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下午茶,然后就接着继续讨论。
整个讨论的过程,朱棣全程没有发表任何自己的意见,直接开启着上帝视角在观察,在揣摩,还在思索……
做帝王,既不是做军事统领,也不是做地方官员,对于这个全天下独一无二的职业,朱棣其实还是缺乏经验的。
所以,现在对他来说实际上也是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
下午讨论依旧是各种引经据典,然而朱棣此时的心思,却已经没有放在这个讨论之上了。
到现在,他算是弄明白了这所谓的讨论,其实根本就不是在针对事情本身的利弊在进行。
真正的最根本问题,实际上还是既得利益阶层想要继续维持自己的利益而已。
吏部官员以及部分刑部的官员,他们都坚持被遴选的官员必须是科举出身。
而坚持只问能力和品行的一方代表,则是王仁为首的政务院官员。
至于以徐达为首的武将和勋贵,基本上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完全是一副看热闹的心态。
听了这么久,也观察了这么久,朱棣已经彻底弄明白了这些官员的立场和想法。
坚持被遴选官员必须科举出身的人,本身就全部是科举出身,按他们的说法是属于正途出身的官员。
他们坚持的论调,就是想要入中枢辅国政,就必须通过科举中进士才有这个资格。
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科举出身的官员才有资格来治理天下。
三年一次的科举,每次取的进士不过寥寥三百多人,大明立国十二年来,哪怕加上加上恩科,一共也才取了不到两千名进士。
而这不到两千人的群体现在把持着整个朝堂当中最重要的位置。
而这些人之间,又因为所谓同年,坐师,门师等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形成了各种派系,而各个派系之间的关系更是盘根错节。
而这些派系之间,也有政见之争,学术之争和利益之争,但是在维持科举制度的利益上,他们的立场却是完全一致的。
这也让朱棣的心里敲响了警钟,对于动不动就抱成团的文官团体,朱棣的心里其实是十分反感,甚至是厌恶的。
这些人一个个辩论起来,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唾沫横飞,但一旦问到具体的事情该怎么做的时候,又全部变成了闷口葫芦,一言不发。
不仅自己不干实事,还特别鄙视那些干实事的官员,直接称呼那些官员为“浊官”。
这场讨论,在朱棣的纵容下,一直持续到了晚上掌灯时分,才被朱棣给强行叫停。
耗时一整天的讨论,最后虽然是没有任何结果,但朱棣的收获却是不小。
经过观摩这一次的讨论,朱棣心里面原本有些模糊的思路已经开始逐渐成型。
所以散朝后,朱棣直接出了宫就去了锦衣卫指挥使衙门。
自朱棣入京以后,锦衣卫也迎来了从上到下的大换血。
所有百户以上的武将全部被就地解职接受调查,然后又从暗卫中抽调了精干力量来担任了各级武将。
由于朱棣事先并没有通知,当他来到锦衣卫衙门的时候,顿时引来了一阵鸡飞狗跳。
如今新任的锦衣卫指挥使,是朱棣的老熟人,也是朱棣统领锦衣卫的时候任命的南镇抚卓有为。
当年朱棣就藩,卓有为假死留在了京师,成为了暗卫在京师的大头目。
这几年,作为暗卫头目的卓有为,可以说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因为有他的存在,朱棣哪怕是在北平也对京师的每一点风吹草动,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朱棣到达锦衣卫衙门的时候,卓有为并没有在场,因为他去了锦衣卫的诏狱。
等到卓有为大汗淋漓的赶回来的时候,朱棣已经在锦衣卫衙门坐了有半个时辰。
“不知陛下驾到,未能迎驾,末将有罪!”
急匆匆赶回来的卓有为,一见到朱棣就立刻开始请罪。
“是朕没有事先通知,你何罪之有?来,坐下说话吧!“
朱棣对卓有为还是非常看好的,年轻聪明,性格坚毅果决,特别是头脑灵活,做事不循常规。
而这,也是他当年选择把卓有为留在京师的最主要原因。
卓有为有些拘谨的坐下,端正的坐好等待朱棣的训示。
“卓将军不要如此紧张,朕只是随意过来看看,要知道这地方当年可是朕的地盘来着!”
重临旧地,朱棣的语气显得格外的轻松。
“陛下不管有任何旨意,末将都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面对朱棣,平时显得有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卓有为,却是表现的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他出身燕王三卫,当年跟在朱棣的身后经历了捕鱼儿海之战,从此就对朱棣敬若天神。
“朕没什么旨意给你,朕过来主要是想问一问,如今整个锦衣卫的整编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了?”
朱棣开口问道。
今天到锦衣卫这边来,他也是临时起意。
因为他下一步很可能会用到锦衣卫的力量,所以才提前来问问情况。
“启禀陛下,锦衣卫初步整编基本上已经完成,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让末将也感到格外的头疼!”
卓有为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都有什么问题,是你都觉得难以解决的!”
朱棣有些好奇,因为在他印象中,卓有为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现在居然有能让他的头疼的问题?
“主要是锦衣卫的腐败问题,让末将特别头疼,自接收锦衣卫以来,末将对各处都进行了暗访,掌握的情况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卓有为的说起正事,脸色明显严肃了起来。
“整个锦衣卫的下层士卒贪腐成风,有些地方的千户所,已经从上到下全部烂透了……、
“敲诈勒索商家,草菅人命,飞扬跋扈,甚至威胁地方官府……”
卓有为说完之后,忍不住偷偷看了一眼朱棣的表情,却发现朱棣的脸上居然没有他意料中的愤怒。
他所不知道的是,实际上,朱棣对这种情况早就有所了解。