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离又端起一杯酒,“摄政王殿下守护大雍多年,为皇上分忧解难。有这样的王爷,是我们大雍的幸事。王爷,我代替皇上敬您一杯。”
说完,她就将手中的那杯酒水一饮而尽。
沈重夜也将他那杯酒水喝完,而后,淡淡一笑说道:“臣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皇上一直都很信任臣,这是臣之幸。”
说到最后,他看了沈君临一眼。
只觉得沈重夜的目光别有深意,沈君临干巴巴地笑了笑:“你是朕的手足,朕不信你信谁?”
“那臣定然不会辜负皇上的信任。”沈重夜缓声说道。
姜离敬完酒,便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好。
“你好得很。”沈君临凑到姜离的耳边,用很轻的声音说道,“你且等着,朕会让你明白,你到底是谁的人。”
姜离脸色微微泛白,她强忍着体内开始翻滚的难受,勉强地扬起笑颜:“臣妾自然是皇上的人。”
“哼。”沈君临只是轻哼一声,没有再多言。
而陆宁晚见沈重夜喝下了那杯酒,急得几乎坐不住。
“王爷不会有事的。”就在这个时候,姜绾绾低声在她耳边小声说道,“放心,一切尽在王爷的掌控里。”
陆宁晚闻言,原本悬着的心才稍稍安定下来。
“皇上,今日哀家有一份大礼要送给你。”此时,贺兰太后忽然笑眯眯地向沈君临说道。
“母后,儿臣不是说不让您费心准备贺礼吗?”沈君临用无奈的眼神看了贺兰太后一眼。
“再怎么说,皇帝的生辰一年也只有一次,哀家这个做母后的肯定要精心准备贺礼,希望吾儿能够龙体康健,平平安安。”贺兰太后说道。
陆宁晚瞧着贺兰太后和沈君临,怎么看都觉得这两人像是在唱双簧。
懒得去看贺兰太后和沈君临,陆宁晚又转眸去看向了对面,陆家父子所在的位置。
这一次也只有陆闻远和陆潜之来参加宫宴,因为陆家在别人眼里还处在新丧之中,若是全家出动,倒是显得有些奇怪。
陆闻远和陆潜之也在悄悄地看陆宁晚。
但是他们也不敢有过多的眼神交流,眼神和陆宁晚对上的一瞬间,就自觉地移开了目光。
不过能看着自家父兄安稳的模样,陆宁晚就已经很满足了。
她之前最担心的就是她的事情会影响到陆家,现在陆家人能够出现在这个宴会上,证明她和沈唯玉的事情没有影响到陆家。
“来人,将哀家精心准备的贺礼带上来。”贺兰太后朗声说道。
众人好奇的目光转向大殿的门口,只见一名嬷嬷带领着一大一小两个身影,走进了大殿内。
陆宁晚看向那一大一小,眉梢轻轻扬了扬。
她没有想到她居然这么快,就能再次看到她亲自做的易容面具。
只见身穿朴素浅灰色长裙的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男孩紧紧地跟着前面走的嬷嬷,她看上去很局促不安的样子,神色紧绷着,眼神无处安放。
而她手里牵着的小男孩,看上去倒是比她淡定得多,昂首挺胸地走着,丝毫没有怯场的样子。
小男孩的容貌看上去很清秀,鼻尖上有一颗小小的痣,更为他增添了许些乖巧。
其实那颗痣,是陆宁晚在制作这张易容面具的时候,不小心弄上去的小黑点,但是后来发现那颗痣反而使得这易容面具更加逼真了,她便留下了。
陆宁晚定定地望着小男孩,尽管他变了一张面孔,可她亲手教养了那么久的孩子,她还是能看出来。
女子拉着小男孩走到沈君临的正前方,向他行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沈君临看着跪在正前方的一大一小,眉毛微微皱起:“母后,你这就是你给朕的贺礼?”
“正是。”贺兰太后笑眯眯地答道,“皇上应该是忘了,你第一次秋游的时候,在南杭那边宠幸了一名平民女子,那一晚,这女子就怀上了龙嗣。”八壹中文網
话音落下,整个金銮殿就陷入了死寂之中。
今晚可真的是大瓜连连啊,这场宫宴来得不亏。
“说来也是巧合,昨日哀家出宫去礼佛的时候恰好是在寺院里遇到了他们母子俩被人欺负,哀家看到了她身上带着你给的信物,把她救下。”贺兰太后说的句句都很自然,“这大概是神佛看不得龙嗣流落在外受苦,才指引者哀家遇到了他们。”
“你是柳翠?”沈君临这才像是想起来了什么,一脸惊讶的看向了那女人人。
“是,民女正是柳翠。”柳翠温声细语的答道。
沈君临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到了柳翠的面前,亲自将她和小男孩都搀扶起来。
看了一眼小男孩,沈君临问道:“孩子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
“孩子叫羽儿,今年六岁了。”柳翠答道。
沈君临确实是六年前去的那个,他满意地笑了笑,摸了摸小男孩的头:“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生辰贺礼。”
“皇上,这可是天大的喜事,恭喜皇上又喜得龙嗣。”这个时候,刘皇后笑盈盈地开口说道。
“皇上,这些年柳翠一个人带着龙嗣生活不易,你可要好好地弥补他们母子啊。”贺兰太后说道。
沈君临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那就封柳翠为贤妃,让他们母子留在宫中,朕会好好地补偿他们之前所受的苦。”
柳翠露出一脸惊喜的模样,赶紧拉着旁边的小男孩谢恩:“谢皇上!”
陆宁晚看着眼前的这出大戏,由衷地想给他们鼓掌。
这出戏安排的可真的是水到渠成,自然合理。
如果不是因为知道那小男孩身上有诡异,她也会被蒙骗过去。
想到这里,她看向沈重夜,便看到他冲着她轻轻地点了点下巴,示意她往后看。
陆宁晚扭头看向身后,只见坐在嫔妃位上的瑾妃,慢慢悠悠地站起身:“皇上,只是凭借着这女子的一面之词,也不能完全证明那个孩子就是龙嗣。”
此话一出,不少人都表示赞同。
特别是经历了沈唯玉的事情之后,朝中的那些老大臣和亲王们就更加赞同瑾妃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