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御书房
景洪帝坐在龙椅上,面沉似水的看着地上跪着的冯山、郑绥和阮明辉,这就是他的亲信、耳目,自己给与了他们偌大的权力,结果在大晋境一夜之间,500名马山凹悍匪全部被杀,这得是多大的本事啊!
平时剿匪时,哪一个不是叫嚷着匪患难剿?可结果呢,悍匪被杀!连是被谁杀的都没有线索,现在又出来了西域人。西域人堂而皇之的在大晋出入,监部的人都在睡觉吗?
还有月部,亏自己对他们信赖有加,顶着众朝臣的压力,给了阮明辉一个白丁那么大的恩宠,结果呢?还不是事情发生了才知道找原因,有付皇恩!哼!
景洪帝,看着御案上的密信,心里一阵翻江倒海。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边鞑子兵刚退,那边西域又开始出来搅风搅雨了!
鞑子、胡尔汉,西域、巴尔干图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勾结呢?查!
再看看从郡北传来的折子,还是阮家二小子贴心,看看人家这事办的,没向朝廷诉苦叫累,硬是从下辖县里和各大贵族府里,招集了人马守城、护城,最后还设计反歼了鞑子。
虽说最初的火攻之计来自林夕,但这火候掌握的可都是来自阮明成,蛰伏至火攻当日,一举收复失地,漂亮,不愧是阮如林的孙子!
再看看这战后的重建工作,哎哟这小子,真聪明!听说是林夕的一个学生想出来的好计策,但也得阮家二小子敢用啊!人家不但用了,还从中找到了适合郡北的新路子,真想去郡北走走,看看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茶棚,茶棚边上是不是真的有百姓自建的院子,这法子太好了,以后遇见灾年水患,蛮可以参考的嘛。
往年那些个受灾的地方官,只会向朝廷哭穷,只知道赈灾、赈灾、赈灾!就不会向阮家二小子那样想办法?简直是尸位素餐,不思进取。枉他们还自诩熟读圣贤书,博古通今的,史书上的圣贤难道就教他们有事找朝廷哭诉啦?不知所谓!
还好自己英明,把阮家二小子派去了郡北府,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这都是第几次这阮家二小子出人意料啦?哈哈!真是朕的一员福将,自己这步棋下的妙啊!不知不觉中景洪帝又开始洋洋自得起来。
还有林夕,自己这道银狐令给的好,要是没有林夕会夜观天象,怎么会知道那天刮的是南方?谁不知道郡北的冬天每天都是狂风大作,哪有顺着一个方向的?更不要说刮南风了!如果不是这次真的顺风烧毁鞑子大营,人们还不相信呢。看来不是没有,只是很少罢了,幸而林夕林大学士知道,并且正好抓住了这次机会,真是祖宗保佑,天佑大晋!
人家师傅厉害,连新收的学生也不孬,看看这两篇策论,写的真好,尤其是《论战后重建》解决了郡北府的大问题,也就是帮朝廷解决了大问题,这本策论一定要多多印发,分发到地方上,让每个地方官都好好学学,看他们会不会汗颜。
享受俸禄,深受皇恩,还不为君分忧,难道他们就不担心头上的官帽吗?想到这,景洪帝老眼中的杀气蹦现,后又一闪而过。
再看看这本《论郡北之战》,也很独特,见解非常新颖。听说此子出身乡野,看来寒门学子确有其独特之处,用好了,倒是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看来得招这师徒俩回京叙叙了。
还是襄儿慧眼识珠,向自己推荐了阮家兄弟。想到这,景洪帝低头看了看还跪在地上的三名亲信,该敲打的都敲打完了,现在得鼓励了,便叫他们都起身,还给他们赐了座位。
然后又语气和煦的问阮明辉,“阮爱卿,这次令弟立得大功,朕当奖赏,说说看,你家二郎想要什么奖赏啊?”
阮明辉一听赶紧起身施礼,道:“忠君之事,为君分忧,乃臣子分内之事,当不得陛下赏。”
“诶,阮爱卿此言差矣,论功行赏乃帝王本分,大胆说吧,朕很看好你家二郎,哈哈哈······这阮家二小子,朕心甚慰!”景洪帝说完,又想到了阮明成那插科打诨的折子,忍不住哈哈大笑。
景洪帝这一笑到把三人笑傻了,这阮明成(二弟)怎么了,这是?这又搞出来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竟然能让陛下如此开怀?听听这称呼,“阮家二小子”,多亲切,看来陛下很喜欢这位“阮家二小子”啊。
阮明辉不敢怠慢,躬身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谢万岁赏识,微臣代二弟跪谢皇恩。“说完,撩袍端带行了三百九叩的大礼。
看着阮明辉正儿八经的样子,再想想阮明成,景洪帝的心情一下子好了。
“行了,看你这诚惶诚恐的样子,真是无趣的紧,没事多学学你二弟,看看人家这折子。”说完景洪帝让内侍把阮明成新呈上来的折子,递给阮明辉。
阮明辉赶紧翻阅,也是忍俊不禁,这写的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呀,就跟八岁彘儿说话一般,那股亲昵献媚、撒娇卖痴的语气,看得人牙疼。
阮明辉忍着满头黑线看完了阮明成的折子,心里也不禁赞叹,别看二弟满嘴胡言,看似胡诌白咧的,但这种跟皇帝唠家常的语气,应该是甚得景洪帝这个老皇帝的心意。
你想想啊,满朝文武都一本正经的禀报朝政,那语气一定是严肃、恭敬,看的人必定也是心情郑重,精神紧绷的,突然出现这么一篇“童言稚语”,劳累了的景洪帝能不喜欢吗?
看看,人家既把事情说清楚了,还夹杂了很多奇闻趣事,皇帝看折子就像看话本子,就好像面前坐着一个翘着二郎腿的浪荡子,在你面前手舞足蹈的,那画面·····咦!阮明辉感觉自己都不敢往下想了,简直毫无斯文可言,太丢人了!但受到此信的人,心情能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