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纵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将他们的盐全买了下来,充实自己的货源。
看着仓库中的盐多了起来,桑纵他们这才松了一口气,这次赢定了。
第五天,一斤五十文。双方还在较劲,但天平已向宁海商会倒去。
来买盐的都是卓良吉的人,百姓都在等,看这盐价能不能回归一斤十文。
百姓们虽然是散户,买的都不多,但人多了,也能消耗掉宁海商会大批储备。
看到这个场景,炒盐的人顾不得卓良吉的鼓动了,也偷偷的和桑纵联系,把货都卖了。
第六天,一斤四十文。这个价格已经低于大部分商人进货的价格。
卓良吉也慌了,他进的货虽然比别人便宜,但也比平时贵多了。
一天跌十文,按照这个速度跌下去,后天就到了他的盈亏点,一斤三十文了。
他也知道,到了这个价格,大部分炒盐商人都顶不住了,开始大量放货,想减少损失。
他们一放货。自己一方就已经土崩瓦解了。
于是,卓良吉也只得开仓,想将货卖给宁海商会,虽然是一斤四十文,但还是能小赚一笔!
可是,这个时候,桑纵看见胜利到手,也不再收购盐了。
就是收,也是按市面半价,就是一斤二十文收了。
那些人听到这个价都呆了,这意思就是要他们流落街头的节奏啊!
卓良吉犹豫了,要按这个价,他也要亏钱,就这么一犹豫。
第七天,盐价大降,降到了从前的价格,一斤十文。
卓良吉脸色惨白,知道自己上了宁海商会的当了。他们利用手中货源,给自己做了一个局。
这个价格要是卖出去,每斤要亏二十文,可他手中,足有几十万斤。光是现货,都要亏二百万两。
还有他在批发市场买的期货盐,也有二十万斤。
总的下来,他肯定是要亏的倾家荡产,可关键的是,这些钱可不是全是他的啊!大部分是属于程家的。
自己捅了这么大一个篓子,只有以死谢罪了,以免罪及家人。
炒盐的商家见价格降到了㡳,都聚集在一起,都来到卓良吉这里,让他拿一个主意。
结果,就看到卓良吉已经自挂东南枝了。
这一场战,王望舒为首的宁海商会大获全胜,赚了个盆满钵满,不光现银,还有抵押的房产,珠宝等。
在玉京城,卓良吉自杀的消息传到了程家。第二天,就在程家旁边的垃圾堆看到了大量的瓷片。
孙修见宁海商会在西川挣了钱,就让他们拨出一些,支持耿齐的游击战。
耿齐有了物资,令常绪派出小部队,敌驻我扰,不停的骚扰他们,让那些西川军不胜其扰,只得后撤。
敌退我进,耿齐见状,带着主力衔尾追击,大败西川军,还攻占了玉山县城。
周边各县士绅看耿齐获胜,连县城都被占了,只得跑到府城避难。
将各村落的控制权全丢给耿齐了,这让耿齐获得了大量人口。
而且这些时候,西川的土地兼并太严重了,许多人都失去了土地,成为流民。
耿齐将土地重新分配,使流民有了地。在此基础上,耿齐又开始招兵。
百姓也知道,当兵就是保卫他们的地,如果不当兵,那些逃走的老爷们一回来。
现在分的东西都要还给他们,说不定他们还要组织还乡团报复,那时可要搭上全家的命,所以,他们纷纷加入耿齐的队伍。
西川朝廷见耿齐的队伍越来越大,只得又加派两万军队围剿。
这时,云雾山脉边上山阳府,郊区已经都被耿齐占领了。
他们以玉山县为中心,建立起了根据地,已经有一万士兵了。
而且,这些兵经过常绪他的训练,战力不差,比西川各地抽调的厢军要强多了。
先让常绪带人骚扰他们,等围剿军队到了玉山城下,已经人困马乏。
当天,耿齐就全军出击,以虎蹲炮开路,一天时间,围剿的两万厢军就崩了。
耿齐不光俘获了大批厢军,还将山阳府城也占了。
这下,西川朝廷没办法了,虽然有更强的部队,石牌关的戍边军,还有国君亲领的白衣军,但这都不能动。
因为宁朝在旁虎视眈眈,这些军队一动,宁朝肯定会趁虚而入。
可除了这两支部队,剩下的厢军可没什么用,前面两次的失败已经证明了。
于是,经过商议过后,决定招安。
孙修得到消息后,决定让耿齐同意招安。条件就是,山阳府要归耿齐管辖,也就是自治。
西川国君刘余无奈,只得同意。
…………
大半年时间过去了,海军建设一日千里,远洋舰队已经建立,以水津群岛为前进基地,加强训练。
这时,兰格本土舰队已经到达他们的东方殖民地菲利群岛,正在休整。他们也派出了使者,向宁朝递交了宣战书。
这让朝中不相信孙修的人,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疼。没想到,兰格王国真凭着一支舰队就向宁朝开战。
在朝堂上,兰格使者满身傲气,微微一躬身道:‘尊敬的宁朝皇帝,你国偷袭我东方舰队,造成我国五艘舰船沉没。
这就是向我国宣战,基于此,我们兰格王国女王陛下,决定和宁朝处于战争状态。除非贵国愿意答应我国几个条件。’
宁皇阴着脸道:‘什么条件?’
‘一,赔偿我国白银一千万两。
二,交回我国被俘的士兵,军官。并赔偿他们的损失。
三,在沿海开辟三个港口,作为通商口岸。
四,在玉京城中划出方原十里的地方,是为租界,时间一百年。
期间,由我国管辖,贵国士兵官府均不得入内。
五,在建昌州,划出水津群岛,作为赔偿。
六,此次绵江事件中的主要责任人,孙修侯爵,还有所有参与此事的军官。都要交给我国,由我国法庭进行审判。
以上条件,如果你们不同意,我国无敌舰队就会前来,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应由你国承担。’
听到这个条件,群臣大哗。文官们口吐芬芳,武将们撸起袖子,想给他几下。
这个条件,真是奇耻大辱,华族和匈族打了一千多年,好几次都差点灭族,也没签过这种条约。
万里之外的蕞尔小国,就凭着一万人的舰队,竟然提出这些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