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渐昏,周围人纷纷点起蜡烛,杨思焕依然独坐在黑暗中,双手抱头,脑袋空空如也。
天圆地方、外圆内方……这些词在她脑子里来回穿梭,可它们跟《四书》却是半点关系也没有。
题目是:以《四书》之o为题作一文。
短短的几个字,她不知来回看了多少遍,这会儿她也点起蜡烛,一咬牙,实在不行就以“外圆内方”为题,总比交白卷好。
人常以方喻原则、以圆喻灵活,所谓外圆内方,可以比喻为人处事的方式,内里刚正守则,外在却是圆滑世故。
如此说来,外圆内方倒和《中庸》有点关联了。想到这里,她眉头渐渐舒展,提笔写下《外圆内方》,刚写完又发现一个问题。
外圆内方虽和《中庸》扯上了关系,但题目明明只有一个圆,“方”何在?
念及此,她心下一转,将题改为:《有圆无方》。
她想表达的“有圆无方”,是做大事不拘小节,在急事面前灵活应变,在承题时打算引用望梅止渴的典故,接下来按部就班地写下去就是。
但转念一想,若这个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大有问题:有圆无方,说得不就是不顾原则而肆意行事吗?
这种看法虽然偏执,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她想到这里,不禁仰头,看着明远楼上随风摇曳的火把,火光之下只能隐约窥见那位主考官朦胧的身影,谁知道这位大人是什么性格?
笔还没落下,新愁又上心头。
以此为题见仁见智,着实是存在争议的。
万一那位大人揪着那个偏执的角度不肯松口,落榜事小,被扣上狂妄自大、目无章法的帽子就麻烦了。
杨思焕在县学的这段时间,被薛教谕一路训过来,因此考量事情也多了些心眼。
为保万全得重新立意。她吹灭了蜡烛,趴在木板上继续天南海北地乱想,呼吸渐匀,不小心就这么睡着了。
她做了一个梦,梦中她跪坐在启明书院的学舍里,那时候她才开蒙,头上抓了两角,桌上摊着一本半旧的《孟子》。
耳边响起赵先生的声音:“杨思焕,你来读第一章。”
话音刚落,一阵大风扑了过来,将桌上的书纸翻得哗哗作响。最终停在目录页上。
她猛然惊醒,原来题目是个意思……
次日下午收卷的锣声响起,北边帘幕中走出几列帘官,她们依次走到考生面前,将卷子收了进去。
杨思焕将卷子交给她们时,突然松了一口气。第一场考试就这么结束了。
卷子被收了上去检查完毕之后,贡院才开门放人,一时间试子们纷纷涌出号舍往外拱。
都是三天不洗澡的人,那味道可想而知,杨思焕闻着自己身上的馊味都嫌弃,干脆就坐在号舍等她们先出去。
“杨啊。”不知何时张珏背手站在她的号舍前。
杨思焕面色一沉,唯恐这厮跟她讨论试题的事。却听那厮气定神闲问道:“晚上吃什么?”
二人一道出去了,都避而不谈考题的事。张家的侍从早就在场外候着了:“杨姐儿,你的包袱。”
“多谢了。”
杨思焕拿着自己的包袱,跟张珏并排走着。
张珏边走边道:“我包了一层客栈,你今晚就住我那,反正空着也空着。”
杨思焕回:“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原来的地方挺好。”
张珏没好气地嘁声道:“嘁,生怕我找你要钱?随你了。”她顿了顿又道:“那考完之后一起吃个饭总可以吧,放心,不要你掏钱。”
杨思焕:“.......”
