大明与宋代不同。”朱元璋悠悠的笑道:“大宋冗兵冗官冗费,财政负担加重,而疆域狭小,在农业上税收有限,不得不靠着商业来填补。

反观咱大明实行军屯,规模庞大且行之有效,疆土也比大宋多上不知道多少,收来的粮食也多,士卒还能打。

咱大明的官员也是比宋朝要少上不知道多少,不需要依靠海外贸易来维持税收。”

“父皇说的没错。”

朱标先是赞同了一句,相比于大宋,大明还是要强上许多的。

纵然宋朝拥有那么多的银钱,可是他下面的百姓过的就比大明百姓好吗?

“如今我大明对外贸易并不是占据绝对的优势。”

“此时贸然放弃海禁的政策,极大的可能会前功尽弃,导致那两股敌人趁机骚扰我大明海边。”

朱标继续给他老子找理由:“兴许到了永乐时期,这两股势力已经全都被咱给干掉了。”

听到这话的朱棣立马就喜上眉梢。

他爹没解决的事情,他当了皇帝给解决了。

这就说明自己当了这个皇帝是极为靠谱的。

朱元璋嗯了一声,他其实是知道后世子孙开海的事情,就隆庆时期开海就赚了不少银子。

“布犁,你觉得这朝贡贸易有什么弊端吗?”

“总体而言对我们是有利的,但是还有一条致命的弱点。”

听到这话,父子三人都看向王布犁,他们觉得朝贡贸易非常好啊,定价权什么的全都在大明的手中。

即使那些使者夹带大批私货来进行买卖,他也不收税的。

“什么致命弱点?”

“那是周遭的番邦小国不跟咱们玩这个游戏了。”

王布犁给朱元璋解释了一遭,虽然陛下下令什么两三年来一次朝贡,可是后面人家不来朝贡了。

大明难道会因为这种事就开着大船前往四夷国家门口去放炮命令他们强行贸易吗?

总体而言,这件事是依靠着国家的强力来维持的,从不考虑什么经济法则的。

另外,外国贡使一到市舶司,一应接待和宴劳诸事皆由市舶官员负责。

在陪送贡使进京时,还要由明廷派人代送贡物。

贡使走到哪里,哪里的地方官就要宴请,还要征集老百姓为贡使运送物品。

即使是农忙季节,也不得丝毫怠慢。

因此,贡使入京便骚扰一路,给沿途老百姓造成很大负担。

这个也变成了一项政治任务,百姓损失不小,大明也没咋赚到多少钱,就是一个政治秀了。

再加上私人贸易越发的顽强起来,冲击和瓦解着朝贡贸易,他们可以直接同私人进行贸易,为什么还要冒着极大的风险来大明呢?

“朝贡贸易得在政治方面,失在经济方面,而且我大明回赠给他们的物品价值远大于他们上供的贡品价值。

他们既然付出了称藩纳贡的代价,大明多给他们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当我大明对他们的用来削减的话,他们就大为不满,感到无利可图的时候,干脆就不来了。”

朱标也颇为认同的颔首,他这几年接待一些使者,也能感觉的出来。

王布犁摊摊手:“长此以往下去,如此赔本的买卖怎么能长久呢?”

其实这也是朱元璋的定下的政策,那就是厚往薄来的方针。

“那该如何?”

“我大明让他们称藩纳贡是赏他们饭吃,让他们有机会来大明内做点买卖,还敢贪心不足,直接把这波使者头头都给砍了,换一波不贪心的使者前来。”

王布犁哼笑一声:“什么他妈的儒家的教化,都不如刀子好使。”

“父皇,我倒是觉得妹夫他说的对啊!”

朱棣连连点头,他方才也瞧见郑和的船队并不是很受欢迎,那拿出刀枪打一架,就变得受欢迎了。

尤其是许多人都言语不通,你不把他打服了,他怎么会坐下来老老实实的听你的话。

朱元璋一直都觉得王布犁是个激进派,过于激进了。

但是他作为皇帝还是要“名声”的,随即摸着胡须不言语。

倒是朱标接过话茬:“爹,其实妹夫他这么说也不无道理,咱待他们不薄,他们还都能干出杀人抢掠,背天恩而失君臣之礼。

占据一蕞之土,就敢与我大明抗衡,属实是白眼狼,不好好教训一番,怎么能行?”

