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乱之后必然有大治,这一点在朝堂上来说是这样的。
在秦桧和何铸等人理清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后,清理了朝廷中反对的势力,一时之间整个朝廷赢来了平静。不管是秦桧还是何铸,他们两个人就像是暂时达成和睦的宋、金两国,两个人都称赞现在朝廷是“众正盈朝”,只不过秦桧在心中骂何铸无能,而何铸在心中想着的是秦桧无耻。
宋和金之间达成了和约,虽然这个和约只是暂时的休战,但是这也是一纸和约,战争的阴影应该已经散去了,至少在短短的一段时间之内,大宋应该能够安顿下来。
至少,大宋朝廷上的大部分官员甚至孙权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们一边加强着戒备,防止金人再一次进攻,一边打算开始休养生息。
而休养生息的第一步就是裁撤厢兵和乡勇,因为大宋的这些杂牌军实在是太多了。
大宋一方面没有兵,而另一方面兵又太多了。所谓的没有兵指的是缺少精锐的军队,即使是大宋最为倚重的御前诸军战斗力也参差不齐,更不用说御前司的军队了,而经历了数场大战之后,这些能打的军队已经不能够出击了,因为这些军马已经不够十万之数了,在孙权看来,如果军队数量如果没有达到十万,那是不可能打一场进攻战的。
说宋人兵又太多了,指的就是那些杂牌军,有团练使或者防御使带领的厢兵,也有各地的主官在“紧急情况”下“权宜之计”募来的乡勇,这些拿着锄头的时间可能远远多过拿着武器时间的所谓“军队”,构成了现在宋军很大一部分。
这些人足足够孙权去攻打合肥五次,即使每一次都全军覆没。
这也造成了大宋财政的很大压力,为了这样的事情秦桧难得的绞尽了脑汁,来维持这样一支庞大而又无用的军队。
所以在和约签订,在经过多个渠道确认了金人不会马上撕毁和约之后,宋人开始了行动。
一是整补军队,御前诸军特别是川蜀地区的御前诸军损失惨重,需要进行补给和训练,培养精锐是很慢的,损失的御前诸军没有很好的办法能够马上恢复战斗力。
二是裁撤厢兵以及乡勇。除了保留很小一部分各地负责稽查盗匪的乡勇外,其余全部裁撤,里面最为精锐的乡勇补充进厢兵。
对于乡勇整个朝廷都非常慎重,甚至慎重到了孙权都不能理解的地步,这些乡勇战斗力不强,比起厢兵来说也远远不如,在战场上比拿着锄头的农民也强的有限。孙权觉得这些乡勇就算有十万之众,他一个人就可以带着八百人冲散他们,有什么可以慎重的。
“天下之秩序崩坏起于募乡勇。”对于陛下的疑虑,秦桧用这样的一句话来回答。
“善!”当孙权听到了这样的一句话之后,他立刻就知道了为什么朝廷对于这件事情这么重视了,他记得他还是东吴大帝的时期,也研究过汉朝的崩溃,而汉朝的崩溃黄巾贼只能说是起因,而真正的原因就是为了应对黄巾贼而允许各州官员自行募兵。
这些官员的身上有权,也有财,再加上自行募兵,于是马上就成为了脱离朝廷掌控的一个独立势力,而他的父亲也是在那个时候掌握住权力的。
所以,朝廷才要马上裁撤乡勇,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而游戏充钱也是从首充和月卡开始的。在局势稍微安稳之后,朝廷直接来一个卸磨杀驴,不能开允许各自自行募兵这样的一个坏头。
“除定额外即刻裁撤乡勇,未经允许禁止出属作战。”
一个地区还是要保有一定量的防御力量的,这就是所谓的定额,比如一个小县城会保有数十个乡勇,在步弓手或者马弓手的带领下护卫乡间的安宁。而这些乡勇只能在本地作战,无诏离开防区视为谋逆。
第二个裁撤的是厢兵,厢兵并没有规定每个团练使或者防御使最多有多少人,反而相反规定了最少有多少人,裁撤厢兵也非常简单,那就是裁撤军饷就可以了。
团练使和防御使手上可没有财权,除了在战争时期他们可以依靠着朝廷的命令从地方获得补给,在其他的时候他们没有任何获得补给的可能性,他们补给依靠的就是朝廷下拨的金钱。
这一次他们下拨的费用少了一半,这就是朝廷逼迫着这些团练使减少兵力的手段。除了这一点外,有一些战斗力强的团练使直接被编入了御前诸军,虽然受到的约束多了,但是他们的地位上涨了。
而在这其中,莒州团练使关铃是众人的偶像,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竟然混到了殿前司,一举成为了陛下的亲信。
秦桧裁撤军队的行为受到了众人的好评,他消弭了大宋动乱的根源,各地募兵自行其是,尾大不掉的情况没有了,另外一方面他替大宋的财政节约了不少钱。
虽然说大宋富庶,但是政权南迁后,大宋以半壁江山支撑国力,面对强悍的金人,需要以庞大的财力来增强战力,毕竟虽然那些乡勇和厢兵战斗力不强,但是还是需要发饷。
因此,秦桧在这几年之中陆续增添了经制钱、总制钱、月桩钱等税目,这些税都由地方政府征收,在重税之下,不少地方甚至有发生民变的可能性。在完成了军队裁撤后,经制钱、总制钱、月桩钱等临时税收会少许多。
再加上很多的乡勇和厢兵会回到自己的家中,和自己的家人团聚,这样也有助于消弭掉战争和拉丁所带来的影响。
这件事情对民众有益,对朝廷也有益,这是秦桧难得的做的好事情,他还为此非常的得意。“想必这些地方的民生会好上许多吧。”
但是他绝对没有想到,打脸会来的如此之快,在颁布了裁撤军队命令没有多长时间,他收到了消息称,整个福建路乱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