那厮说完就拐进巷子里,夕阳下,长长的影子从墙上拖拽而过,很快就消失在视野中。
杨思焕找了家客栈先洗了个澡,放松了一夜,第二天又被关进石头洞洞里。
第二场考《五经》,没有试帖诗,题目也是中规中矩: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语出《尚书》)
拿到题目之后,杨思焕又一次忍不住朝不远处的高楼望,以此为题的,想必那位主考官是个谨慎之人。
结合上一场考题,她大致已经可以描摹出那位考官的性子,谨慎而不落俗套,是个有趣的人。
那位走在甬道上时,若不是被其他号舍遮挡,她真想看看,那位究竟长什么样。
日后如有幸与那位一朝为臣,该是件有趣的事。
神游之余暗自庆幸上一场考试,得亏没以《有圆无方》为题。想到这里,她深吸一口气,将笔又握紧了些。
这次她很快就打好了腹稿。将论点与论据以白话文的形式简单列于稿纸上,接下来只需以古人的口吻,站在孔孟的立场上,改出一篇八股文就好了。
第二场考试比较顺利,试子们被放了出去,缓了一夜之后,重新排好队被关起来。
第三场考试,也就最后一场,这次和院试完全不同,考时务策。
相对形式古板、内容老套的《四书五经》考题,这一场考试与实际应用挂钩,往往以时政出题,考法与出题内容皆是灵活多变。
此前县学的两位训导为押题而争论不休,一个说去年南方蝗灾肯定要考,然后由此拓展出一系列专题,叫学生们一一作文来答。
另一位却说前年北方雪灾是要点,又搞出三十多个问题来出题。
两个人私下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一合计,干脆都要写,那段时间杨思焕一天交两篇时策,黑眼圈熬到了后脑勺。
过了一段时间,两位也批累了,就不再让学生交文。
抛了这么一句:“凡灾案,重点皆在防治,立意高远即可。至于策论,灵活变通需牢记。”
简单来说就是:能教的都教给你们了,到考场自己想办法吧。说了等于没说。
考卷发下来,既没考蝗灾也没考雪灾,考得是洪灾,要求以洪灾治理为主要内容,作一篇文章。
洪水灾害作为常见的自然灾害,想必所有考生都能写出对策,只是交上去的恐怕多是千篇一律。
开考锣声响起后,杨思焕下意识环顾四周,果然大家都在奋笔疾书,多是成竹在胸的模样。
杨思焕却迟迟不动笔,她要写的,绝不能是卷子堆里一抓一大把的东西,况且和她们比遣词造句,她是很难胜出的,因此只能在内容上下功夫。
当别人都写累了开始甩手时,杨思焕还在列大纲。
一般的书生可能开篇就高谈论阔如何治灾,但杨思焕开头却是疏散百姓,一切以人为本。之后才是治灾,在这一环节大家论点几乎一致,按老一套来写就是。
下一步又是分水岭,很多考生想必直接就跳到灾情预防这一环节了,所谓“防治”就是治防并重,但杨思焕却在这里又加一步。
被洪水冲走的人是很难救的,这一死亡节点难以改变,到洪水消退后其实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瘟疫,瘟疫是可以控制的。
杨思焕写下:深挖掩埋亡者、死畜,以生石灰除病气。为灾区重建,需修订赋税制度,免灾区赋税。再下一步才到预防措施。
写得快的都收笔了,杨思焕才写完大纲。不过她也丝毫不急,磨刀不误砍柴工,接下来就正式作文。
她稍懈片刻,擦净手汗提笔写道:
子不语怪力乱神,洪水滔天,天灾矣?非人所能控矣?余道不尽然…
照着大纲,她洋洋洒洒写了七八张纸,共计两千余字,最后收尾时心潮依旧澎湃着。
天色渐暗,赶在太阳下山前,杨思焕终于停了笔。
她由于太专注,主考官已从明楼下来也没发觉。
她收笔时,不经意间一抬头,发现一位身穿红色官服的大人背手站在她号舍旁,此时正盯着她看,四目相对之时,那位大人不动声色地拂袖转身,缓缓向外帘去了。
次日杨思焕无事可干,趴在号舍里睡了半天。
卷子被收走糊名,乡试就算结束了一半。
剩下的一半就是等,若考上了,半个月内就有喜报传出,但若没考上…
她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