朱元璋只是点头,但是并没有答应,他还记得自己颁布大明不征之地的小国名单呢。

那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自己个打自己的脸,朱元璋还是有些接受不来的。

“我们方才看郑和一遍宣扬大明,一遍同蛮夷做买卖,带回来许多金银以及各种特产,完全可以把金银入库用来兴修水利之类的,然后把特产一部分留用,一部分发卖出去。

如此一来,同样是国家控制起来的买卖,看这样子今后的商税会大幅度提升的。

我大明地大物博,又能赚到同宋朝一样的银钱,如此一来,何愁不会更早的进入盛世呢?”

朱元璋目前对于追求盛世还是有着极大的期望的。

他当上了皇帝,经过这么多年的励精图治,最想要的就是让天下变成盛世。

如此一来,才能对得起他天天工作那么晚的辛苦。

“此事还需要从长计议。”

朱元璋敲了敲椅子背倒是没有立即应下,他对于大海上的反明势力还是有着相当大的戒备。

尤其是他的水军在河内打打仗还行,可是一旦去打海战,他还真是有点把握不住。

这对于他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在海战这方面的人才,他一时半会也搜罗不到。

主要是处于先天劣势,针对于海上流亡的那匹人。

“不知道父皇在担忧些什么?”

朱棣倒是大着胆子询问,反正他现在北平,也够不着。

“你们都知道海外贸易能够赚大钱。”朱元璋一下子就指出了其中的关键:

“到时候百姓放弃土地,舍本逐末,咱大明是以农为主,到时候都没有人种田了。

而且私自出海者还能逃避赋税,甚至犯了罪也直接出海,这是咱所不能容忍的。”

说白了,种田在朱元璋心里一直都是排在头一个的。

“陛下所言有理。”

王布犁直接赞同了一句。

倒是让朱元璋高看了他一眼,瞧瞧咱女婿这觉悟。

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手笔在朱元璋看来,完全是王布犁他一手促成的,但现在并没有要立即做这件事,能理解他的难度,就很好。

如此说辞,也是让朱元璋更舒服,也更加能接受。

“其实郑和下西洋是有着不小的风险的,我大明目前对于南洋等地区的航道和自然环境都不是很了解。

今后藩王使者前来,还是要让他们绘制成图,对外就说到时候我大明也会派遣使者去给国王册封之类的。”

“不错,确实应该这么办。”

毕竟按照要求没有得到大明册封的国王和世子,是可以被推翻的。

许多番邦小国也愿意走这么一道程序。

“至于方才陛下所言会担忧许多百姓都搭在小船去进行贸易,我私以为是不可能的,他一来无法装载更多的货物获利,遇到些许风浪就容易葬身鱼腹。”

王布犁指了指屏幕上巨大的宝船:“就这样的船只建造出来需要多少娴熟的工匠和财力啊,所以我认为有能力私自出海的多是海边的豪商以及当地大族才行。”

王布犁的话让朱元璋细细思索起来。

他一直都是在“劫富济贫”,怎么能够忘记这种事了呢

区区种地的小民怎么可能会有时间和精力造出稍微大一点的船只呢?

尤其是他们能有多少本钱?

还不是这些手里有钱之人能办成这种事!

朱元璋自己都陷入了思维的局限当中:“不错,倒是朕思虑不周了。”

“陛下,就目前一般的情况来看,海运获取十几倍的利润为常见。

这种高额利润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海商违禁私出,不论陛下如何严禁,私人海外贸易也总是不能禁绝。

其二,沿海百姓以海为生,久成习惯,尤其是自宋元以来,沿海百姓以从事海外贸易为生的人越来越多。

大明实行海禁,无疑于断绝了他们的生路。

他们为了不坐以待毙,便千方百计地私自出海。”

“嗯,朕也是时长担忧他们同海盗勾结。”

王布犁继续建政道:“陛下,大明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会越来越多,但是分配给百姓的土地也会越来越少。

土地兼并不可避免的走上前朝的旧路,最终导致没有土地的百姓造反。

有了海运这么一个贸易手段,兴许能缓解土地兼并的到来,不至于让大明只靠着农业一条腿走路。”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谁还不是个修行者了txt 傻了吧,顶流影帝暗恋我三千年! 柯南之马甲遍布全世界 全职法师之图腾现世 人在奥特:开局被迪迦追杀 在恶梦世界惊悚求生 火影之水出一片天 快穿:宿主,位面又崩了! 开局抢了贝老黑,再干光之国! 四合院:从食堂开始做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