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汉把他带回家中照料了三个月,怎奈何,他自己都是个光棍,如何能够照料的了一个小男婴呢,无可奈何之下也只有召集村民一番商议,共同决定把小男婴放在已经结婚了的夫妇家中轮流照看,初三在王家大姐家,初四在李家大婶屋。从三岁那时起,就一直由陈老汉照料,就这样,过了十七个春秋。
看着逐渐长大的小男孩,陈老汉心里一阵欣慰,但是他一直有一个心病,那就是他从来不知道这个孩子到底是来自哪里。自那日捡到这个孩子起,他就没有放弃过大厅孩子的出生,方圆五十里都打听过了,可是一直都没有听说谁家遭逢什么大变故,就更别提有哪家会不要自己的孩子了。承蒙新世纪在几位伟人的带领下大力改革开放,国的百姓生活已经越来越安定,而安溪县所处的越州市,虽说不算什么富庶之地,但是这里的人们很朴素。只要每天都奔着希望去,家里不缺米面,那就不会怨天尤人,更加不会放弃生活。所以陈老汉一直想不通,这孩子的父母究竟是怎样的绝望下才不得不丢下孩子。老汉也没什么见识,于是在孩子五岁半的时候就让孩子跟着李姓教书匠学习文字,不求能当上什么科学家,但求不会长大成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而被人嫌弃。可就当李先生问及孩子的姓名时,陈老汉犯难了。因为一直想要找到孩子的亲生父母,所以老汉不曾为孩子取过什么名字,左右想去还是先生出了个主意:这孩子从小就被抛弃在那城隍庙中,又是深秋近冬,我欲取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取小名叫阿梅。希望这个孩子能像梅花一样坚韧,不会被短暂的冬雪压倒了自己的内心。老汉一听当时就乐呵呵的拍手叫好,既然如此,那我明天就让阿梅正式来拜先生,以后还要请老李你多费点心,让这孩子多认点字。
从此阿梅就成了这个孩子的小名,也仿佛真如李先生所期望的那样,这个孩子如同梅花般高傲,却又从不伤人,仅仅六岁就已经识字过千;七岁默写唐诗百首;九岁已经开始捏调娉诗了。李先生望着站在雪地里的阿梅,深深的皱了皱眉头:阿梅,你且过来。“先生唤我何事?”阿梅步伐轻盈的走到先生的更前。“阿梅,你闲暇时来我这老人家里学习已经四年了,这四年我感觉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在交给你的了。你很有天赋,不输给我以前的任何一个学生,你想不想进入学校里面接受正规的学校,钱的事你不用担心,我会帮你申请到助学金的。”阿梅想了一会,眨了眨眼睛:“先生,学校里的学生学习的是什么”老李回答:其实以你现在所学到的东西进入学校你比同龄人更加有优势,我想你以后可能会成为一名学者,一名诗人。阿梅歪了歪脑袋:“还是算了,我知道先生您对我的好心,可是我觉得我现在学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感谢先生一直以来的教导,阿梅谢谢先生,以后还会来看先生的”就这样,阿梅结束了自己的学习生涯,李老先生很久后才明白为什么阿梅不愿去学校学习。
阿梅斜靠在城隍庙前那颗据说有五百年历史的老槐树下,把玩着那陈老汉过世前交给他的椭圆玉佩,仿佛老陈头就在眼前,那嘱咐他的话,也都在他耳边:阿梅,老汉知道我的时候已经不多了,我这辈子做过不少好事,也做过不少不地道的事。但最让我感到开心的事还是在是十七年前城隍老爷那里我发现了还是婴儿的你,一转眼就是好多年了,如今你已经长大了,有些事情,我必须要告诉你了。
这块玉佩是在我遇到你的那个城隍庙处发现的,以前我一直认为这是城隍老爷对你的关照,想着等你大一些了就把他交给你。直到三年前,我感觉自己可能时日无多,于是我托村里李大爷的儿子在县里问过。这种材质虽然特殊,但是在大城市还是有不少贵人老爷收藏,那时候我就想把它交给你,让你走出这个村子,去寻找你的亲生父母,不过你还太小,而我还能再活几年。现在,你长大了,来,孩子,拿着这块玉佩。因为你是弃婴,所以这些年村子里的人都没有给你取名字,大家也都没有什么文化,只凭借着你那块玉佩上的‘梅’字叫你阿梅,我猜,这应该就是你的姓氏了,阿梅,记住我说的话,这个世界很大,多走走看看,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名字,和活着的意义。
阿梅看着蔚蓝的天空,留恋的走到陈老汉的家门前,挥一挥衣袖,只带走了几件衣服,五个馒头。大步向前,正如同陈老汉说的那样,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和自己应有的名字......
阿梅走了,没有惊动村里的任何人,带着他最后的牵挂,离开了这片安静祥和的土地,但,他并不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