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阳也在打量着别列佐夫斯基。
此时的别列佐夫斯基里面身着一身发黄的衬衣,外套一件布满补丁的棉袄,面色发黄,两额油得发光,头发粗糙如索,也不知道多少天没洗过了。
显然,别列佐夫斯基最近的日子非常不好过,他明明只有四十来岁,看起来却像四六十岁的老人。
这人楚阳感慨,人生真是充满戏剧。
只看眼前这人一身落魄的样子,谁能想到不久之后,他就会变成俄罗斯最富有的男人,风光无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是的,在这个非常时期,楚阳想见的当然不是简单人物。
之前说过,苏维埃解体的过程,实际上是财富私有化的过程。
过去苏维埃的经济垄断程度是很高的,特别是重工业经济和命脉经济,几乎完全垄断在国家手里。
这样的经济制度,其实是很难积累财富的。然而高度集权的制度,却又隐含着不小的隐患。具体表现在权贵者只要稍微动动手中的特权,就能迅速分割国家资产这块“蛋糕”。
这样的体制制度,怎么可能不出现问题?典型代表就是“七人集团”的诞生。
7人集团指的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迅速崛起,在当今俄罗斯政治经济生活中最有影响的7大金融财团。
具体包括:别列佐夫斯基的罗卡瓦斯-西伯利亚石油集团,波塔宁的奥涅克辛姆银行-诺里尔斯克镍业-辛丹卡集团,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梅纳捷普-尤卡斯集团,古辛斯基的桥-集团,阿文和弗里德曼的阿尔法集团,斯摩棱斯基的首都储蓄银行-农工银行,阿列克别罗夫的卢卡伊尔集团。
这七大集团其实是政治权利与垄断资本高度结合的产物,规模庞大,拥有众多的独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经营领域遍及第一、二、三产业,尤其在石油、有色金属、水泥、建筑业和房地产等领域,七人集团几乎形成了垄断。
1996年10月30日,俄罗斯的金融巨头别列佐夫斯基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六个新兴的大财团控制着俄罗斯经济的50%左右。
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基本符合事实。
在石油工业领域,俄罗斯四个最大的石油公司中的三个(尤科斯石油公司、西伯利亚远东石油公司、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就掌握在六大财团手里。
这三个公司的石油开采量占全国的一半,而且六大财团的势力正在向其他石油公司扩张。
可以说,六大集团在石油工业领域已经形成了垄断。
在银行界,六大集团控制着全俄罗斯金字塔顶端的奥涅克辛姆银行和梅纳捷普银行。
前者是俄罗斯境内第三大的私人商业银行,仅次于储蓄银行和外贸银行。96年其银行资产就高达15.1万亿卢布,所吸引的存款额9万亿卢布。
后者是全俄罗斯第六大的银行,在私人商业银行中排行第三,位“奥涅克辛姆银行”和“国际商业银行”之后。96年,其资产超过10.6万亿卢布,存款额高达7.8万亿卢布。
除此之外,六大集团还控制着全俄罗斯第八大的首都储蓄银行,第17位的桥一银行,第21位的阿尔法银行。
在媒体界,六大集团几乎垄断了俄罗斯境内中高端媒体的话语权。
1993年桥-银行成立了“独立电视台”。它持有“独立电视台”77%的股份。
很快,桥-银行又有了新的动作,联合自由化报纸《今日报》,买下了《莫斯科回声》电台,发行了《7日报》,与美国《newsweek》周刊共同出版周刊《总结》。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在俄罗斯境内,没有一个集团能与古辛斯基集团在传媒方面的广度相比。
除此之外,六大集团还是《新周报》的参股人,持有俄罗斯“公共电视台”5%的股份,“商业日报”最大股东。
就连《莫斯科共青团员报》、《莫斯科真理报》、《自鸣钟报》、《文学报》,古辛斯基也通过直接或间接提供资金的方法,试图掌控其中的话语权。
可以预料的是,这些媒体只要联合起来,能量之大足以左右舆论,颠倒黑白。
事实也确实如此,种种迹象表明,新闻媒体同金钱、黑手党的子弹一起,早已成为六大集团反对竞争对手、保护自己利益的重要工具。
再一个,六大集团还控制着俄罗斯最大的天然气公司,最大的水泥生产公司,最大镍业公司“诺利斯基镍业”,最大的石油加工公司,最大的纺织巨头。
除此之外,六大集团手中还掌控着一大批重量级企业,比如库兹涅茨基冶金企业,诺沃利别兹基钢铁厂,诺沃库兹涅茨基铝厂,西北内河船运公司,外贸组织“果菜进口联盟”和“重工业出口”,一系列建材生产企业,印刷公司和贸易公司,航空公司,通讯企业,运输-发送公司,医疗中心,商业大厦,保险公司和印刷厂……
太多了,七人集团手中掌控的东西简直不要太多,其触角早已触及到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和国生的各个领域。
其能量之大超乎世人的想象,足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七大寡头之名,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