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听说,陶恭祖让徐州的时候,刘备本意是不愿的,是你和陈登联手让刘备提前借过了徐州牧的位子。”
“而后兵出兖州,劝说刘备不要收留吕布的人也是你。”
“接过徐州之后,先传天子,再传袁绍,争取袁绍一派的支持,这恐怕也不是刘玄德的作风。”
“阁下虽然声名不显,但在我看来,你却要比徐州的别驾陈群和富商陈登更得刘备的信任。”
许劭一连把王安这一年来的动作都说了个遍,每一步的思路都大致不错。
“王安还是不明白,这瞒不过许子将的到底是何事。”
王安打算打破砂锅问到底,此人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让自己来到此地,说这些话语。
“徐州初定,眼下兵力十分紧张,要不然刘玄德也不会急匆匆赶回徐州。而就是这样,你也要坚持留一只兵马在扬州,我想伯平的想法恐怕不是想要帮助我家主公守卫扬州吧?”
“防守孙策是假,等待时机接手扬州才是真。”
许劭一番话说完,眼神直勾勾地看着对面的王安。
“王祭酒不必惊慌,这不过是在下的猜测之言,除你之外,从未与人说过。”
得知许劭并没有把这些话说给刘繇之后,王安悬着的心又放了下去。
“许子将既然看出我对扬州有非分之想,为何不告于你家主公?而是在这里给我听。”
许劭端起酒轻轻抿了一口,好像是很享受这浑浊的黄酒。
“因为你对我家主公有恩。”
“若不是你劝刘备出兵南下,建业此时必定落入了孙策之手。”
“至于你的盘算,也是建立在我家主公病重的前提下,我想刘备走之前一定和你说过,如果我家主公身体转危为安,你便要放弃计划,返回徐州。”
“不错,许子将果然有识人之能。”
来到这个世界后,第一次和这种智力超群的人静下心来谈,王安才真正感到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感。
自己能够想在别人之前,是因为自己有着前世的记忆。
而这些人能够足不出户分析天下大势,靠的才是真正的才华。
“我本对朝堂之事嗤之以鼻,不愿做官,是刘繇善待于我,我自然不能坐视他的一番基业丧于他人之手。”
“今日一番设计是想提醒一下王祭酒,如果我家主公能够度过眼前的重病,扬州虽弱,但也不是任人宰割的。”
“如果……如果刘使君真的病重不堪,还请阁下谋成之后向刘玄德进言,善待我家主公家眷和扬州百姓,许劭感激不尽!”
许劭说罢,站起身对着王安深行大礼。
“许子将多虑了,王安以性命担保,必不辜负今日之言。”
“走吧,时间差不多了,今日请王安做在右边尊位之上,许劭要送给王祭酒一份大礼。”
搞了半天,那两个座位是给自己准备的。
王安没想到这一行还有如此意外收获。
“请!”
“请!”
许府的正堂,四十个座位已经做得满满当当。
只有中间的三个位置依然空缺。
许劭和王安一前一后,不紧不慢地步入正堂。
“许子将来了!”
“人言许劭点评之时,身边必有贵客坐镇,不知本月是谁啊?”
“你们看,这不是刚才被唤走的王安么,怎么和许劭一起进来的?”
“难不成本月之评,是他坐上位?”
众人看到眼前的场景,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各位,许劭有礼了。”
“许劭做月旦评最初之意是为了与族中兄长点评天下英雄,承蒙各位厚爱,如此看重我许劭。”
“劳烦各位久等,今日之评马上开始。”
许劭说完示意王安一起落座。
王安也不客气,左右通报一声后,紧随许劭落座。
“想不到真是此人,一个小小的账下祭酒,为何这么得到许劭赏识?”
“哎,话不能这么说。”
“此人在刘备账下颇得器重,据说这一次出兵解扬州之围,就是他的提议。”
不等众人讨论完,许劭的门生就已经关上了大门。
屋内突然寂静。
“今日点评的第一人乃是我许劭的一位同僚。”
“新到任的会稽太守,琅琊王氏,王朗。”
“王朗自幼饱读经书,以才华被拜为郎中。其人性格柔和,对于经典之时多有见解,善于审时度势,但不善攻伐之事。其人只能做守成之人,治学修典,不能担以朝堂大任。”
“第二位是徐州新任别驾陈群。”
……
“第三位冀州袁绍账下辛毗。”
……
许劭一连说了十七人,到了第十八位是停了一下。
因为这第十八人,正是身旁的王安。
虽然许劭评人无论出身如何,都不会引起众人的意见。
但王安的身世和前面的人比起来实在是有些寒酸。
襄阳农户之家,靠着乡里大户资助读了几年书。
因为弄错了年末的帐收,被发往幽州任职。
而且王安的作为大多都是幕后工作,有些话许劭也不好说的太多。
“第十八位,便是我身边的这位,徐州刘玄德账下祭酒。”
“王安,王伯平!”
“伯平本是荆州人士,为避灾祸,孤身一人前往燕赵之地游历。因为仰慕刘玄德的仁义,在其账下追随至徐州。转战千里,不离不弃。”
“王伯平能谋善断,身为祭酒,对于军阵的事宜十分了解。定陶之战,王安率五千之众,帮助曹操部将夏侯渊突破吕布手下八健将之一的高顺的防线,使曹操全军完成对吕布的合围。”
“曹操手下谋士刘晔赞赏王安是刘备账下大才。”
许劭说到这停顿了一下。
“有先知之能,先贤之才,当为拨乱反正之臣!”
这是许劭为王安准备的评价之词。
在才能上肯定了王安,但后半句却很有讲究。
我给你的评价是建立在你帮助刘姓安稳天下的前提上,如果你王安想要为祸一方,那边和我许劭没什么关系了。
短短一句话,就把王安钉在一个忠臣的框架内。
“不愧是东汉末年点评人物最出名的人,拿捏的真准!”
如果接下来王安在扬州的动作有任何不臣的想法。
马上就会被天下的文人一起戳脊梁骨。
看来这张“毕业证”,并不是很好用啊。
“许子将谬赞,王安不敢与先贤相提并论,只是身为汉臣,当为天子考虑,王安愿与诸位一道,共同为汉室效力!”
反正是天子,日后刘皇叔成了天子,不也是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